

读者来信(25)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杨坚 冀仁 陈子和 赵壮志 王学权 梁成瑞)
贵刊对药品生产危机开出的药方还是实用主义的:关键应是我们能否从资源中发掘财富。中国应该是一个医药宝库,但在创造和发明难以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谁愿意以几年心血去换一个产品呢?
广州 杨坚
期盼焚书
编辑先生:
这几年来,我一直想做一项研究,看看能不能考证出秦始皇焚书的具体日子,以便向社会呼吁,在这一天设立一个特别的节日,这就是“中国焚书节”。
秦始皇焚书是被一代代书生口诛笔伐两千多年的罪恶事件。我在这里发此“非常异议可怪”之论,难免会被视为非颠即狂。
其实焚书本身不一定都是坏事。现在报纸、电视上几乎天天都可以看到焚毁淫诲、迷信及非法出版物的报道,而且常常配有灰飞烟扬的写实画面,人们还不是为之拍手称快?可见焚书并不可怕,关键在于焚毁什么样的书。秦始皇焚弃诗书百家之语,是禁锢思想,当然罪不容赦;但他在焚书时还讲到一个不大为人注意的比较抽象的一般性原则,叫做“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若抛开秦始皇焚书的具体内容而不论,这样抽象的原则倒也同样可以行用于今天。只不过不能用它来禁锢人们的思想,而是去扫除文化上的垃圾。
“不中用”的出版物并不仅仅局限于黄书、黑书。即以一向被视若神圣的学术著作而论,最近这十几年来,“不中用”的书籍也是越来越多。
学术著作的内容理应是作者潜心研究的心得。由于学术创见不易轻得,相应地学术著作的出版也与普通图书不同,若非确有较深的独到见解,过去一向不轻易予以出版,故有“出书难”之叹。近些年来,随着图书出版、发行业的繁荣,许多出版和销售单位对于出版学术著作都投入了很大热情。结果未几何时,学者出书似乎由难变易,局面丕变。时下随便步入一家学术性书店,都可以从琳琅满目的书架上看到一派学术研究与出版的繁盛景象。可是只要你静下心来稍加翻检,就会发现,在俨乎其俨的学术标题下面,却常常看不到相应的学术创见:或通篇陈词滥调,或满纸胡言乱语,或东偷西抢明剽暗窃,或七拼八凑瞎编乱造。与其庞大的出版数量相比,真正高质量的学术著作实在所占无多。
面对此情此景,一些人想到了1958年,因而称之为“学术大跃进”;也有人联想到类似经济现象,称之为“泡沫学术”。
大跃进的后果只能是大滑坡、大倒退,泡沫也迟早要破灭。令人更为忧虑的是这种学术成果生产方式的盛行程度是随着学者年龄的递减而锐增的,所以它对学术发展的危害也必将日益加剧。若不及时加以遏止,其破坏程度可能要远远超过当年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事实上,几年以前就已有人私下里把这种不良学术风气对于学术界的破坏作用比之为“第二次文化大革命”。
除了出书的商业利益之外,行政部门规定用发表学术成果的数量作为主要指标来评定学者的工作成绩和学术水平,是造成“学术大跃进”的主要外在因素。据报章披露,人事部近期又要普遍推行以成果数量为主要指标的教学科研人员科研成绩考核办法,这无疑会进一步加剧这种趋势。但是在另一方面,行政部门也一直把评定科研成绩的具体评审权交由专家来掌握和操作,所以只要大多数专家能切实负责地把好学术质量关,也决不可能造成目前这种加速跃进的虚假繁荣局面。因此我认为造成“学术大跃进”的根本原因在于学者自身,用不着怨咎于他人。
目前一些人正在公开讨论的所谓“学术规范”问题,不如改作“规范学术”更为适宜。依我看规范学术的核心问题应当是实行健全的学术批评。有了健全的学术批评,那些肆意胡编乱造“伪学术”书籍的人,一旦著作出笼,就会受到迎头痛击。不用说不能拿它去升级晋职、招财致富,反而还会因此在学术界失去立足之地,哪里还会有目前这种蓬蓬勃勃的大跃进局面呢。
之所以想到焚书,是因为想到了它的警示作用,好给一日数万言的学术大跃进来一个急刹车。从长远来看,定期地清扫一下学术垃圾,或许也是净化学术园地的有效措施。参照经济活动中已有的成例,不妨把它视为“学术打假”的首选办法。
北京 冀仁
应归罪于装修者吗?
编辑先生:
这几年装修之风越演越烈,人们一年比一年追求装修的奢侈、豪华,各类进口装修材料长驱直入,各种各样的装饰材料店在城市各个角落萌生,而且生意都做得红红火火。装修之风盛行,说明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开始关注日常生活的质量和情调,这应该说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无异也带来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目前情况下,往往一家装修,带来众多四邻的意见与担忧。
作为四邻,被装修之困扰,第一是噪音侵害,如今之装修,动不动就有两三个月的施工期,各种电锯电钻的声音刺耳不绝,别说在家里读书作文,连午休、看电视、听音乐都成为问题。第二则是对楼房承重之担忧:如今装修都讲究打龙骨铺地板,或者干脆就是厚厚的进口石板,增加了承重又要改变原来的格局。要是家家户户这等重装一遍,楼房原来的施工质量又差一些,又如何能保证住户的安全呢?
