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自己留点历史记录
作者:王小峰(文 / 王小峰)
我是一个非常健忘的人,昨天见过谁,今天就想不起来了。更要命的是,当我靠写字为生,有时候脑子里出来个什么想法,转身就忘了。有一次回家的路上,脑子里突然蹦出来一个想法,觉得该写出来,可是到家就忘了,坐在电脑跟前想了一晚上也没想出来。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灵感稍纵即逝”吧。
平时,在车上、在街上、在做饭、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脑子里都会冒出来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可真是正八经拿出笔和本记录的时候,脑子里又都是空白了。我总觉得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是件挺好玩的事情,过了多少年后,翻出来看看,觉得自己还没白活一次。
博客对我来说,就是记录这些琐碎事情的工具。随着对博客的适应,我发现,其实博客更适合我用它来放松自己。在《三联生活周刊》做了几年记者,结果心理上落下一个病根儿,就是每次写稿的时候心里都紧张,因为我们主编是最难糊弄的。我发现,但凡我觉得写的不满意的稿子,基本上到主编那里都通不过,越怕写不好就越写不好。尤其是在完成一篇大稿子的时候,动笔前不知所措。以前,没开博客,写稿子前我有收拾屋子的习惯,无非是为了缓解紧张,有时候地都扫了两遍了,文章还不知道怎么开头呢。后来写了博客,写博客就成了我写正式稿子的“前戏”,一来可以缓解一下紧张的神经,二来可以开阔一下思路,让自己进入状态。所以,屋子就越来越乱了。
至今我对博客这玩意儿也没有什么研究,甚至在看IT界人士对博客的分析文章时都看不懂,有个人曾经分析我的博客,我居然没看懂,挺简单的一件事,被他们分析得错综复杂。博客这东西热了之后,人们总爱去分析它的意义和作用,找出它的共性和特殊性,然后总结出其中的规律,但如果仅仅是以一种传统媒体的眼光去看博客,会越看越糊涂。博客的全部特色在于它与传统媒体完全是两回事。
至少我是把博客当成我工作之外的一个延伸,平时在纸媒体上不能发表的东西,我写在博客上。我之所以给纸媒体写文章感到紧张,是因为有另一个绝对无法真正了解你的人有修改你文章的权利。你好不容易想出来一句话,结果发表的时候被编辑给删掉,或者被篡改成另外的样子,天长日久心理上就形成了和编辑斗智的惯性,我发现这样会让我变得很难受,削足适履的事情能舒服么。比如,我以前写了一篇有关猫的文章,把猫的奸诈、自私、无情写得很生动,不幸的是,这篇文章落在一个叫“老猫”的编辑手里,结果,一篇讴歌猫的美德的文章跃然纸上。想想自己写的字要经过几个人蹂躏之后才能发表,是很心疼的。事实上,我做编辑的时候也是这样去蹂躏别人,这其中的感受自己非常清楚。因此,我写博客有个原则,一定要和纸媒体上发表的那些不一样,一定要把那些编辑眼里看不惯的话记录下来,不然我对写字就没兴趣了。
于是我发现,这个空间非常大,不受纸媒体的拘束,可以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没有命题作文,不用采访,无所谓格式、文体……它仿佛让人类回到了民间文学的创作状态上。当我们以传统的眼光去审视博客文字时,从来都是看到博客文字缺乏精制,即便有一批名人被拉到某个想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网站上开博客,也无法改变博客本身的草根性,因为它最重要的是提供给人们另一种表达方式的空间。当人们用一种放任的方式去重新运用文字的时候,博客的魅力就显现出来了。你不知道它将来会创造出什么新的语言。
所以,在纸媒体上发表文字,更像是给编辑写的,而写在博客上的,更像是写给自己的,前者写起来很难。比如我为“三联”的音乐专栏写一篇1700字的稿子时,大约需要两三个小时,之前还要花上几天的时间思考如何确定一篇文章的思路,该搜集哪些资料等等,字斟句酌的,生怕写得不好。而我在博客上写1700字的东西,基本上比录入这些字数的时间多出20%而已,我不用去管里面的语法、逻辑,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你爱看不看,这些都不重要。杂志代表一个品牌,而博客只代表我自己,一想到这个,自然就会去校正写字的心理,一个很累,一个很轻松。
我不会去想写出来的一篇博客是否会被媒体采用,事实上我的博客文章被越来越多的媒体采用。但如果事先想到媒体会用的话,那些出来的就不是博客风格了,或者说不是自己在放松的状态下写出来的。我更希望能记录自己放松状态下的想法,因为我不放松的时候写的文字太多了。
以前,我在博客上的签名是:“有人仰望星空,在思考终极问题;有人仰望天花板,也能成为思想家;我只能仰望显示器,没事瞎琢磨……”没有电脑的时代是容易出思想家的,因为人必须经过繁琐的思考,才能搞清楚一件事,有了电脑和互联网,什么都变得简单多了,网络其实就是人的大脑的外接硬盘,随时可以从中获取信息。所以,电脑网络成了人们不用去思考的最大理由。如果从网络出现到今天的普及,不难发现,网络提供给人的最多东西就是娱乐内容,这种娱乐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影像,从文本到多媒体,都是围绕着娱乐进行的。就像比尔·盖茨每次推出新版本的操作系统,都不忘强调他的系统更适合娱乐一样。网络让文字变得更轻浮,但同时网络恰恰也解放了传统媒体过于古板、严肃、正经的文字,让表达多了一种方式。
我喜欢把生活中遇到的好玩的事情记录下来,并告诉别人。有人问我,当初为什么会想到收集韩乔生老师的口误,我的回答很简单,因为我缺乏幽默感,他的口误恰恰可以让我慢慢知道什么是幽默。当我把这些口误告诉别人的时候,人家一定会很开心。不会咱可以学啊,幽默这东西有时候不是能学会的,它是人生的另一种感悟,但至少,你该是个能理解幽默的人。所以,把生活中见到的有趣的事情记下来,有机会告诉别人,是件挺开心的事情,也锻炼了自己如何去理解幽默。不管什么年代,传播快乐总比传播哀怨更能受到欢迎。
生存的压力让人不得不自己去调整自己,我可不想再累上加累,没事找找乐子,能让自己轻松不少。写博客,我第一不想把它当成负担,因为这是件自愿的事情;第二我希望写一些有趣的东西,因为写的时候就是放松自己的过程。其实人总是想着如何娱乐自己,多数时候是来自外在的娱乐——音乐、电影、电视、游戏……但很少在自己的心灵深处自娱自乐。写博客对我来说不过就是这么一种方式,如果捎带着连别人也娱乐了,还算为社会做点公益事情。
在我看来,博客不过是那些有表达欲望的人在数字时代找到的一个记录工具而已,就像古代有文人会在石壁上写下“天下第一山”,也有人会在砖墙上写下“到此一游”一样,说来说去,都是人类变着法地做历史记录,不管它是写在博客上还是写在竹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