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空账的数字游戏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养老空账的数字游戏0

社保基金的管理机构日前透露出信息:社保空账7400亿元,每年社保空账还1000亿元增加着。

这让参加社保的在职职工担心,到了自己退休的时候,养老金能否足额发放,生活质量是否会受到影响。不过,空账问题听起来更像一个伪问题、一个数字游戏,如果按改革前的养老金发放体系,根本不会有空账的概念。那时候,我们实行一种现收现付的体系,国家或企业将养老金直接纳入当年的操作预算,职工退休后从单位就可领取到工资85%或更高的比例。改革后,社保为每个参与人设立了个人账户,以储备的方式实现资金积累,用自己的钱为将来自己养老,而不是用现有职工的产出为现有的退休者养老。概念一转换,空账问题出现了:改革前后的退休人员还没有为自己积累过,不得不占有现在缴费的个人账户的钱,个人账户便成了空账。

现收现付阶段是退休者的黄金时光,要知道,全世界都少有退休后收入几乎不受影响的,高福利国家瑞典不过是退休前工资的一半,德国只有三分之一,我国职工1993年工资替代率达到了85.9%,即使是低工资,相对的生活也最有保障了。难怪那时高价老头流行。不过,正是因为如此大方地发放了养老金,使得企业竞争力丧失,企业破产,养老金没了着落。

养老体制改革后,退休职工的收入比例已经大大降低了。去年,我国人均月养老金支付水平是749元,而城镇职工的平均工资是1600元,46%的比例早已经说明我国在养老金的支付比上与国际并轨了。养老金发放中,离休人员高于退休人员,退休人员平均仅得到600多元,其中还有大量退休老人的退休金远远低于平均水平。一个转轨,建国后培养出的经济上的尊老传统荡然无存。

我国养老金的交费率却不低,参保企业和职工缴费率合计约为28%,职工缴纳工资额的8%,企业缴纳20%,全世界都算是高的。美国的社会保险,如果退休者退休前的收入在平均水平以上,退休后每月领取的基本养老金约为其原收入的42%,低收入的比例更高些。社会保障税率为雇员工资额的15.3%,其中雇员交纳7.65%,另外7.65%由雇主交纳。世界范围内缴费比例超过我国的似乎只有新加坡,年龄在55岁以下的雇员,其公积金的征缴率为日工资的40%,55~59岁的征缴率为25%,60~64岁征缴率为日工资的15%,65岁以上征缴率为10%,其中雇主和雇员各负担一半。新加坡的公积金已经发展为涵盖了退休、购房、医疗保健及教育等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险金,若包括医保和住房公积金,也达到了40%的比例。我们在计划经济中大手大脚,形成了类似银行坏账的养老保险空账只有通过现有职工的积累来偿还。

高缴费率和低支付的矛盾从辽宁和深圳的对比中就能看出来。辽宁职工的退休金平均559元,低于全国水平;深圳平均退休金1826元,高于全国水平179%。一个是老工业基地;一个是新兴的,膨胀中的城市。深圳退休职工5万人,参加基本社会保险的职工数目却达到了250万,50个在职职工供养一个退休人员,全世界都少有这样高的比例。只可惜,全国大多数地区更像历史包袱沉重的东北,供养比处在下落的轨道中。全国范围,1992年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是5个在奉养一个退休的,现在变成了3个在职职工要供养一个退休人员,并且退休人员每年是以300万速度递增,新加入的社保人员的增速赶不上退休的速度,比例有进一步下跌的趋势。

依靠这样一个供养比日益恶化的系统,希望把空账补齐几乎是天方夜谭,去年整个社保体系征收到4258亿的养老金,发放的是3500亿元,还有几百亿的节余,但被挪用的个人账户的空账并没见减少,在职职工的缴费还是大部分被救急用在了离退休人员身上。国家在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开展了试点,由国家和地方财政补足收支不抵的部分,做实个人账户。做实空账,惟一的办法是依靠财政。从道理上讲,空账来源于计划经济,也应该从国家获得补偿。

100多年前起于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是与工业化并行的,社保完善的过程多得益于两个条件,一是生产力水平飞速提高,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剩余产品越来越多,老年人因此得到供养;二是机器和新技术的广泛采用,对老年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老年人经常被迫或被鼓励离开劳动队伍,以便让位给年轻人。从实践上看,也正因为社保总是由点到面,逐渐覆盖到全社会的,雪球越滚越大,使得社保体系稳固。三大条件缺一不可,一旦人口老化,社保便遇到问题。我国社保人员只占到适龄人口的15%,经济处在发展中,有了解决问题的条件。空账问题,也只有在滚动中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