我觉得这里的责任不应在装修者身上:追求生活质量应是一种社会的提倡,只有人人讲究了生活中的情调,我们的国民素质也才能得以真正提高。应该追问的是:我们的房屋兴建时,为什么就不考虑到它的格局和它的装修质量,我们的城建部门今天在盖一幢新楼时候,是否就能考虑住户将来的居住需求?我们在解决特困户的住户需求的同时,是不是应该把生活质量放进我们的城建意识?
北京二龙路 陈子和
名牌危机的背后
编辑先生:
笔者所在地有一位受人尊重的企业家,经过“8年抗战”,终于把一家濒临倒闭的镇级小厂,苦心经营成省内外都较有名气的大厂。然而,由于该厂长不善于看上司眼色而拍马屁,一不小心将上任的主管部门头头得罪,以致于虽然“劳苦功高”,却落得被免去职务的下场。
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已被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内地的权力经济型,一种是以广东为代表的沿海一带的真正市场经济。沿海市场经济型,由于政府的角色转换得比较快,“婆婆”对媳妇干预不大,致使在三资企业和外国名牌的“夹缝”中,民族工业的名牌数量较多。而内地的权力经济型,由于政府“婆婆”对企业“媳妇”的指手画脚,给“媳妇”处处难堪,使“媳妇”处处受气,虽然没有三资企业的压力,名牌数量却仍然较少。闯出名牌的厂长都难免落得被免职的下场,更何况那些欲闻名牌的厂长经理们。于是一些厂长经理们热衷于钻研如何先竭力服侍好“婆婆”,然后才考虑企业经营问题。这种倒置,又怎能去抓规模、创名牌?其结果自然是内地与沿海的差距越拉越大。
只有“权力经济”的真正消失,民族品牌才能越来越多地诞生出来,昂首进入国际市场。
重庆荣昌县 赵壮志
忠告者,勿忘我自我忠告
《三联生活周刊》:
在又一个“爱牙日”来临之际,贵刊以《牙病困扰中国人》为主题,做了7个版面的专题报道,无疑是一次对12亿中国人的科学忠告。在普遍弥散着急功近利情绪的社会心态面前,这种以事实为根据,以知识为准绳的忠告实在是太必要了。
然而,说到忠告,有时也不能不令人困惑。
比如说最平常的早饭,多少年来,民间就流传一句谚语:要饱早上饱,要好祖上好。“早饭吃饱,午饭吃好,晚饭吃少”已成共识,饮食专家也力主早饭要多吃——因为上午有4个多小时的脑力或体力劳动在等着。可是,最近报上正儿八经地登出了专家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早饭不宜多吃,因为头一天晚上积蓄的能量和热量还没有消耗完,吃多了,不仅打乱了延续一夜的消化节奏,而且也是一种消费。
这消息对于我们这些“早饭应付族”来说,简直是一个福音。遗憾的是,这种自相矛盾的科学忠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郑重推出。广告上大力宣传无氟冰箱的好处,我的一位朋友正欲弃旧图新,忽见报上刊登了中国家电协会对消费者的忠告:由于目前技术上还不够成熟,产品成本高,且无专门修理机构,因此,奉劝消费者不要盲目购买。于是,朋友白白落个一头雾水。
至于多食味精对身体有没有害处、吃苹果要不要削皮、洗衣粉是“低泡沫”好还是“泡沫丰富”好、热水瓶银胆与金胆的优劣、饭后百步走是利是弊、人参萝卜可不可以混吃、豆腐菠菜是否适宜同煮等,更是公有公理婆有婆理。
信息时代的优越之一是:你很难犯成一个需要时间累积才能铸就的大错。因为新闻传播媒介会及时地传来忠告,使你及时回头。然而,身处信息时代的烦恼也在于此:大量的信息包围着你、剥夺着你,引诱着,令你无所适从。生活本身已经变成了一道选择题,每个人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真真假假的答案中准确而坚定地在正确答案上划勾。
以《三联生活周刊》忠于生活,忠于科学的精神和作风,我相信在关于爱护牙齿方面的忠告方面,不会再有相反的声音。
江苏省公安厅 王学权
音乐是个人的爱好
编辑先生:
中国人听得到的音乐,主要是中央电视台广播所决定的,市场上卖什么音乐片也是由中国音乐家协会规定了的。人们想什么音乐,大都是中央一级机构规划,允许范围内划定的。这样的音乐生活能解决广大群众的苦闷吗?《生活周刊》为什么不关心我国人民的音乐要求呢?请你们邀请中央电视台、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杂志有关人员组织一个座谈会,听听他们的议论吧。我认为音乐是个人的爱好,自己的选择是天天变化的,不是一个机构的领导人能掌握得住的。音乐发展日趋变化的速度也是快得了不得,中央若要驾驭群众的爱好,只有更多地关怀和照顾,花更大力气创造一种适合群众自爱自择的条件,那才有希望把音乐生活当成群众自由的天地。
北京魏公村 梁成瑞 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