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登义:尊重自然 了解自己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金天)
( 高登义(左)与大气气象学家叶辛亲切交谈 )
被称为地球的“三极”的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吸引了无数研究者的目光,因为在那里,不仅仅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更重要的是“三极”地区蕴涵着我们地球母亲的很多奥秘。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登义就是我国第一个完成地球“三极”科学考察的人。
在对地球奥秘的一次次探寻中,怎么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呢?和大自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高登义对此深有感触。“人要真心实意地接近大自然,去逐渐地认识大自然的规律。最后你在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认识我们人类自己,我们人类自己在大自然的关系中,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地位呢?我觉得应该是个和平相处,和谐相处的,在大自然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才能得到发展。”高登义说。
1966年,26岁的高登义第一次走近珠峰。高登义说第一次看见珠峰的时候,真没觉得珠峰有多么高大。他的一位同事甚至开玩笑:“珠峰不过如此,我多吃两个馒头也能登上去!”高登义解释说:因为登山大本营海拔就5000多米,加上珠峰的周围有许多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相比之下,珠峰就显得“不高大”了。
高登义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一个激情澎湃的年代,在“人定胜天”思潮的鼓舞下,“征服珠峰”、“战胜自然”成为国人的雄心壮志。
1975年,关于珠峰的科学考察再次举行,新成立的珠峰登山与科学考察队由国家体委和中科院共同组建,这一回,高登义担任了大气物理组组长兼登山队气象组副组长。
“当时国家体委的领导,签署了一道命令:根据×××预报,今年雨季提前来临,5月7日后没有好天气,登山队务必在5月7日前完成登顶任务。结果不顾我们气象组同志的反对,登山队员从5月4日就到了8600米,在那里冲锋了三天,大风,就是上不去,恰恰从5月8日之后,开始有好天。可是由于山上弹尽粮绝,路线也找不到,所以在5月9日、10日非常好的天气下,往下撤,最后我们是在5月下旬完成了登山任务,这个事情告诉我们,不管什么人都要尊重自然规律,否则会给你一些教训。”高登义说。
1988~1989年高登义去南极考察的一次危险经历,让他更加怀疑“战胜自然”这样的说法。“那一次科考船被冰层围困,我们用光了所有的炸药,刚把冰层炸开,就又被新的冰层困住了,我们只能坐以待毙。7天之后,由于自然的原因,冰层退去,我们才捡了一条命。”高登义至今记忆犹新,“这次历险让我反思了好久:人类能征服自然吗?不能!在大自然面前,不光是个体的人,就是群体的力量也是非常有限的,人类只能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对于近年来大学生中间兴起的登山热,并由此引发的一些事故,经验丰富的高登义感触颇深。他为此专门撰文,为大学生们写下忠告:
——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先生所说,大自然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老师,同时也是令人无比敬畏的客现存在……山地自然规律客观存在,人人必须尊重它。登山者应该明白,在喜马拉雅山脉宜于登山的季节,当选择到利于攀登的好天气时段时,在身体状况等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蓝天白云下的多彩多姿的山地世界中漫游,此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达到了美好无比的境界,此时的大自然的确是人们的良师益友。然而,当大学生们利用自己的暑期去攀登希夏邦马西峰时,人与自然之间已经埋藏了第一个不协调,那就是大自然的登山季节与大学生的可登山时段不协调;其次,不甚了解喜马拉雅山脉自然特点的大学生在缺乏了解当地自然特征的优秀登山家指导的前提下,难免做出不尊重大自然的行为,这是人与自然的第二个不协凋……凡此种种,都是忘记了大自然又是无比敬畏的客观存在(诸如雪崩、大风等)之必然结果。
“我认为,从根本上来说,对于大学生登山队,要明确从事登山活动的目标。如果同学们利用暑假期间从事登山活动的目标着眼于接近并亲近山地自然,认识并尊重山地自然规律,认识并尊重自身的条件,选择自身与大自然的最佳结合点,投入山地自然怀抱,呼吸山地自然的空气,接受山地自然的熏陶,由喜爱山地自然走向探索科学奥秘和人生真谛的道路。”高登义说。
在大半生探险、科研生涯中,高登义悟出很多人生真谛。他说,通过科考,“第三女神”珠穆朗玛峰的“旗云”让他更有灵性,企鹅使他领略到了动物的人性特征,海豹使他懂得了万物生灵都有适应环境生存的本领,南极地区日出日落的奇特现象使他明白了万物之间的差异,雅鲁藏布江下游水汽通道作用让他明白了人与自然之间紧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