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假严介和
作者:谢九(文 / 谢九)
( 严介和的第一桶金来自于1992年成立的淮安市引江建筑工程公司
)
对有些人而言,登上胡润的富豪榜意味着无尽的麻烦,比如周正毅、唐万新、顾雏军等。对有些人而言,则意味着巨大的光环和关注,比如严介和。10月底,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访华,期间安排了中国和新加坡的企业家进行交流,严介和与娃哈哈集团的宗庆后作为中方企业代表出席并发表演讲。
结束和新加坡企业界人士的交流活动之后,严介和回到南京,在公司总部接受记者采访。在几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严介和谈兴甚浓,很乐意将他经营企业的经验与人分享,他将这些经验总结成一些极富特色的“严氏警句”,比如做人应该“年轻而气不盛,财大而气不粗,理直而气不壮”,企业家应该做到“在不断自我否定中自我超越,在不断善败中从优秀走向卓越,在不断裂变中走出异常,超越超常,回归正常”,“企业家站起来是一座山,倒下去是一座碑”,企业家用人应该“讲文凭更讲水平,讲职称更讲称职,讲阅历更讲能力,讲资历更讲贡献”。
严介和的演讲能力或许和他曾经当过老师的经历有关。严介和说,“我们家是书香门第,小时候受到的家庭教育非常优秀,用‘非常’两个字一点都不过分。上中学时候,我的语文老师给我讲课,我的中文比老师好多了,我心想,‘老师你下来把,我给你当老师更好’”。
因为家庭的富农成分,严介和失去了参加高考的机会,高中毕业后即留校任教,“以高中生的学历教高中生,照样教得很轻松”。1977年恢复高考,严介和考上了师院,毕业后依然做老师,后来因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多生了一个小孩,离开了教师岗位,开始涉足商界。
据严介和介绍,1987年,淮安一家不景气的水泥企业公开招聘厂长,严介和准备了一套方案,结果以最高分当选,因经营出色,严介和后来还兼任了当地另外三家企业的法人代表,“虽然都不是什么大公司,但几年的实战练兵让我学到了不少管理经验。”
1992年,严成立了淮安市引江建筑工程公司,开始承包工程。按照严的说法,他的第一桶金来自于此。“那一年,南京绕城公路开工建设,我们没关系,没后台,就跑去打听有没有没人干的工程。果真有几个涵洞没人肯干,不过已经是第5包了,油水早已经被榨干。工程造价29.4万元,如果接手要亏5万元。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就签了协议。为了树起我们的金字招牌,120天的工作量只用了72天,而且每个细节都无可挑剔。后来指挥长找到我说,你们跟着我们指挥部,哪里的配套工程跟不上,你们就上,行不行?南京绕城工程完工的时候,我们净赚了800万元。”
在南京绕城工程之后,严介和带着他的公司参加了宁连一级公路、沪宁高速公路等地的施工,开始在业内小有名气。1995年11月,严介和将公司更名为江苏太平洋工程有限公司,2002年正式更名为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005年,严介和登上百富榜的第二名。
面对巨额财富,严介和说自己看得很淡,一家人住在一个170多平方米的按揭楼里,也没有买豪宅的打算,“能在南京市中心住一个170多平方米的房子,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对于自己拥有的巨额财富,严介和也没打算让自己的后人继承,“因为他们没有我曾经有过的苦难经历,成为不了我这样的人,而且,太平洋也不是一个家族企业。”严介和的计划是,在几年之内他将逐步减持股份,明年持股60%,2007年降至40%,最后减至25%,甚至会辞掉董事局主席一职,成立一个太平洋学院当个校长,教教书。
