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故事,现代的特征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齐岸青)

​古老的故事,现代的特征0( 自古相传,新郑是5000年前中华人类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从春秋时期就兴起了盛大的拜祖活动并延续至今 )

在一座城市里生活久了,周围一切对于你都过于熟悉,你就很少去体察它的细节,因此也就丧失鲜活的批判态度,没有批判也就无法进行理性的辨析和归纳,所以,我们对城市人文特征的描述只能是感性的,记性的。

我始终相信郑州是中国城市最难描述性情色彩的城市之一。其地域居中,气候南北相较居中,经济发展名次位中,人口密度教育素质处中⋯⋯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则为中。“中”字蔓延开来,整个城市的生活节奏,处世态度,言语频率,着衣习俗,建筑风格,都显得中庸中和,不紧不慢,不温不火,不雅不俗,不卑不亢。郑州人对事物表示可否态度,喜讲“中”字,我不大善用,故对起源无考,但仅是一个“中”字,因语气、语调、语速,包括眼神、动作辅之各异,则变幻无常,大相径庭,其间奥妙,非身临其境,心揣彼思是无法体味的。

郑州永远是一个令人沉思、矛盾并呈的城市。

模糊与灿烂

郑州人在很多时间找不到自己的依附,就连与古老土地最为血肉相连的建筑也很少顾及城市的个性、特色。郑州最古老的街道——东西大街在改造时,曾挖掘到郑州老城门,可谁也无法把它和自己生活的城市联系,只好就地掩埋,东西大街的建筑也去仿效改良的西方抑或上海的风格。丧失自己就只好模糊其辞,郑州地产商的广告意识和投入应该居于全国城市的前列,开始大家都在争先恐后地用威尼斯、夏威夷、悉尼、罗马、香榭丽舍、纽约金融街等来形容自家楼盘,后到者实在加不上欧美的塞,便羞答答地号称自己是伊斯坦布尔。当广告把郑州人搞得一头雾水之时,市政府却悄然地收起前些年要把郑州变成东方芝加哥的口号,他们已意识到我们最终依赖生存的还是中原文化,是自己的根性。

​古老的故事,现代的特征1( 登封少林寺修建,少林“武以寺名,寺以武显”将郑州人尚武的精神推向极致 )

郑州人的模糊其实也缘于谦恭。郑州人看起来是永远低调而谦和,他似乎永远倾听你的意见,可事实上则有自己的行为主张,“言中法,则辩之;行中法,则高之;事中法,则为之”。

可郑州人又不因其模糊而抹杀自己的灿烂,在这块农民随便耕作就能犁出商陶汉瓦的土地,你不可能不在自己身上镌铭文化的烙印。在某种意义上,郑州人是生活在记忆中的惰者。他们喜欢怀旧,用缓慢的生活态度对待变迁,又无限憧憬惊奇,轮廓可以是模糊的,内容却永远是实际而鲜明的。很多时候他们会在“中”字前面加个“不”字斩钉截铁地告诉你“不中”。他们永远会珍惜自己的鲜明的灿烂。

​古老的故事,现代的特征2( 听一听古音也是旅游中的一乐 )

黄帝擒杀蚩尤于涿鹿,制文字、阵法、历象、医书、舟车、货币、律吕,划野分州,立井制亩,教桑蚕,做衣裳已成遥远故事,他们依然会在轩辕故里,修复庙宇,重塑神像,每年祭礼。商汤建都的背影距今已经远去3600年,但它留给郑州伟大而庄严的遗产至今还盘桓在郑州人的视觉之内。这是一个奇迹,郑州市区绵延数公里的商城遗址是世界已知的尚存最为古老的都城,因为有商代遗址,有关中国城市发展的任何典籍,都会在第一章谈到郑州。

遗址区域至今还居住着郑州最老的居民,孩子们从小就能在这里听到有关城墙代代口传的故事。郑州土壤疏松多沙,城墙的泥土取自荥阳,那时候没有工具,是由站列绵延几十公里的人排用簸箕一把把传过来的,然后再去一层层夯实起城市的墙基。故事可以存疑,但岁月沧桑,中原逐鹿,古城奇迹般遗留下来,区域内尚存的还有城隍庙和文庙部分建筑。它的存在使遥远的历史烟雾中的郑州依然有明晰的可读性。伟岸的城墙,雕栋飞檐的庙宇,宁静的街巷,清澈的金水河、熊耳河穿流其间,商城是郑州的根脉、魂魄,只有它的存在,我们对这座城市的触摸才是连续绵延的,才是具有时间生命搏动的。婴父先生曾形象譬喻商城遗址是郑州城市的胎盘,弃之无用,用之大用。我以为它其实仍是城市的子宫,一个孕育城市生命的寓所。其精血所在,疏漏不得。

