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博客ZIBOY

作者:陈赛

(文 / 陈赛)

摄影博客ZIBOY0

4年前,温凌的ZIBOY摄影博客已经在互联网世界广为流传。尽管当时他连光圈都不懂,用的是最普通的索尼P30数码相机,但他每天拍下的一组组北京街头的照片却向外人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完全不经修饰的北京。尽管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摄影博客还是一盘散沙,规模与影响力远不如文字博客那般风起云涌,但温凌却绝对相信照片的力量,“一个纽约或者非洲的文字博客对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但无论哪个国家的摄影博客,对另一个国家的人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2001年10月,住在纽约布鲁克林的大卫·格拉格(David F. Gallagher)收到一封有趣的信。

你好,我是一个中国男孩,住在北京。

我很喜欢你的图片网站,每天都看。

我也有一个图片网站,http://www.ziboy.com

这里都是北京年轻人的照片,希望你喜欢。

大卫·格拉格是《纽约时报》的专栏撰稿人,平日喜欢摄影,是美国最早的摄影博客之一,当时他的周围聚集了一批喜欢在网上以视觉日记的形式贴照片的朋友。收到这个年轻人的信之后,他很热情地回了信,并把ZIBOY加到了自己的链接上,他在那天的日志里兴奋地写道,“大家快来看,这里有中国的照片!”

于是,从美国到波兰,从日本到新加坡,ZIBOY很快就流传开了。伊拉克战争期间,ZIBOY出现在当时最火爆的巴格达神秘博客RAED的主页上,每天都有几千甚至上万的外国人通过RAED涌入ZIBOY,他成了当时亚洲最知名的摄影博客之一。不少如今已经成名的摄影博客都曾在他们的博客上写道,“我的博客是受ZIBOY启发,颜色与页面设计也沿袭ZIBOY风格。”

ZIBOY真名叫温凌,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高高瘦瘦,说话有些羞涩,29岁,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小很多,口袋里永远揣着一个数码相机。

“我迷上摄影博客,最早就是受大卫·格拉格的影响,他有一个网站Lighteningfield.com,每天都拍一些照片贴上去,他们家的房子、餐厅、卧室、门口的汽车、街边的小店、朋友聚会,还有他的很多自拍像。当时我还不知道这种网站叫‘摄影博客’,但这种按时间顺序排列一张张照片,时常更新,可以留言的形式让我很着迷。在温凌看来,Lighteningfield的照片之所以迷人,就是因为它们是真实的,没有目的,没经过修饰和夸张,无论新闻还是电影里都看不到这样的画面。“既然布鲁克林一个普通人家的照片能给我这么大的震撼,那我也能把我身边的北京拍下来让他们看,让他们获得和我当初看Lighteningfield一样的感觉。”于是,他花了2500块钱买了生平第一台数码相机索尼P30,只有一百多万像素,但宝贝似的天天带在身上,几乎是贪婪地拍,常常一天就拍上100多张,一个月下来就是3000多张,然后精挑细选,传到ZIBOY上。

“放在ZIBOY上的照片是我拍的最好的照片,也是我最想拍的照片,普通人的生活,可能不完美,但生动、新鲜。不过报纸、摄影杂志不会喜欢这些照片。”ZIBOY上所有照片都没有文字注解。一开始是因为温凌不善英文,而这些照片假定的第一读者是外国人。但这样的习惯持续下来,反而让照片有了更广泛的意义。既然是在中国发生的一件事情,它的背后一定就包含了很多很多的意思,为什么不让大家各自去理解?

摄影对他来说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相机就像手机一样,每天带在身上,看到什么好玩的事情,就拍下来,——“我很有把握,ZIBOY是可以做到老的。在北京这样一个城市,永远都有很多有趣的东西等着你拍,不一定非要拼命,把自己搞得很疲惫,那样很可能坚持不了多久就放弃了。”

几个月前,温凌还觉得国内的摄影博客寥寥可数,知音难求,现在却已经感到一种“爆炸”的态势了,很多摄影博客的水平很高,拍的照片很漂亮,但散落在各地,很难找到。因此,温凌正与朋友合作一个类似摄影博客索引的网站(www.photoblogchina.com),希望能把国内的摄影博客汇集在一起。■ ZIBOY博客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