严介和说,“我没想到会变成这么大的一个商人,我们祖辈是书香门第,最看不起的就是商人,我成了祖祖辈辈最看不起的人,将来想重新回到教育,做一个校长,我会到祖辈的灵牌前上一炷香,告诉他们说我又回来了”。这究竟是严介和的真情流露,还是矫情造饰?在严介和气势磅礴的演讲中,这位二号富翁有些面目模糊难辨真假,就像他的公司一样,也是迷离扑朔。
BT之谜
2004年,严介和的财富为15亿元,2005年,这一数字变为125亿元,一年之内,严介和如何能够赚到110亿元?这是很多人的疑问。
胡润对此做出的解释是,“因为严介和的企业能够介入一个相对垄断且符合经济规律的行业——基础建设。今年我们对严介和以及他的企业做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企业从2002年开始飞速发展,2002年产值还不到20亿元,今年预计可以达到300亿元”。
如果以公开资料来看,严介和的财富似乎远没有125亿元之多。今年7月份,太平洋建设集团托管上市公司华意压缩,公告中称,“太平洋集团2004年经审计的财务报表显示:截至2004年12月31日,该公司总资产243975万元,所有者权益120021万元,2004年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0456万元,净利润46414万元”。 严介和持有太平洋集团85.71%的股份,如果以太平洋12亿元的净资产计算,严介和的身家为10亿元。记者曾询问严介和,太平洋集团的总资产、净资产等关键财务数据,严介和没有给出准确的数字,“如果以亿元为单位,我们的总资产和净资产都是三位数”。为何华意压缩的公告中显示太平洋的净资产只有12亿元?严介和表示,“因为太平洋集团发展太快,我们没有合并报表”。对于一年之内财富值狂飙110亿元,严介和表示,原因在于胡润对其2004年的财富低估了,并不是在一年之内猛增了这么多。
据严介和介绍,太平洋集团90%的利润来自BT。所谓BT,是BOT模式的一种演变, BOT是指一个项目经政府授权由企业融资建设,完工后企业拥有该项目的运营权,通过该项目的收费收回投资,合同期满后,企业将资产及运营权转移给政府。而BT模式则是省去了运营这一环节,政府授权给企业融资建设,完工后企业将该项目移交政府。
据严介和介绍,太平洋集团是国内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最大的民营企业,2004年,太平洋集团的BT订单为1100亿元,2005年为2700亿元。BT并不像网游等新经济一样,是新近才冒出来的商业模式,为何严介和能够在BT领域一枝独秀?“我们开出的单子没人能够拒绝,所以没有竞争。我们是只合作,不竞争,一流的企业家只合作不竞争,二流的企业家既竞争又合作,三流的企业家只竞争不合作。太平洋集团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走出来的。”严介和很自豪地表示,“太平洋集团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参加招标,因为没有对手,有时候竞标也仅仅是为了形式上的需要,甚至是太平洋集团自己的公司在一起竞标。”
严介和所谓的“单子没人能够拒绝”,意思是太平洋集团给政府的报价足够低,所以政府无法拒绝,也没有竞争对手。但是如果报价太低,太平洋集团的巨额利润又从何而来?“即使报价很低,还是比其他行业的利润高。”严介和将利润归于自己出色的管理能力,“因为物流、材料、管理的整合,真实造价低于政府报价,从中有利可图。”
严介和另外一个让外界怀疑的是他的资金链,从事BT模式需要大量的银行贷款,但是严介和表示,太平洋的资产负债率不到30%,这也是令人不解之处。
对于严介和的BT模式,很多业内人士表示看不懂,因为和BOT相比,BT模式更适合一些公益型,盈利空间不大的项目,企业难以通过运营该项目收回投资,因此才采用BT的模式,与BOT相比,BT对资金的需求量更大。而严介和参与的项目都有很好的盈利空间,比如,沪宁高速等等。或许,外界看不懂之处,正是严介和的高明所在?
