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树清纵论建行股改上市热点问题 一家国有银行在全球市场上的成功商业实践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郭树清纵论建行股改上市热点问题 一家国有银行在全球市场上的成功商业实践0( ​郭树清 )

曾担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和贵州省副省长的郭树清,被认为是一位全能的技术型官员。今年3月,建行前董事长张恩照因涉嫌受贿而匆忙离任,郭树清临危受命接管建行。

低调谨慎、具有学者气质、说一口流利英语的郭树清,当时被寄望于迅速重建建行在国际金融界遭受重创的信誉,以及安抚建行员工的情绪,保证股改上市的顺利推进。

很显然,他做到了。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在建行全球公开招股前后,两次独家专访了郭树清。无论是建行IPO成功的前后,郭树清谈话时的表情都一样淡定,语气都一样坚决而不容质疑。即使是10月27日上午,建行在香港联交所挂牌的仪式上,在狂闪不止的镁光灯下,郭树清的笑容依然谦和从容,他高举双手抱拳向各方表示谢意。

而让记者颇感意外的是,在10月27日晚的庆功酒会上,这位实现今年全球最大规模IPO公司的董事长,在致辞中说:今晚到场的佳宾贵客(big potatoes)前面已作了介绍,我这里要特别感谢一些Small and medium sized potatoes(中小级别的人物),他们为建行的上市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于是郭树清用了不短的时间,一一念出几位来自建行一线优秀员工代表的名字,还有参与建行上市的承销团、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机构中的一些职员的名字。他每念一个名字,台下的人就鼓掌欢呼,而站在台上的郭树清也跟着应和,一起欢呼。现场一位建行的职员告诉记者,他从来没见过郭树清这样开怀的笑容。

​郭树清纵论建行股改上市热点问题 一家国有银行在全球市场上的成功商业实践1

记者问郭树清,如果能够自己选择,他是更愿意做一位宏观的管理者,还是一线的操作者。他回答说:“也许我会选择去做研究工作。”

精明的建行人

三联生活周刊:无论是建行IPO,还是此前的引入战略投资者,国内舆论都很关心建行股票的定价。有观点认为建行IPO价格高了,也有人说比较之下,前期战略投资者的入股价低了,上市让战略投资者坐享巨额溢价。对此,您怎么看?

郭树清:建行的定价非常合理,非常理想。确定价格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对于IPO,建行的业绩、投资者的认同程度、国际市场大的走势都会对需求产生相当的影响。我们需要统筹考虑近期与长远、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机构与散户、香港当地投资者与国际上大型投资基金的种种关系和差异。我们掌握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尽可能遏制短期炒作因素,尽可能增加长期稳定因素。

战略投资者入股价比IPO价格低一些,是因为战略投资者在几个月前入股,资金是有时间成本的,Special time has special value(特定的时间有特定的价值)。风险是有价格的,无形资产也是有价值的,虽然确切度量可能会有困难。战略投资者作为先行者,需要有足够的勇气、胆略和智慧。而且他们还提供技术和人才。根据我们与美国银行的协议,未来美国银行将在公司治理、个人银行、电子银行、信用卡、IT技术、风险管理等几乎包括所有业务领域范围内,为建行提供帮助;淡马锡在亚洲地区投资了多家银行,有发展中国家银行改革的丰富经验,并承诺向建行推荐专业人才。这些都是我们所迫切需要的。

实际上,战略投资者购买建行的股权是一个复合价格。入股过程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作为战略投资者初次入股的P/B是1.15倍,美国银行购买了建行约9%的股份;第二步,按照IPO市价也就是2.35港元的价格(P/B是1.96倍),美国银行再斥资5亿美元,购买建行公开发售的股票;第三步,在未来几年内,美国银行再增持约10%的股票,使美国银行在建行的最终持股比例达到19.9%。这个价格会在IPO的价格之上,根据时间再加上利息确定价格。所以,即使是三个步骤的价格加起来做简单的算术平均,美国银行入股建行的价格,也会大大高于最初入股的价格。

从长远来看,建行的股票定价实际上是一个持续、长期的过程。在上市后,一方面,我们自身会不断调整自己的估值,另一方面,投资者根据建行的实际经营情况也会作出新的判断。这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过程。而起始时,与市场有较好的契合,比之绝对水平的高低更重要。

三联生活周刊:直到今天,对于建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业界还是有很多质疑的声音,比如说认为给予了境外战略投资者“特殊承诺”,保证他们稳赚不赔;但我也看到有外电给予建行的谈判队伍高度的评价,说“在毫不留情的谈判过程中,建行的本事不输给任何人”。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郭树清:当时外部审计师还没有正式完成对2004年财务报告的审计工作,所以战略投资者要求我们自己保证财务报告是真实的。如果等待下去,也许我们就会错过今年的市场机会。对于战略投资者赔偿的前提是,如果我们有意识地隐瞒了建行的真实情况,向战略投资者提供了虚假的信息或数据,那我们要负责赔偿。可我们没有。所以不存在什么“特殊承诺”。投资就要承担风险。比如我们没有承诺银行不良贷款的比例,因为这受天灾人祸、经济周期等因素的影响很大。我们可以承诺,建行提供的所有数据都是真实的,如果有经过法院认定的虚假和欺骗,我们可以赔偿损失。

