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脑游戏治疗儿童语弱症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何西风
“差生”也叫“问题儿童”
如今的小学简直就是个角斗场!从一年级始,几乎每个少不更事的孩子都要为自己那不可知的未来苦斗。一个称职的教师往往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要充当“好学生”与“差生”的裁判者。每到考试结束或期末,许多小学教室的墙壁上都会张贴出一张表格,上面依照“好中差”3个档次为班里的每个孩子排列座次。
依照舶来的说法,所谓“差生”也叫“问题儿童”(problem children)。这些孩子的问题通常包括:上课精神不集中,小动作多,记忆混淆,写作业常常出错,做事丢三拉四,等等。耐心些的教师尚可以对这些孩子进行谆谆教诲,鼓励他们养成“上进心”和良好学习习惯。但更多的教师和家长则是对他们无休止地指责、呵斥甚至体罚。然而,无论是循循善诱还是严厉惩罚,有些问题儿童的问题却依然如故,甚至愈演愈烈。他们不能像别的学生那样流利地阅读,不能学会简单的拼音,不能记住刚学过的生字。总之,这是一些令家长伤心、令教师头疼的小顽固。
然而,在儿童心理学家看来,许多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或学习障碍实际上是各种心理症的表现。比如,上面列举的那些问题常常被诊断为诸如多动综合症、感知统合能力失调症、诵读困难以及写作障碍等心理症。如果您去过儿童心理咨询诊所,那就会发现竟有那么多的孩子患有那么多的心理疾病!据北京一家颇有名气的儿童心理咨询中心统计,如今15岁以下的孩子中至少有20%患有各种程度不同的心理症。显然,这些问题儿童不应得到批评呵斥,而应当得到治疗。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心理咨询业在国内各大城市中火爆起来。笔者曾到过北京几家心理咨询中心。尽管他们大多宣称从美国进口了最现代化的治疗手段,但从人员和设备条件来看,这些中心更像是不起眼的街道幼儿园:无非是两三间房子,再加上七八位经过培训、从长相上看就十分耐心的工作人员,唯一带点儿现代色彩的恐怕就是几台外观陈旧的电脑。但正是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带着钱、孩子和一脸希望前来咨询的家长。一般说来,花上10元钱,您可以知道自己的孩子是高智商还是低能儿;花上三四十元,您便可以拿到一张由电脑打印的关于自己孩子的诊断表。当然,如果您的孩子不幸被诊断患有这样那样的心理症(这是常有的事),那得准备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来进行几个疗程的行为矫治或心理治疗。
不过,对儿童心理症的诊断是一回事,要有效地治疗这些疾病又谈何容易。例如,许多学龄儿童深受感知统合能力失调症和语弱症的困扰,目前许多心理诊所采用的治疗方法无外乎让患儿拍拍球、跳跳绳、坐坐转筒、认认卡片或背一些数字。显然,对于这些可能具有复杂的生理或心理原因的心理症,这些行为矫正措施或机械训练方法很难说对每一个患儿都会奏效,更不用说能包治百病了。这对于家长们无疑是个坏消息,它意味着您可以花钱知道自己的孩子有什么病,但却不一定能买到理想的疗效。
电脑游戏的神秘功能
从根本上说,儿童心理治疗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它需要治疗者深入研究心理症的病理原因,并尝试一些新的疗法。最近,美国新泽西州Rutgers大学的研究人员开辟了一条用电脑游戏矫治儿童语弱症的新路子,它对于我国的儿童心理研究或许可以提供有益的启示。
5岁的美国女孩凯兰觉得上幼儿园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因为无论周围的小伙伴对她大喊大叫还是在她耳边窃窃私语,她都很难理解这些话的意思。这是一种典型的口语理解障碍。为此,1995年夏天,凯兰与其他21位患有相同症状的儿童进入了由Rutgers大学分子和机体神经科学研究中心举办的实验班进行治疗。该实验班通过让患儿玩电脑游戏来改善他们的听力,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实验班负责人塔尔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报告中称,仅仅经过4周治疗,这些小家伙的语言理解力竞比以前提高了足足两年!