被叫停的国企并购
除了利润丰厚的BT建设,严介和另外一个引起争议的就是他大规模托管并购国企。
严介和先后收购了淮阴长城装饰门窗厂、江苏机械化施工总公司、宿迁玻璃厂、江苏双洋酒业集团、连云港王府葡萄酒业公司等27家国有亏损企业,其中包括上市公司*ST纵横。
严介和近年来大规模收购国企,也引起人们诸多猜测。从政府手中收购处境艰难的国企,是不是为了博得政府的好感,从而便于拿到更多的BT项目?严介和对此一口否认,“重组国企是为了社会的需要,为了消化社会问题,说白了就是给社会打工。我重组的国企都是烂得没人要的。虽然没有什么收益,但还是很值,我能将这些国企救活,有名了,我把名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在人们的质疑声中,严介和的两项大手笔收购被紧急叫停。2005年8月,太平洋建设集团以承担资产、人员、债务及改革成本为条件,与吉林省国资委达成并购意向,重组吉林省国资委直属的8家国企,吉林交通建设集团、建设控股集团、高速公路公司、汽车工业贸易集团、宝路集团、物资集团、物贸集团、省信用担保公司,8家公司资产合计高达百亿元。就在严介和登上富豪榜第二名之后不久,这一规模巨大的重组被紧急叫停,有传言说,吉林国资委对严介和的太平洋集团做了调查,发现三家主要企业没有一家盈利,所以终止了这场危险的游戏。
几乎与此同时,严介和策划的另外一起国企托管也被终止。2005年10月21日,华意压缩发布公告, 2005年7月7日,景德镇市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与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托管协议书》,景德镇市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将华意总公司委托给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经营管理。但由于双方在两个月内关于华意电器总公司改制的有关问题一直未达成协议,近日,经双方再次友好协商,签订了《终止委托管理协议书》,终止双方于2005年7月7日签订的《托管协议书》。
对于两起大规模托管并购连续告吹,严介和对此做出解释,“托管国企有进有退很正常。吉林的8家国企原先资产为负数,我们和国资部门达成的协议是零资产收购,但是地方政府在种种质疑声中感受到了压力,所以指定一家评估机构将资产评为正资产,这样我们就没法做了。我们做国企托管只是一种尝试,现在还是要将重点回归到BT主业上。”
在严介和的眼中,托管并购国企似乎只是一种玩票性质,不过他还是很乐意谈重组*ST纵横的案例,并认为不比哈佛的任何一个顶级案例差。*ST纵横是江苏南通市的一家上市公司,因为连续巨亏一度暂停上市,2003年11月,严介和予以收购,一年之后,*ST纵横恢复上市。严介和介绍说,他当时在*ST纵横烧了三把火令其起死回生,他第一次去ST纵横时,宣布将会在5个月内换三任总经理,第一任总经理烧的是猛火,对公司进行精简瘦身,导致员工关系非常紧张,第二任总经理烧的是温火,让员工理解自己的瘦身计划,第三任总经理烧的是恒火,让公司能够平稳发展。三把火烧过之后,*ST纵横从退市边缘拉了回来。
尽管外界对严介和质疑颇多,严介和依然自信,“我们都是阳光下的交易,很多媒体现在怀疑太平洋,但是找不出我们的任何问题,我可以公然挑战全国的媒体,太平洋建设集团没有一丝一毫的问题。”严介和似乎有足够的底气,确实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严介和的质疑也仅仅是质疑,没有任何真凭实据。在南京的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的不多的负面消息是,太平洋建设的总部在南京开工时,曾经遭遇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外墙上曾经写满了群众抗议的标语口号,当时在南京颇为轰动,后来此事慢慢销声匿迹。记者向严介和提及此事,严介和淡淡地表示,“那是因为这栋楼影响了周围的采光,所以遭到了一些反对,后来通过赔偿得到了解决”。■
严介和:我们都是 阳光下的交易
三联生活周刊:能不能介绍一下太平洋建设集团的一些基本财务数据,比如总资产、净资产、销售收入、净利润等等?
严介和:如果以亿元为单位,太平洋集团的总资产和净资产都是三位数。总资产是100亿元还是500亿元,没有准确统计过,净资产和总资产离得很近,具体数据也没有统计,我只能告诉你负债率很低,不到30%,太平洋不是资本玩家,资本玩家的负债率很高。我们的销售收入为300亿元,净利润没有统计过,利润率不低于10%。
三联生活周刊:今年7月份太平洋集团托管华意压缩时,公告显示太平洋的总资产为24亿元,净资产为12亿元,销售收入为38亿元,净利润为4亿多元?
严介和:因为太平洋发展太快,我们没有合并报表。我们的扩张速度都是300%,即使放缓到100%,也还是很快的。
三联生活周刊:企业做到这么大,为什么不合并报表?