​古老的故事,现代的特征3( 你要耐心期待,郑州会是一个浪漫的城市 )

郑州也许永远不去总结自己的个性,却愿永远生活在历史灿烂的釉色之中。

兼容与狭隘

严格说,郑州的历史就是兼容的历史。黄帝就是在此容纳孕育各部落文化,造就华夏文明的,郑州这块以土为德的息壤,具有巨大的兼容、消融、同化能力。黄帝伐蚩尤,征九黎,融东夷,一统华夏,融会各族居住中原。最早的中原人,应该是蛮、夷、戎、狄各族的混血,尔后中原战乱频繁,又先后有鲜卑、匈奴、羯、氏、羌、契丹、党项、女真、满人融入中原,仅明洪武年间移入河南就有286万人。另一景象是中原的望族,军民又大举“衣冠南渡”,如今海外,东南亚闽粤台的大姓和客家人多是源自中原,一些人走了,又有一些人来了,这似乎是郑州永远的歌唱。饶有意味的是,这块土地似乎吸吮了所有的神奇,踏进这块土地,他们很快地成为中原人,就连全世界最能保持自己种族纯粹的犹太人,走进中原也被消融。

近代的郑州又是京汉铁路修建,冯玉祥北定中原,设立商埠的集成,延至今日的郑州辖区,也具有古都洛阳、开封的色彩,由于辖治的变化,北宋皇陵、唐三彩原产地、洛神传说、潘安都成为今天的郑州人物和故事。

所以郑州似乎永远是兼容、吸纳的城市,任何舶来的事物,你只要愿意驻足,几乎都可以在这里生长。郑州人可以拥抱一切,任何外地人来到郑州工作学习,你不会感到城市的拒绝,人际交往中作为外地人的你甚至可能更会受到多一些的尊重,郑州称之为商贸城,商业的批发商、零售商外地人几乎占70%,这就足以说明她的胸襟。

但郑州又是个拒绝的城市,它的容纳始终是有原则和限度的,和郑州人打交道、交朋友,形式很重要,有时候,你带来几百万美元可能还没有你带来金门高粱和他开怀畅饮的重要,他感觉你不爽时,会拒绝你的所有。粤菜、潮州菜、西餐都可以接受,但不能高声喧哗,吃饭时要把口布放在胸前和腿上的方式他不能接受。优雅时尚美丽的时装郑州人很快就会欣赏,但要他着身招摇于市时,他总会放缓节奏,或者是掂量后拒绝。他和你交谈时可能折服于你的观点,但你的口吻、语音,举手投足让他反感,他可能会先去费力说服自己,然后又用毋庸置疑的论点反驳你。

迂绕与纯粹

商汤伐桀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故事,商汤对夏的进攻是经历无数迂绕智慧之后才开宗明义的。他先是救济夏的邻国,笼络盟友;用美女和珠宝助长夏桀的荒淫;派伊尹去做眼线,离间夏朝君臣;用佯攻试探于夏,见其势强,又予谦恭求得原谅;巧立名目剪除桀的羽翼;最后瓜熟蒂落,才以上天的旨意伐桀。灭夏之后,汤本是朝帝王去的,却先让位于卞随,卞随自投稠水而死,又让位瞀光,又使得瞀光自沉于庐水。这样汤就成为中国真正具有史载的第一代君王。我用这样口吻来讲述汤的故事,绝不妨碍我们承认商汤伟大的智慧,而是稍牵强地想说明今天的郑州人也许沿袭了某种智慧。遇到某种事情,郑州人不太明确地告诉你他的赞同或反对意见,会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很多无关的故事,逼迫你自己放弃立场或赞从他的观念,达到和你友好共处的目的。有时甚至要怪罪处罚你,也要讲出许多让你理解的,不得已的原因,很有点像让乌龟一次次爬过滚沸水锅上独木筷的典故。

郑州这座城市饶有意味,它在迂绕,却没有整个城市人际之间的格局、习俗的纯粹。人们喜欢遵守简单明了的定论。距今2558年,一个叫子产的人,担任郑国的卿职,12年后任正卿,辅佐国君主持郑国的政务。子产勤勉廉正,对当时的国政、立法、经济、文化做了一系列顺应民意时势的改革,他将郑建成规矩分明的城市,人人安居乐业,把刑法铭文铸鼎置于塬上,公示天下,与郑国百姓达成一份依法治国的青铜契约。这样的举措在2500多年之后,中国及一些省市的法规颁布程序才开始回应。

