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24)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向明义 林志成 曹红东 格丽特·丽尔斯 麦克·斯拜尔斯)

读者来信(24)0

现在商业格局中的问题是,谁都想当盟主希望垄断一切,谁都不注意不同层面间的协作才能推动良性竞争。中国商界面临的是能否建立起层次感的问题,没有各类层次的区分,实际也就不会有真正的整体蛋糕。

上海 向明义

为什么我们同受煎熬?

编辑先生:

贵刊关注孩子们过早地被推入残酷的竞争机制,在生产线的“生产”中丧失花季,提出了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但更发人深省的是,这种残酷的竞争为什么只在亚洲才越演越烈?在我们的亚洲邻国日本,学校不但对学生的内衣颜色,裙褶个数均有细致的强制性规定,而且这些被强迫剃成平头的小男孩和只准用黑色、海蓝色橡皮筋扎小辫的小女孩,被沉重的书包,接二连三的选拔考试压得透不过气来。前不久访问中国的日中教育交流协会会长在谈及日本基础教育时坦言日本陷入了“一张考卷订终身”的升学教育。

在东京,几乎见不到孩子的身影,因为一放学他们就进了各式各样的强化班。而这种现象近年逐步低龄化:仅东京就有100多家为2至5岁儿童开设的补习学校,孩子们甚至早早就要为上幼儿园做准备。日本中小学的入学率达99%,但因大学有公立私立重点非重点之分,所以从幼儿园开始便有了竞争。

日本的孩子的压力同样非常严重,据日本官方统计,1990年,日本16岁以下中小学生中有7.7万人因恐惧或不堪学业压力而逃课30天以上,另有一些孩子“由于羞愧害怕”转向暴力。1995年日本中小学学生中共发生5.5万起暴力事件。

日本培养的接班人,据最有名的一家补习学校的副校长木户的话说,“我们要培养的精英都是武士型的、他们如同机器人,拥有惊人的、随时都能调用的知识,却没有感情。他们不知道失败,对失败者没有丝毫同情心。我们培养的是一种单向思维的人。”

在韩国,则流行一种“四上五下”的说法,即每晚睡4小时的学生能考上大学,而睡5小时的就要被淘汰。大多数韩国高中生离校时间是晚上10点而不是下午3点。一般家庭都要用20%左右的收入为孩子请家教。

与亚洲的情况相反的是,西方国家似乎更注重保护孩子在未成年之前天性的自然发展。这种差距说明了什么?仅仅是因为我们大学的口子太小、需受教育的人口太多吗?希望贵刊能深入讨论这些我们有孩子的家长关心的问题。

北京 林志成  

美国初等教育是先进国家中最糟糕的?

编辑先生:

现在的传媒往往把美国的初级教育说成天堂,其实据我所知,美国的问题也非常大。在美国的报刊杂志上常常发表讨论美国教育悲惨状况的报道文章,甚至有人批评美国的“初等教育制度是先进国家中最糟糕的”。刘易斯H.拉帕姆(Lewis H.Lapham)在1996年1月号的《哈泼斯》(Harpers)月刊上发表的文章中谈到美国学校历史教学的可怕状况。他首先详述了美国教育部1995年11月在50个州内对2万2千名美国学生进行的一次美国历史考试的结果,发现学生的无知已到了可怕的程度:在高中高年级学生中,对冷战一无所知者占50%以上,有近60%的学生不知道美国的由来。不少美国中学生看不懂地图,甚至无法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乡,同样也找不到东京在什么地方。有人对此深表忧虑,但也有人反驳道,二次大战时,很多去欧洲作战的美国人并不知道法国在何方,但他们仍然赢得了那场战争。

除了历史、地理外,美国学生在其它学科的成绩也很糟。一个由美国前劳工部长威廉·布罗克(William Brock)任主席的教育小组最近指出:“美国出生的4年制大学的毕业生中,有56.3%的人常常算错十分简单的数学题,例如用3美元买一碗60美分的汤和一个1.95美元的三明治后应找回多少钱”,大学生如此,更遑论中小学生了。

美国的初等教育体系庞大而复杂,公立学校是免费的,家长无需直接付费或书本费,尽管大多数美国居民(不仅仅是家长)要付某种专用于支助当地学校的财产税。但完全不纳税的穷人有权享受完全免费的公立学校教育。实际上,他们在此问题上别无选择,因为各州要求家长将其不满16岁的子女送到某种国家认可的公立或私立(交费的)学校,否则,家长将受到起诉。在其它发达国家(如法国),公立学校系统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控制,有一定的教育政策,而美国公立学校的情况则是五花八门,地区与地区,州与州,甚至在一个城市的不同学区之间,情况都截然不同。课程、课本、教学思想、教师工资和工作量、学生的毕业率和辍学率、犯罪和暴力等等可资比较的项目中,都难以找到共同之处。例如,美国人对小学3年级学生在学年结束后应掌握什么知识各执己见,对于高中毕业生必须了解什么知识更无任何具体的国家标准。4千多万美国儿童在公立小学、中学上学,这些学校处于1.5万个地方教育委员会的监督之下,教育委员会的成员多达十万人,通常由学生家长组成,专职教育家不多。美国人都有就读于公立学校的经历(私立学校学费昂贵,只有极少数人上得起),这是美国人的少数共同点之一。公立学校教育或许是政府的主要活动,同时也是个庞大的部门,每年的开支为1600亿美元。

