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投资人的“北京生意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珞珈)
( 碧水庄园A区
)
从房地产开始进入
7年前自己还未开始“闯”北京的时候,马志刚是一个标准的香港富家子弟——家族生意兴盛,先后求学美国密执根和伦敦大学商学院,在多家国际知名银行中搏击多年,与海外各种基金有着紧密的联系,拥有令人艳羡的收入。“标准”的香港人那时并不太关心其他城市,火爆的股票市场、房地产让很多港人的固定资产涨势迅猛。马志刚当时连普通话都不会讲,但是对内地市场一直比较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爷爷和父亲在大陆的投资。
为了有更多机会接触内地,马志刚在香港国际知名银行工作时,作为投行职业经理人,为内地公司包括中国海洋石油公司等在香港上市提供债务发行、财务管理意见,以及帮助民营企业上市、并购和不良资产的处置等工作。“投资银行虽然利润丰厚,但是工作专业而重复,个人很难有大的作为。我希望自己的工作跟更多人的生活发生关系。”
在接触的过程中,马志刚发现北京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施展空间,有的企业拥有良好的资产,但是因为融资渠道受到限制无法做大,蕴含着潜在的投资机会,他开始留意这方面的动向。由于爷爷一直从事房地产行业,并于1982年就开始在内蒙古投资建立牛肉干厂,在北京生活了几年的父亲也认定“北京是一个做生意很规范的城市”。马志刚建立了香港百骏投资有限公司,选择了从自己比较熟悉的房地产行业进入北京,做了碧水庄园A区项目,投资大陆市场。
不过对于专业投资人来说,马志刚更注重情感之外的数字判断。长期从事“投行”业务的马志刚,喜欢用数字说话,他曾用两个比较说明北京和上海的不同:
北京和上海比较,从各种数据分析,他认为北京都是比较理性的。包括二手房的成交量。北京二手房的成交量和一手房的比例是10%左右;上海达到了50%〜60%。其实这个成交量对楼价有很大影响;成交量越高,楼价的波幅就越大。第二,上海去年GDP总值占全国百分之五点多,但楼房总成交的价值却占全国住宅成交价值的20%;而北京GDP总值与楼宇成交占有率的比例只有一倍多。这说明上海的固定资产的投资比例肯定是偏高的,它的GDP增长主要是从固定资产的投资这一方面获得的,所以上海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过高。
还有一个比较就是,人均年收入跟它的楼宇按揭年付款总额的比较:平均楼价按揭出来的每个月的付款额,北京地区付款能力也比上海要高得多,安全系数更大些。比如说北京一个月的月收入跟上海差不多,但是它每个月的按揭款比上海要低得多,这说明北京的地产买家支付能力相对比较高。通过比较理性的评估,马志刚认为北京应该没有泡沫。
谈到具体选定的项目,马志刚认为,在香港一些开发的经验,在北京可能也是适用的,所以按照这种经验,最后挑了碧水庄园A区投资。“香港产品跟北京的这个项目有三个不同,第一香港产品的规模很小,比如说这个产品是在一个很好的地段,也不可能在一两年之内冒出来,是经过几十年的认同,在这个地段可能建某一类产品,而且这个产品大家都是认同的,这是香港的第一个特点。第二,在操作的时候,香港开发商往往重点放在产品设计上面,会强调性价比、实用性和价值感。因为香港的空间小,如果在几千平方米的土地上面建出来的楼不适用,不管你的品牌有多好,或者怎样去炒作都是没用的,在香港的外国投资客户,一般在这方面是比较看重的,所以产品设计是他们比较看重的一个重点。第三就是开发商的经验。一般来说香港几个大的开发商,从过去开发的结果来看,往往有一个溢价,同样的一个地段上面跟没有品牌的开发商来做,他会有比较大的溢价。”
马志刚觉得北京高档住宅市场没有被很好地开发,自己挑一个产品,是认为他的发展空间会比较快速增长,以及回报对于海外的投资客来说相对比较高。“什么样的人会住这种小独栋别墅,我觉得很大一部分是一些外资企业的高管,他们并没有具备买一两千万元别墅的能力,即使他们有这种能力也可能不愿意去买,因为在中国工作时间可能是5年或者是10年就回国了。还有就是很多香港、台资或者是外国人,他如果在北京长期工作都会有家庭的,所以对于居住环境要求比较高,如果他能住独栋别墅,比较靠近城里面,同时居住环境也是比较成熟,配套也比较完善的话,他往往是一家住或者是投资用,一般投资就是300至500万元左右,这跟台湾或者是海外居住的房子价值差不多。”