建行的谈判队伍是国际一流的,对此我毫不怀疑,我为我们谈判队伍的素质和敬业精神感到骄傲。建行人很精明,相信我们是不会吃亏的。

表面上看,我们与美国银行的谈判只用了三个月就完成了,但实际上在这之前我们找了很多的潜在战略投资者,光进行深入谈判的就不少于10家。所以我们是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谈判之后选定的美国银行,美国银行绝不是对建行单一、垄断的谈判对象。

在具体公司的利益上,我们的谈判队伍可以说是毫厘必争,不是斤斤计较的问题,而是厘厘都要计较。谈判进行得非常艰苦,双方谈判的一线人员经常打得不可开交,几次都差点谈崩了。但双方都非常务实,这也是我们最终能达成协议的重要因素。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与美国银行签署了回避竞争的排他性协议。根据这个协议,今后美国银行不仅不能在中国开展自己的零售银行业务,而且还要关闭已经开办的零售银行业务。而且美国银行持有建行的股份不超过20%。建行与美国银行签订的是一揽子协议,是非常成功的双赢协议。

万里长征第一步

三联生活周刊:建行好像是一路跑步赶在今年上市,为什么?为什么只选择在香港一地上市,而没有选择在纽约上市?美国证监会(SEC)主席说是因为建行没有达到SEC的监管标准。建行为什么没有在内地发行A股?

郭树清:建行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直在进行,这为后来建行的股改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特别是近两年,国家注资以后,经过财务重组,建行达到了上市的要求,加之目前国际资本市场的环境也很有利。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是条件成熟一家上一家,四家不能挤在一起上,适当拉开距离,无论是对银行自身,还是对市场和投资者都有好处。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股市也是国际重要的资本市场之一。香港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监管水平和要求都是国际一流的。完全符合建行上市的目的和要求。此外,从语言、文化和投资者沟通的便利、交易成本等方面综合考量,香港都是建行最合适的上市地。

建行从来没有申请过去美国上市,对于全球主要的资本市场,包括纽约、东京、伦敦等地,我们都做过可行性研究和比较,最终我们选择了香港。

如果有人说香港市场不如纽约市场规范,那可能会被归结为偏见,因为世界上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香港是自由市场经济的一个典范。

考虑到国内股市的现状和承受能力,建行选择在海外上市。国内资本市场经过改革,解决股权分置等深层次的问题之后,我们相信将会为国内大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联生活周刊:建行是第一家以全流通方式发行H股的公司。为什么选择全流通,这在未来会不会导致建行被人收购?

郭树清:全流通的方式符合国际惯例,也符合政府解决股权分置改革的要求和方向,有利于更好的保护投资者利益,保证同股同权,真正平等对待所有投资者。

这种方式的确也引起了一些担忧。比如担心实现全流通后,外国资本会取得国有商业银行的控股权;国有控股的地位因此下降;也有担心大股东通过市场抛售股票,造成二级市场的波动。

我认为这些担心都是没有必要的。国家对金融高度重视,国家对主要商业银行保持绝对控股,这个战略不会改变。其次,现在建行的大股东,无论是汇金公司还是战略投资者,都有持股锁定期的安排,所以市场不会因全流通而剧烈波动。第三,最大的外资股东美国银行,已经明确声明其在建行的股份最高为19.9%。

三联生活周刊:您自己如何评价海外上市对于建行改革的意义?

郭树清:上市并不是目的,更不是建行改革的最终目标,只能说是一个阶段性目标。上市只是银行改革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助推器。我们的目的是转变经营机制成为国际一流的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最好服务,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

海外上市是为了保证建行有更强有力的股东约束、市场约束、公众约束,以及媒体监督。使得建行必须更透明、更合理、更符合法律规范和国际惯例。实际上,无论是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还是上市,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如果只是为了募集资金,建行完全不用公开上市,通过定向募集等方式,我们就可以实现。大家都知道国内并不缺资金。

我们只是要找到一个途径,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和转变。事物的转变内因很重要,但没有一定的外部条件也做不成。上市创造的外部条件将会有力地促进内部改革、经营机制的转换和人员思想的转变。

上市只是建行改革发展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还面临着很多艰巨的任务和挑战:随着中国银行业的逐步开放,建行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外部竞争环境;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标准,建行内部的机制也还未完全理顺,业务单元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还是依赖传统的行政层级体系;部分员工的观念和知识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这是建行改革难度最大的一个方面。

未来,建行必须转变业务增长的模式,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真正确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和机制,这是我们改革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我们必须围绕这一点,理顺各种关系,完善机构设置和制度建设,提高员工素质,这是一项复杂和系统的工程。

事实会证明,建行将成为最具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最有增长潜力的商业银行,投资者一定不会失望。■ 郭树清商业银行业股票美国银行国有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