目前美国国内传媒对美国教育现状的描述,悲观的占绝大多数,但盖洛普民意调查的结果却又让人难以理解,过去20年中,盖洛普民意调查一直要美国人按A(很好)、B(好)、C(中等)、D(较差)、E(差)的级别,为“自己社区”的学校评级。调查显示,将本地学校评为“好”或“很好”的美国人的百分比几乎总是和1974年的一样(近一半),但在要求家长为非常抽象的“美国的学校”评级时,将“美国的学校”评为“好”的人不到20%,21%的人将其评为差。

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家长们却梦寐以求将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国上大学,自二战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和医学奖得主的将近一半,经济学奖得主的2/3,都是美国人,这说明美国的教育确实也有其可取之处的。1957年,苏联先于美国人将人造卫星送上了太空,引起美国人的“苏联人造卫星恐慌”,为了“赶上俄国人”,理科教育被作为当务之急,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在小学二年级就根据“能力”和智商测验结果,将学生分为慢、中、快3个“能力组”,美国中学的数学和理科班,近80%按能力分班。分到优秀生组的学生可得到较多的学校资源,包括高水平的教师、价格昂贵的教学设备等。这一制度至今依然存在,研究证实,对数学和理科分组的做法行之有效,提高了优秀班学生的成绩。所以当我们在谈论美国学生数学能力差时,不要忘记了,那些学生虽然很多(也许超过一半还多),但也有不少美国学生是很优秀的。

美国的初等教育也象美国这个社会一样,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很难让人得出个简单的结论,只能是见仁见智了。但他们在教学方法上的重启发而不是纯粹灌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求新,这也许是美国为什么科技领先的秘决之一吧。

江西师大 曹红东  

厌烦对克雷恩事件的激情

编辑先生:

贵刊《大众传媒时代的克雷恩》一文也报道了克雷恩事件,克雷恩事件对于中国也那么重要吗?我对大家对克雷恩事件投入的那种激情感到厌烦。他到底怎么了?他选择发表一部上乘的小说却放弃了著作权,并且对他的出版商恪守承诺,为此他只得撒谎。真是错在不识实务上了。否则他又能怎么办呢?告诉他的出版商他会信守承诺,转眼又真相坦白给他的200多号朋友?算了罢。克雷恩写了本够漂亮的书,证明了他比别的记者强。那些因羡生妒的人们应该闭上嘴先去选修个写作课程才是。

美国弗吉尼亚 马格丽特·丽尔斯  

没有诚实就什么都没有

编辑先生:

贵刊非常关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一些大事件,从中国的角度报道克莱恩事件,提出大众传媒时代应关注的现实,显示出你们独特的眼光。以我之见,乔·克雷恩撒谎丢人,《新闻周刊》明知原委却故弄玄虚转嫁他人更丢人。

在要不要匿名和要不要诚实两者之间,对于一个新闻记者或一家深孚重望的杂志社来说,孰重孰轻是不必说的。如果你没有诚实,你就是什么也没有。克雷恩应该考虑继续担着他“作为一个小说家的承诺”,把这当成他的终身职业算了。因为以后他无论说什么,都成了虚构的小说。

美国伊州 麦克·斯拜尔斯  

什么是文明

编辑朋友:

目前品种繁多的报刊连篇累牍、不厌其烦地向人们介绍如何休闲、如何修饰、如何养颜……,而《生活周刊》创刊后却不断把笔墨投向异类生灵,不图回报,实乃大博大爱。

当人类对自己的居室竭尽豪华。装饰的时候,不该破坏其它生命的巢居;人们在誓死捍卫自己国家疆界的同时,也不应侵犯另一条边界:畜界。地球上的生命都是自然的造物。对异类生命的欺辱是对自然的亵渎。

人类可以争斗,但应平等公平,就像在拳击台上出现的是等量级选手,至少应是智商相等的同类。当那只已被预先放了血的牲畜再被人用利刃刺倒吐血的时候,从斗牛场里传出来的欢呼声便不再代表文明、勇敢,而是残忍、野蛮。

在和一位朋友谈起罪犯残杀动物园东北虎时,那位仁兄却悠闲地说:“东北虎再珍贵,也是畜类。”……

好一个高贵的人类,屠杀了低贱的畜类,我真的疑惑:一个贪婪挥霍我们地球资源的“万元肚”与一个生命链环上的宠物,哪一个更有存活的必要。看到那身披异类的皮毛,在人们面前展现富贵、典雅的时候,我就想到童年听到的那则预言:披着羊皮的狼。

我对放弃明星不当的英国演员维吉妮娅表示钦佩,甚至在内心深处对“邮件杀手”感到一丝同情。对吉林省人大通过的5年内禁猎陆地野生动物的决议,真不知是可贺还是可叹。什么时候,人类不再是5年,不再是为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而禁猎野生动物,人类社会才真正进入了文明。“野生动物的节日”才真正来到。

北京 齐正平   美国教育

上一篇: 谁跑得更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