碧水庄园A区很快成为升级版小独栋的代表。碧水庄园A区提出新知人群的概念,这些人更加注重安全感,注重档次,在升级版小独栋的八大标准中,包括人群、配套、交通条件、位置、产品结构等系列,受到市场的高度认可。
外商参与国企改革的尝试
学金融管理的马志刚,做房地产只是个“热身准备”,他一直更钟情于参与大陆的国企改革并投资控股,“其实资产是一个手段,通过资产与金融的结合,包装、分拆、股票上市,把一个个企业做活”。“很多外商对大陆国企有成见,但是我觉得国企的资源非常好,往往是因为股东与管理层、职工的利益不一致而造成失败案例。”
由于早年爷爷和父亲有在大陆做生意的资源,马志刚非常注重与大型国企的合作,“借用他们在当地的各种资源”。在与国企的接触中,马志刚意识到这是一个国企改制正在建立规则的时机,一方面“人的因素”占到事情成败的70%,谈判更多精力花在了程序以及沟通上;另一方面,政策风险高的时期也往往是项目利润比较高的时机。
马志刚正在运作北京有关儿童医院资产整合的股权投资。“从资源上来说,我们的股东刚好有做高端儿童产品生产与销售的,有参与港澳医疗改革的专家,有儿科专家。”投资儿童医院,马志刚看重儿童已经成为小家庭的消费大头,同时儿科病治疗相对简单,更重要的在于医疗服务。马志刚希望成立的中外合资儿童医院可以与香港的顶级医院联合,给有消费能力的顾客提供顶级服务,让医院成为收集北京客户的一个中心。作为外资的进入,马志刚从金融的角度要求老医院“总体上做到让以前不公开的事情变得公开,让职工收入总体提高”。由于医疗改革进行到一个敏感的关键时期,北京市医疗改革的细则还没有出台,合资医院的建立进入了观望状态,“但是我们从中了解了人事关系的处理、股东的实际权限等问题,对外资深入国企还是大有裨益”。
兴趣广泛的马志刚和几个台湾工作伙伴今年一起在南京附近建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原本马志刚单纯地想建立葡萄酒庄园,“我们了解到江苏和上海是中国红酒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200〜300元的红酒接受率最高,已经超出其他地区喜爱100多元价位的消费能力”。当地政府非常欢迎外商的进入,最后双方商定,将100平方公里的园区建成农业示范区,建立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引进草莓、熏衣草等的种植,并且和观光旅游结合起来,做SPA精油提炼、葡萄酒庄园、酒店别墅等高附加值的项目。
百骏投资的领域比较多,但是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这些投资基本上都是与固定资产有关的领域。2000年,马志刚亲历了全球电子网络泡沫的破裂,这个泡沫使年轻投行家的投资梦受到打击,也使这位金融高手的“自信”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
1993年美国密执根大学工商管理学毕业后,马志刚进入在香港的国际知名投资银行从事金融债券工作,在这个领域搏击6年后,马志刚需要拓展新的领域,更希望在资产管理方面有所作为。于是在1999年求学伦敦大学商学院,攻读金融硕士学位。欧洲游学的这一年,互联网正处于发展巅峰时期,他看到身边很多年轻人辞去高薪职位,离开原本很好的事业平台,开始自己创业,企图在互联网领域一夜之间成就“伟业”。然而,事实是,99%的创业者纷纷倒在了互联网的滑铁卢下。
现在的百骏显得谨慎而沉稳,“我们只对那种有较大的固定资产和稳定现金流的企业感兴趣,因为首先它具有海外上市的价值,其次有稳定现金流的企业可以为我们投资其他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对于高科技高风险领域暂时不会涉足”。■ 生意经马志刚香港投资人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