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计“晴雨表”准确吗?
作者:胡泳文·金海 胡泳
据报道,“河北省徐水县将要发射亩产山药120万斤、一颗白菜500斤、小麦亩产12万斤、皮棉亩产5千斤、全县粮食亩产2千斤的高产卫星”。这并非愚人节新闻,而是大跃进年代,白纸黑字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一则消息。
1958年那场全国性的大浮夸,几乎造成国民经济的灭顶之灾,这是明载于新中国经济史上的。河南省是有名的重灾区之一,当年的“信阳事件”震惊全国。使人料想不到的是,30年后,浮夸风在此地重复出现。在去年查处的统计违法大案中,信阳的一些领导因弄虚作假受到党内警告或免职处分。
另一桩大案发生在安阳。该县辛村乡京安饼业公司的实际产值只有320万元,为了完成上级分配的任务,向乡里谎报为850万元,而乡里又按县分配的任务先是改为2240万元,后又增加到2620万元,多报产值超过700%。这种虚报浮夸毫不逊色于1958年。
1995年,国家统计局、监察部、国务院法制局公布了全国统计执法联合大检查的结果,全国一次共查出统计违法行为高达7万多件,其中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数据的15433件。“浮夸风”又回来了吗?
“水分”的幽灵在徘徊
国家统计局局长张塞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渗透了“水分”的幽灵,曾表示深切的忧虑。工业产值、粮食储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常常出现虚报,而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和物价指数则不乏瞒报。
在查出的7万多件统计违法行为中,属于虚报瞒报的占27.3%,拒报迟报的占44.1%,两者之和达71.4%。
山东省泰安市初报乡镇企业产值102亿元,经自查下降到50多亿元,最后核实还不足40亿元。据调查,山东省统计局对全省1994年的乡镇企业产值进行抽查,挤掉“水分”1707亿元。而国家统计局在全国都挤掉不少浮夸水分的基础上,将全国的仅乡镇企业产值一项,就又挤掉7000多亿元的“水分”。
一份对全国10580户国有企业的调查统计表明:虚盈实亏的企业达6625户,占企业总数的62.6%,帐实不符金额达108.3亿元,为企业帐面亏损的1.72倍。这意味着一些企业帐面上的资产已有帐无物,一些企业已资不抵债。
苏南某县年终统计粮食产量,统计局的数字为7.3亿公斤,比上年减少8000万公斤;农业部门测产数为8.1亿公斤,与上年持平;乡镇自报数为8.9亿公斤,竟比上年增产8000万公斤。按说统计局数字最有权威,可3家各执一词,官司打到了分管县长那里。这位领导大笔一挥8.3亿公斤,比上年增产2000万公斤。自己抓的工作哪能比上年差?
虚报令人吃惊,瞒报也同样应引起人们的警觉。辽宁省葫芦岛市1993年一年瞒报出生人口1759人,河北省馆陶县人口计划外出生漏报率高达92.31%。类似瞒报的情况,全国不一而足。有些为了争戴贫困县的帽子,多得上级财政的补贴,把各种表格拿到京城,上级需要什么填什么,需要多少报多少,出现京城抢贫困帽闹剧。
“一直骗到国务院”?!
在相当多的地方,统计工作忙的不是如何精确地提供数据,而是改数字。
数字是从实际中统计出来的,本来不用改,也不应该改。然而一位基层统计人员说的好:“在上报之前,先要和左邻右舍比一比,再和历史情况比一比,要考虑下面的承受能力,还要和上面的要求对得上,这当中哪一点不要也不行。”
以数谋私,这是突出一地、一任领导政绩再快捷不过的办法了。在上任时允诺了许多大话,一年要办“10件实事”,结果,往往由于这些计划脱离实际而落空。怎么办?对付上级、应付老百姓的简单做法就是,在一些关键的发展数字:如财政收入、人均收入、乡镇产值、人口出生率、发展速度等上面,轻轻松松添几个零,或改变一下百分比,那么,这比埋头苦干几年还见成效,有些县、市因此而一跃成为全国的粮、棉、油或财政收入百强、十强县(市)。这样,广播里有声,电视里有影,报纸上有名,好不风光。
领导为了突出政绩,公开召开会议,把增加数字分解到基层,这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河南安阳县的做法就是这样,他们原预计乡镇企业产值只有40亿元左右,当打听到相邻的林县达到50亿之后,紧急召开各乡统计人员会议,要求统计人员“找”产值,并在会议上修改统计数据,定下了不超过林县也不能差得太多的目标,一次会议就把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增加到48.85亿元。
我们目前考核一地领导,也往往以一些指标为依据,致使领导干部“荣辱升降,系于一数”,以致出现“官出数字”,反过来又因数字“辉煌”而升官。在“产值论英雄,速度看政绩”这根魔术棒的指挥下,识时务者趋之若鹜,纷纷加入到玩“水”者的行列。
某市至1992年仅有两个亿元乡镇。1993年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奖惩办法的文件,其中规定“对乡镇企业发展成绩卓著的(年增长达100%以上)的乡镇党委书记可享受副处级待遇”。结果一年之间竟冒出了11个亿元乡镇,有3人坐上了副处级的交椅。
对这种现象,群众有精辟的总结:“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学不会估计,当不了书记”;“在报表上写功绩,在数字上做游戏”;“下级骗上级,一级骗一级,一直骗到总书记”;“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