严介和:我们从创办到现在就没有合并报表,因为发展速度太快了。我们都是靠优秀的管理,太平洋的产权是明晰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我们按现代企业制度办事,我们讲要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国企,国人办的企业”。
三联生活周刊:很多人怀疑你和政府之间有不可告人的交易?
严介和:很多人问我,你们做路桥建设,与政府打交道,会不会有腐败?我的回答是,我们所有的交易都是阳光下的交易,全国在交通领域出了那么多有问题的领导,都没有牵涉到太平洋。一流的企业家是既能干、又聪明、又听话的企业家,无论什么样的领导,政府都是喜欢我们的。当然,交通领域有很多腐败,但是我们只做运动员,不做裁判员,只给政府拿金牌。
很多媒体现在怀疑太平洋,但是找不出我们的任何问题,我可以公然挑战全国的媒体,太平洋建设集团没有一丝一毫的问题。真正做企业的人都是坦坦荡荡的,比如太平洋的第一桶金也不用遮遮掩掩,就是抓住了机遇,一流的企业家创造机遇。
有人将我比作“中国的第二个牟其中”,我做过国企的当家人,政治上不会比牟其中麻木,永远保持成熟。我做了10年国企,10年私企,做国企时一日千里,做私企时一日万里, 10年国企时也没有任何不可告人的东西,创造了10年辉煌, 别人说,“你去做私企应该更有成就”,我说,行啊,那我就试试吧。1995年,我就创办了太平洋。回顾太平洋的发展历程,我是踉踉跄跄却又大步流星地一路走来,在不断自我否定中自我超越,在不断善败中从优秀走向卓越,在不断裂变中走出异常,超越超常,回归正常。
很多人说做企业应该先做强再做大,这是不懂企业的说法,让我们感到很痛苦,很悲哀。我在很多场合都提到企业应该先做总量,再做质量,我相信高端人群99%的人都会同意我的观点。做大比做强更重要,没有大怎么强?过剩总比短缺好。大是前提,强是保障,更大的是目标,做企业应该从大到大。
三联生活周刊:你做国企托管并购是不是为了赢得地方政府的好感,从而拿到更多BT订单?
严介和:重组国企是为了社会的需要,消化社会问题,实话实说就是给社会打工,和我们的BT业务风马牛不相及。这些企业都是烂得没人要的,我来重组他们主要是为了消化社会矛盾。虽然没有什么经济效益,但还是很值的,有名了,我把名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三联生活周刊:有人说你收购国企之后不往里面投钱,反而从这些企业往外掏钱?
严介和:我们并购的都是困难企业,如果我们不往里面投钱,反而掏钱,除非这些企业地下有个造币工厂。我们重组纵横国际时,我在就职演说上提出,我会换三任总经理,对公司进行精简。
我刚去纵横国际的时候开着一辆新宝马,就是为了让纵横国际的员工把它砸掉,让大家发泄一下,当时政府还出动了很多警力保护。后来我再去,纵横国际的员工就开始祝我生日快乐了。我重组纵横国际的案例不比哈佛的任何一个顶级案例差。
三联生活周刊:和国内其他从事BT的公司相比,你们的优势在哪里?
严介和:我们开出的单子没人能够拒绝,所以没有竞争。我们是只合作,不竞争,一流的企业家只合作不竞争,二流的企业家既竞争又合作,三流的企业家只竞争不合作。
太平洋集团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走出来的。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有上海建工、北京城建、中国路桥等等,但是他们的包袱比较重,与我们相比没有竞争优势。我们现在基本上都不参加招投标,因为没人和我们竞争,即使偶尔参加也是走走形式,有时候甚至是太平洋自己的公司在参加竞标。
三联生活周刊:你们和地方政府合作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不付你们钱怎么办?
严介和:我们做出来的工程质量又好,价格又低,地方政府一般都会及时付钱的,确实有困难的,他们自己也会觉得很过意不去,如果我们自己不是急需资金,一般也不会逼得太紧。当然也有其他一些解决办法,比如,政府的公司提出融资,我帮它担保,融来的钱还给我,或者我的公司融资,政府担保。
三联生活周刊:你们为什么只做BT,不做BOT?BOT的模式在国内更加流行。
严介和:BT就是做短线,一个项目做BOT需要20年收回成本,做BT只要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