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卖场上的维也纳荣光
作者:曾焱(文 / 曾焱)
( 1997年10月9日,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风景画《Schloss Kammer am Attersee Ⅱ》以1320万英镑的价格在伦敦索斯比拍卖行成交 )
从10月5日开始,修缮一新的巴黎大宫殿(Grande Palais)将开始它今年最受关注的一次主题画展:克里姆特,席勒,莫泽尔,科科西卡。艺术评论家谈到这次展览的重要性时说,20世纪初期的维也纳就像19世纪后期的巴黎,有太多光辉灿烂的大师名字:音乐有马勒,心理学有弗洛伊德,而画坛有克里姆特和他的分离派同伴。近两年,这4位维也纳画家的作品在拍卖场上价格也一直上扬,整体受藏家追捧的程度慢慢靠近法国印象派作品,形成一个新的收藏系列。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现在是拍卖场价位上翻能力最强劲的画家,一般人都熟知他的名作《吻》,却不知他的风景画有多么惊人的托升市场能力。据法国艺术品价格网介绍,全球拍卖场上平均每年能有五十来幅克里姆特的素描和水彩画参加交易,一幅完整的素描成交价格一般在1.5万美元到3万美元之间,但是油画作品却十分罕见,每年在拍场公开露面的不会超过3幅,尤其珍贵的是他的风景画,往往在买家的激烈争夺中达到天价。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他的画作纪录已经刷新过多次,每次都是由风景画创下——在画家去世前的十年间,他曾携妻居住在一个名为Attersee的乡村,创作了系列风景油画,与他那些华丽柔糜、装饰风格浓厚的早年画作相比,这一风景系列色调明亮、气息平和:1997年10月9日,伦敦索斯比拍卖他1909年的风景画《Schloss Kammer am Attersee Ⅱ》,成交价格为1320万英镑,之前一幅1915〜1916年间的风景画所创拍卖纪录则是820万英镑,相当于1340万美元。2003年纽约秋拍,现代画派和印象派作品是索斯比和克里斯蒂两大拍卖行对垒的主题,但最终在这季拍卖中大出风头的不是莫奈和凡·高,而是克里姆特。他作于1914年的风景画《阿特尔塞郊外的小屋》(Landhaus am Attersee)以近3000万美元的价格,被一买主通过场外电话委托拿下,创下了画家本人作品的最高成交价,也是该季两大拍卖行所有成交画作中的最高价。这幅画曾在二战期间被德国纳粹抢掠,多年不知去向,直到20世纪末才被归还到旧主手中,之后它便在两位亿万富豪之间转手,即菲利普斯(Phillips)以及法国奢侈品集团LVMH总裁贝纳德·阿尔诺特(Bernard Arnault)。日本颇有实力的丰田美术馆也高价收藏了克里姆特的作品《普利玛维斯肖像》(Portrait of Eugenia Primavesi),其馆长曾在一篇访谈中介绍,该画的购入价格为18亿日元,此后经常被其他国家的大美术馆借展,他认为无论从成交金额还是艺术价值上来看,都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LVMH总裁贝纳德·阿尔诺特曾多次表示,克里姆特是他最喜爱的画家。2004年法国富豪排行榜透露阿尔诺特的身家有170亿欧元,位居第一,但他在艺术品收藏方面的高调比他的财富更令媒体感兴趣,而且这种声名从巴黎直抵伦敦和纽约。阿尔诺特的对手是皮诺特,另一个高调的法国生意人,巴黎春天集团PPR(Pinault Printemps Redoute)的总裁。PPR是一个集零售业、木材交易、廉价家具、图书销售、消费信贷和非洲汽车经纪业务于一身的混合体,在并购奢侈品牌GUCCI之后,它成为LVMH的直接竞争对手。虽然PPR旗下的奢侈品牌种类和数量都比不上LVMH,但它的老板皮诺特却在各个场合都不向阿尔诺特示弱,包括艺术品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阿尔诺特运作名下资金规模庞大的艺术基金会,在伦敦、纽约和巴黎三地的艺术品交易市场翻云覆雨,收入不少名家作品,他对克里姆特等分离派画家的偏爱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影响拍卖界。而皮诺特,在富豪排行榜上的位置虽然不如对手,但他做得更彻底,居然大手笔控股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干脆变成了拍卖业的大腕——这也是为什么近两年阿尔诺特只光顾索斯比各个拍场而从不问津克里斯蒂的原因。