张塞局长在第50届世界统计大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的宏观数据不是乡、县、省各级统计数据之和,已实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具有为国际统计界认可的科学方法,统计标准、制度、方法已向世界口径靠拢,因而宏观数据是绝对可靠的,“一直骗到总书记、国务院”之类的说法是可笑的。但他也承认,目前在工业产值、人口出生等关于地方官员政绩的数据上尚存在一些虚假现象。
中央领导同志已经公开指出,虚报浮夸是一种“消极的腐败行为”,应该严加查处,并指出,“因此而提拔进领导班子的,要坚决调整下来,后果严重的还要处分”。
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危害正严重侵蚀着国家的机体,损害着政府的形象。现在有些人的确靠“说大话”高升起来,这些人总结的这一作官的诀窍,官做得越大,其危害也越严重。这会导致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横行。
看起来他们只是多报几个数,瞒报百分之几,然而,积细流而成江海,统计工作是我国宏观决策调控的基础,基础动摇了,科学的决策和调控还从何说起?到了“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危险境地,其经济损失绝非几个亿、几十个亿可以弥补的。
一靠科学 二靠法制
把时钟拨回到50年代末,人们不会忘记那场“大跃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卫星”天天放,粮食、钢铁、扫盲、绿化、灭鼠……都是“全民大办”,“卫星”一个比一个高,一次比一次大,结果仅1960年,全国人口净减1000万人,交了高昂的学费。
据当时统计,1958年北方水稻亩产最高纪录为48925.7斤,南方早稻亩产最高纪录为36956斤,中稻亩产最高纪录为130434斤10两4钱(16两制)。
“我们在处理经济建设中的问题时,总还没有像处理炮击金门、平定西藏叛乱等政治问题那样得心应手。”彭老总当年在庐山为治“浮夸”上的万言书中的感慨,至今仍震聋发聩。怎样从根本上解决浮夸问题,靠觉悟、靠呼吁、靠舆论监督,甚至靠党政处分都十分必要。然而,仅有这些还很不够。
明初地方官为以功谄上,把本应在地方填写的官册预先盖上印鉴,拿到京都根据“需要”补写,造成大量所谓“空印案”,朱元璋为治理这种情况实行了一系列措施,犯案者杖百、充军甚至杀头,可谓非常严厉,但最终也未能彻底除弊。看来,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一套机制。
目前,我国有一部《统计法》,由于颁布的时间较长,已11年没修改,有人称之为“豆腐法”。一是存在执法不严,宣传不够的情况;二是许多法律条款已不适应现在的形势发展。比如,《统计法》只有对国有企业或党政机关的限制,而对乡镇、合资、独资企业、个体企业就缺乏惩罚力度。去年对麦当劳隐瞒职工收入统计报表的惩罚,只能最高罚1000元人民币了事。许多人说,这样处罚不力,无疑会助长浮夸风。
《统计法》明文规定,基层上报的各项统计数字必须符合实际,不允许任何人任意夸大或缩小,对于擅改数字而又屡教不改的,必须依法惩处。然而,它关于违法责任的规定太软,对违法行为的威慑力不够,其中关于刑事责任的规定无可操作性,以致出现违法难究。这一法律,应该尽快修订。修订的关键是建立预防、制止和惩处虚报浮夸的机制。
有人称,目前我国的统计只能是大概、近似地对国民经济作出反映。国家统计局提出一靠科学,二靠法制,使统计数字尽可能真实地反映现实,为国家的宏观决策服务,并为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可是,由于地方统计局长由当地政府任命,上报的数字首先必须经过当地主要领导批准认可,一些数字如物价、人口出生率、人均收入等很难客观地反映上来。为解决这一难题,目前我国正式成立了国家人口普查办公室,负责1%的人口抽样调查;全国城市调查总队负责城市居民收入、物价的调查;全国农村调查总队负责农村人均收入、农民负担等调查;全国企业调查总队负责企业产值、利税等的调查。这些,对数字的准确性有了更高的把握。同时,我国目前采取了普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办法,而且今后将转向以抽样调查为主要依据,这在统计方法上是巨大的进步。
统计调查其实应更少地采取行政手段。国家可以使用市场化手段,对相当一部分统计调查实行招标,委托商情调查公司进行数据收集。政府统计部门可对统计调查公司进行资格认定与管理,可类似于会计师事务所,成立企业性统计师事务所。这样,通过社会分工与竞争,促进统计信息产业化、市场化,逐步实现优胜劣汰,使可靠性高的统计信息企业占领市场。
目前国内外的现实都在呼唤统计这个“晴雨表”能准确地记录国民经济的阴晴圆缺。对此,张塞局长这样认为:有两大革命正在中国兴起:一是经济体制的革命,二是信息技术革命。这两大革命,一方面,向我国统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统计的要求更高,统计的难度更大,如果不能适应这两大革命的要求,中国统计将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同时被世界各国统计远远地抛在后面;另一方面,又为我国统计的振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所谓“后发性”利益和建立新经济体制对官方统计的强大的需求拉力。 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