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缩小

字体增大
也谈文化坐标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重庆 张值)
近日接到重庆某媒体的邀请,要为“寻找重庆文化新坐标”写点文章。可细想下来却颇感为难。“文化”而且“坐标”,意味着对象物不仅对民众具有显著的“非物质化”的意识形态影响,而且还必须具有确定性和唯一性——比如长江、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生命水系所象征的“母亲”形象,抑或是龙作为炎黄子孙的祖先崇拜寄托。重庆呢?取传说中巴族“虎”图腾?还是刚刚建好的说是具有族群源流意义的“湖广会馆”?还是庆祝抗战胜利的解放碑?或是装修气味催人泪雨滂沱的三峡博物馆?它们或者失之缺乏传承,或者失之文化无根,都难堪“文化新坐标”的价值和意义。
不如探寻文化的深层结构更恰当有益。数年前主持“重庆本土文化结构”讨论时,我曾把朝天门作为重庆文化的“原结构”。作为一个水陆码头,其功能是货物流转——从上游来的货物,通过这里转运四面八方,本身不留存任何东西。而这恰好是重庆民众意识形态的一个绝佳“隐喻”——开埠以来,重庆从来不缺乏吞吐新鲜观念的能力和时机,举凡来的,且不管它是怎么样来的,一律来者不拒;但须臾之间,就在更新的信息的冲击下涤荡干净,一丝也不会停留。
上一篇:
北大“论文改革”彰显务实之风
下一篇:
民国街区无需“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