甚至有传闻说阿尔诺特也有意将索斯比买下,如果真是这样,那全球拍卖业就将变成两个法国人的大擂台了。法国画廊全国联盟的主席前不久在和法国媒体聊侃艺术品市场走向的时候曾说,目前这两个法国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球艺术品交易,因为他们出手太阔绰了,又太喜欢出风头。阿尔诺特收藏过的克里姆特画作在2003年帮助伦敦索斯比小赢了皮诺特的克里斯蒂,而2004年到2005年,不甘寂寞的皮诺特在收藏界又制造了一大新闻,把巴黎搞得沸沸扬扬。他高调宣布买下塞纳河上的塞甘岛(Seguin),要建造一座专门陈列现代艺术品收藏的私人博物馆。可惜这个塞甘岛来历也不一般,它曾经是法国最早的汽车品牌“标致”的生产基地,至今岛上还有当初的厂房和机器,于是有人提出这是法国汽车工业的象征地,被废弃的厂房本身价值就超过了博物馆,有保存价值,不应该让财大气粗的人轻易将它毁掉。各派在法国报刊上展开将近一年论战,皮诺特差点没被口水淹死,最后的结果是,虽然已经投入了2000万欧元,皮诺特还是在今年5月正式宣布放弃塞甘岛,转而用2900万欧元控股威尼斯的Grassi宫殿,继续实施他的现代艺术收藏计划,1900年前后这些维也纳大师的绘画、建筑和装饰艺术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拍卖价格紧随克里姆特的,是该团体中最年轻的成员西塞(Egon Schiele)。在2003年伦敦秋拍中,他的风景画《小镇和河流》(Town and River)成交价也高达1130万英镑。西赛只活了28岁,却创作了3200幅作品,其中素描占据了极大的比重。西塞的素描拍卖价格在克里姆特的素描之上,有20%的单幅成交价超过40万美元,而且从1997年到2005年6月,他的画作增值达到了65%,相当惊人。西赛的油画作品在公开交易中同样非常罕见,20年来上过拍场的总共不超过50幅。相反,另一位代表画家科科西卡的(Oskar Kokoschka)作品则频繁出现在各大拍卖行的图录上,平均每年上拍200幅以上,虽然画家创作于1918年之前的作品还是不多。以2004年为例,一共上拍70幅。但2003年纽约秋拍上,他1908年的一幅作品成交价格只有700欧元。科科西卡活到94岁,作品留世太多,所以他的画作从1997年以来增值仅15%。
伦敦、纽约、巴黎,三大艺术品交易中心的2005年秋季拍卖11月就要开始了。巴黎大宫殿的展览也许会助一臂之力,将维也纳画派的价格托升到新的纪录。■
维也纳分离派
1897年,奥地利一些年轻艺术家一反折中主义的传统,在维也纳建立了一个“独立艺术家小组”,即后来所说的“维也纳分离派”(Secession)。他们显示了坚决脱离保守僵化且毫无生气、一味以伪古典美的造型来粉饰腐败和空虚的艺术立场,表明和古板守旧的学院派划清界限的决心。他们经常举办画展,而展览馆的建筑样式也与众不同:建筑是堡垒似的,正面没有窗户,门洞很小,两边有巨大的花盆和桂树,顶上一个巨大镂空的镀金桂叶球代表艺术给人的荣誉和对艺术家的最高奖赏——这个桂叶球以后成为分离派的标志。
(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
维也纳分离派在建筑、工艺美术、绘画等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瓦格纳成为现代建筑的先驱之一,他的学生霍夫曼则继续将他的思想光大,1903年与莫泽尔组建“维也纳工场”,对奥地利以及整个欧洲的20世纪工艺美术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个时期的画坛上,克里姆特成为分离派的领袖,左右着他所处时代的艺术风尚。他为维也纳大学所作的色情的、象征性的壁画《医学》、《法学》、《哲学》,以及他为布鲁塞尔斯托克尔宫所作的新艺术运动的壁画《生命之树》,当时被评判为艺术界的“丑闻”,以后都被证明是伟大的代表作品,可惜前三幅都在二战末期纳粹撤离时被烧毁。他的画融合了东方因素以及祖传的金银首饰工艺技巧,在装饰艺术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神秘意境。
1905年以后,年轻的天才画家席勒和科科西卡相继出现在克里姆特的周围,使分离画派进入一个新的表现主义阶段。席勒探求爱与死之间的生命意义,科科西卡则表现了他梦幻一般的激情。三位画家的创作高峰都在一战前夕,大的人类灾难来临之前那种精神和肉体的痛苦在他们画作上有着寓言似的体现。1918年,克里姆特、席勒和莫泽尔先后去世。■
( 克里姆特的代表作《吻》 ) 荣光拍卖场维也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