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扼杀才华何时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湖北咸宁 欧木华)

48岁的朱淼华是浙江大学的哲学讲师,他的《西方艺术史》被评为全校精品课,他上课时场面的壮观早成为浙大一景,但他却因为没论文而下岗了。两年没签约,拿着下岗工资,却在三个校区开课,他不知道在“人气和制度面前,到底谁能给他一个堂堂正正的教师资格”。

以朱老师的教学水平,他并非没有能力发表论文和撰写专著。他的《西方艺术史》样稿已修改了4年,但仍觉自己思考得不够成熟,出版社虽然催了多次,他还是没交。这些年,论文在人们心中成了一种“套现”职称的工具。如果有人不想亵渎论文的品质,那只有成为现今职称制度的牺牲品。当职称和待遇联系起来,而职称又是以论文篇数来论定的时候,论文就变味了,它成了扼杀教师才华的枷锁。其实,一个大学教师,一生中能有几篇合乎标准的论文或者一本专著就当属不易了,一篇有价值的论文强过一万篇粗制滥造的论文。

要改变这一切,就要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方式,论文固然需要,但课讲得好也是一种不言而喻的能力,这样的老师,当属毫无争议的人才,又怎能被下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