这个消息不仅给那些与凯兰父母有着相似经历的家长和教师们带来了希望,而且得到专门从事各种儿童语弱症研究的专家们的重视。凯兰所患的口语理解障碍是语弱症的一种类型,它源于语言理解缺陷,由语言理解缺陷形成感知统合能力失调,这种缺陷是造成许多学龄儿童诵读困难和写作障碍、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在美国,约8%的儿童患有像凯兰这样的口语理解障碍,而据塔尔的估计,患有诵读困难和写作障碍的人数更远远超出这个百分比,大约可占美国总人口的15%。专家们认为,塔尔实验小组的最大突破在于,他们的电脑游戏疗法可以明显改善幼儿的语言理解缺陷,因此它不仅适用于对儿童口语理解障碍的治疗,而且可以广泛地适用于对诵读困难和写作障碍等各种语弱症的治疗。
进入Rutgers大学实验班的儿童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的智力都没有问题,但测试表明他们在区别语音音素(这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方面存在障碍.尤其是b、d、p等辅音。塔尔指出:“他们的耳朵没有毛病,完全可以听到这些声音,问题在于大脑的听觉中枢不能分辨这些声音。”
塔尔认为,这种状况完全是由发音时间的长短造成的。比如,英语中一个元音音素的发音时间通常在1/10秒以上,而在日常交谈中,一个轻辅音的发音时间却只有1/25秒或更短。因此,语弱儿童对后者的分辨就显得十分闲难。如果能把这些轻辅音的发声时间延长一倍,塔尔断言,上述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基于这种看法,塔尔等人从1994年开始尝试用新方法治疗儿童弱语症。由威廉·詹金和斯蒂文·米勒领导的研究小组创造了一整套电脑游戏治疗方案。他们将一些包含轻辅音音素的单词和对话输入电脑,其中的辅音发声时间、该音素与其它音素的间隔时间都明显慢于正常语速,因此语弱症患儿可以轻松地分辨它们。在这之后,这些研究者们又吸引儿童参加一系列新的电脑和教室游戏,他们让患儿听一些陌生的合成语音,然后逐渐让他们学会区别其中的不同音素。经过了一个月每周5天、每天3小时的强化训练,这些孩子取得了不可思议的进展。研究者们相信,这种塔尔所说的“大脑特技”活动必定大大强化了大脑中那些负责分辨语音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神经科学家梅岑尼克乐观地说:“通过这种矫治,我们有可能最终解决在很大一部分儿童中存在的语言理解障碍问题。”
它能改变一部分儿童的生活吗?
塔尔等人在研究中发现,无论是口语理解障碍还是阅读困难都是遗传性的失调症。一些神经科学家们猜测,第6对染色体中的基因异常可能是造成阅读困难和其它一些基于语言理解缺陷的学习障碍的病理原因。而哈佛大学神经学专家加拉布尔德博士的研究表明,诵读困难症患者的大脑存在着微小病变和细胞异常,这些问题很可能是在胚胎发育时期中形成的。
正因为此,对于快速语音的理解障碍在婴儿期早期就有所表现。发展心理学专家贝纳兹赫在一组6个月的婴儿进行测试时发现,他们在听到的一串间隔适当的音调发生变化时,几乎都会转动自己的头作出反应。然而,随着这组声音之间的间隔变得十分短促,巨大的差异便出现了:当音素之间的间隔接近1/3秒时,一些婴儿便觉察不到音调的变化。而对另一些儿童来说,即使这个间隔短促到只有1/25秒,他们也依然能够对音调的变化作出反应。十分能够说明问题的是,那些在测试中表现不佳的婴儿在分辨人的语音时也存在着障碍,例如,他们不能区别ba和da这两个语音。
华盛顿大学神经科学家库尔认为,这种感知差别或许正是探索语弱症成因的关键所在。按照库尔的看法,婴儿正是在其生命的第一年里形成了他称之为“神经磁石”的机制,它能把相同的语音收集起来,分门别类地贮藏在听力中枢中。如果一个婴儿从未觉察到ba和da这两个音的区别,他就可能把它们归并到一个语音档中。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在以后理解那些由不同语音构成的语词和句子时势必遇到障碍,从而发展成为语弱症。
根据这个分析,塔尔实验小组的专家们认为应当尽早把婴儿语弱症消灭的萌芽状态中。梅岑尼克满怀热情地问到:“如果一个孩子的诵读困难症状能够在他上学之前就得到治疗,那不是很好吗?”循着这样的思路,我们似乎可以进一步问:如果这种治疗能在孩子学会说话之前就开始,那不是更好吗?塔尔和梅岑尼克等人的研究已经表明,某些类型的儿童语弱症比视弱和听弱等疾病更容易得到矫治。他们说:“当一个近视儿童摘下眼镜时,他可能什么都看不清楚,但当一个语弱症患儿摘下实验室为他配备的特制耳机时,他便可以理解正常的对话。”
当然,目前谈论这种乐观的前景还为时过早。对塔尔研究小组的专家们来说,从希望到现实还有相当一段路程要走。但即使这样,当塔尔的报告在今年1月的《科学》杂志上刊出之后,数以千计的家长打来电话,迫不急待地询问这种新疗法何时可以推广到地方学校。为应付这种局面,塔尔实验小组不得不安装一部热线电话。
对此,有关专家忠告说,塔尔等人的工作目前还仅仅停留在Rutgers大学的实验室中,这种新的疗法是否真能彻底消除美国约一千万诵读困难儿童的烦恼,目前还是个未知数,因此,家长们不可对此寄予过高的期望。但无论如何,有一个事实是不容怀疑的,那就是塔尔等人的的发现至少可以改变一部分儿童的生活:那个曾经讨厌上幼儿园的小女孩凯兰如今已经6岁。这位一年级的小学生每天上学时都兴高采烈。当然她在学习过程中还会遇到某些小小的困难,然而,又有哪个正常的儿童在学习中不会遇到各种困难呢? 电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