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岱珊:用镜头守望淮河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尹伊)

他原是一名摄影记者,在大家都为沿淮企业实现达标排放而庆贺的时候,他拍了一张沙颍河岸边中小学生因污染严重而不得不戴着口罩、墨镜上课的照片《花朵拒绝污染》被全国多家媒体转载,震惊了全国;在官员们都在为淮河流域“官清了,水也清了”而自诩的时候,又是他的一组《污染造成肿瘤村》照片让人回到了尴尬的现实;受他的影响,他的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也成为他手下没有报酬的“民间环保者”。他就是10年守望一条河、被人们称为“淮河卫士”的民间环保组织负责人、民间摄影人——霍岱珊。

霍岱珊:用镜头守望淮河0( 2005年3月,霍岱珊在安徽省亳州市街头向人们展示自己拍摄的淮河环保图片 )

淮河流域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6,人口密度雄踞全国各大流域之首。“小时候,沙颍河特别清,河里边鱼呀、虾呀,都能看得到,清澈见底。”霍岱珊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总喜欢以这样的回忆开头。

然而,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淮河却每年承接着来自河南30多座城市和安徽阜阳地区总量达6亿吨的生活垃圾和工业污水,水污染事件几乎年年发生。淮河已经不堪重负,10多年来她已经由一个充满鲜活生命的源泉,变异成为一条死亡之河,河内的鱼虾早已绝迹,岸边的禾木正在凋敝,两岸群众的生命健康也受到了威胁。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根治淮河水系污染,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投入了大量的资金。1998年1月1日国家有关部门实施了对限期没有完成治理的污染企业进行统一关停的淮河“零点行动”;2000年,有关部门宣布:淮河流域实现污水达标排放。

对谎报达标的内幕,知情人很多,但大多止于私下议论。作为一个记者,霍岱珊知道,揭露真相需要铁证。就在这一年里,霍岱珊用他的镜头告诉世人:淮河污染依旧。

2000年6月5日,中央电视台“世界环境日特别节目”中,请来了沈丘县一位特殊的客人。她叫乔沛冉,是生活在沙颍河岸边的一名学生。乔沛冉所在的学校离污染严重的沙颍河只有百余米。霍岱珊此前拍摄了一幅流传甚广的图片,图片上,乔沛冉和她的同学因为无法忍受窗外河水的臭味,不得不戴着口罩和墨镜上课。

此前,霍岱珊就已经辞去了公职,用两年时间自费拍摄沙颍河的污染惨状。霍岱珊常年关注一个叫黄孟营的村庄,该村的地下水因为污水渗透已经严重污染,但这种散发着“老臭脚”气味、含有大量致癌物质的井水仍被居民饮用。几年下来,该村成了附近人人谈之色变的“癌症村”。2000年,霍岱珊以这个村庄为题材拍摄的一组《污染造成肿瘤村》的图片获得由中宣部、环保总局等主办的“环境警示教育图片展”大奖,引起了外界对沙颍河污染的关注。

从1998年自费考察淮河污染,到频频在全国各地呼吁拯救淮河,这几年,霍岱珊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路。是他首先向媒体揭穿了淮河治污达标的谎言;是他第一个为污染造成的肿瘤村呼吁;淮河治污10年后重回起点,他是见证人。

2003年起,霍岱珊精选自己拍摄的淮河生态图片120多幅,制作成105块展览板,以“淮河家园的呼唤”为主题,先后在北京、河南、安徽、江苏、湖北等知名高校和沿淮城市进行了70多次展出。同时举办“淮河——两亿人生命之所系”的演讲,受众超过100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淮河环保热”。拯救淮河希望工程的三大任务(清洁饮水救助、医疗卫生救助、对淮河水污染及其治理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与监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15家污染企业已关闭,救助癌症村已争取到部分救助资金和项目,为癌症村每家每户安装了滤水器,发放了治癌药品,救助癌症患者200多人。国家根据他反映的情况,决定每年拨款4000万元为污染区打深水井,第一批打井款已到位,数以万计的农民喝上了清洁水。

霍岱珊还注册成立了淮河水系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他希望通过吸引更多环保志愿者的参与,使公众监督达到散点分布、形成网络、覆盖流域、全面治理的效果。但是,有两个问题一直让霍岱珊发愁:一是,在热心参与环保事业的志愿者中,大中专学生较多,有影响的人士还不是很多,尤其是在当地公务员队伍中,愿意且敢于参加环保监督的人不多;二是,经费问题常让霍岱珊头疼。为了从事环保工作,霍岱珊不仅辞掉了工作,而且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而制作展览、维护网站、进行社会调查,都需要经费支持。

霍岱珊同时认为,淮河治污十年的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公众参与,公众监督,淮河治污要想取得成功,非常困难。霍岱珊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参与淮河污染的监督工作,让淮河流域每一个排污口都受到群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