子产中规中矩的法度似乎造就了今天郑州某些简单而分明的城市格局和特征。郑州是一个移民城市,它的膨胀也只是在1953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郑以后,来自太行山、晋察冀、加之大军南下急促扩容的干部,形成管理郑州队伍的基本形态。他们和他们的子女成为郑州的新居民,居住的区域规格整齐划一,以经纬数字命名街道,形成俗称的“行政区”。50年代开始的苏联援建下的工业建设,郑州的纺织、机械等行业又移来大批南方来的技术工人,他们工作、居住的区域在郑州西部,区域之内除却现代化工业之外,是市委、市政府所在,但不知为何俗称“西郊”,道路多以山河命名。老城区的居民区域也很简略,叫“市里”,保留郑州旧有风貌。三个区域各自有着自身鲜明的生活习惯,上世纪的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郑州人的居住身份,你从口音、衣着、做派就能分辨出来,只是近年来这种边缘才得以模糊。

在郑州人群中你很容易找到数十年间依旧生活在同一街区,从事同一职业的人,你能在同一街道观察到一个蹦跳着上学的女孩子,成为骑着自行车上班的姑娘,然后骄傲地挺着大肚子散步,再逐渐地成为腹臀松弛的妇女。她始终走在几乎相同的街道上,销蚀着自己的岁月,她也同样看着周围熟悉的人衰老、亡故以及新的生命出生。时间和空间在郑州容易凝滞,人们不屈不挠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走去,不太渴求生活的变化。他们把城市当作村落,他们的生活如同晴日中炊烟,透明又袅绕。

坚韧与叛逆

列子的故里就在今天郑州市新区的圃田,列子留下的文物遗迹难觅,这和列子御风而行、神采飘逸的姿态很接近。崇尚虚无缥缈给我们留下了沉甸甸的《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其中《愚公移山》经过毛泽东先生的重述,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寓言。

郑州人做事情很有些子子孙孙挖山不止的坚韧,喜欢坚守自己的文化传承,简单点,就是习惯自己习惯的。今天郑州的构建其实并没有远离商城的余脉,他们以商城为辐射状布局城市,渐次发展,只是遇到乡村就会产生妥协。都市村庄里的居民又几十年来在城市里保持着生产队的建制和村庄的习俗。

因为东区,或许五年后我们就能看到一个因水而美丽的现代化郑州。可变化的郑州,依旧关注自己历史的延续性、文化的承袭性,在这点上郑州是个保守主义者,固守、稳定,甚至像“贞女守节”似的珍惜传统。

郑州人的坚韧令人尊敬,今天在中国职业足球史上,惟一没有更换投资老板的就是河南建业,胡葆森始终孤独低调地站在这个行列里,近乎悲壮。可河南的球迷也一样执著,无论建业浮沉数度,只要建业出场,总是扯起嗓子去喊“得劲”。只要认准的东西,郑州人习于坚持。郑州城市历任的管理者,都有传统的亲民姿态,他们会骑着自行车或徒步走过自己规划着的城区,亲身亲为,因为他们知道郑州人注重实际,不看重语言。如今这座城市最初的管理者,已大多长眠在城市西南的烈士陵园里,其他区域亡故的郑州人多是静卧在黄河临岸的北邙岑上,他们依旧在守望着这座城市。

郑州人同时又是叛逆的,中国第一个揭竿而起的郑州农民,诱导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覆灭。这个人就是“陈胜字涉,阳城人”(阳城即是今日登封)。陈胜是以往历史教科书浓墨重抹的人物,他佣耕时“苟富贵毋相忘”之诺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叹息为世人皆知。他此后的烽火烟尘,尚武之习也在这黄土漫漫的土地上绵延不绝,陈胜之后三年,楚汉在广武鸿沟整整厮杀三年,这一仗成为千古绝叹,影响深远,至今中国象棋还以楚河汉界为准,反复杀伐。再后四百年,奠立曹魏之基的官渡之战重演刀光剑影。又后七百余年,登封少林寺修建,少林“武以寺名,寺以武显”将郑州人尚武的精神推向极致。

时光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郑州人开始逐渐多些反思自己生长的土地,延续骨血的叛逆精神,他们将目光移向郑州以外的地方,开始是一批文化或技术的精英纷纷寻觅到沿海城市谋职,随后众多的中产阶层把钱财转移到北京、上海、深圳等他们认为牢靠的地方,迁居那里置业创业。因诸多原因难以迁徙的,又千方百计将自己的子女送到海外就学。数字没有考据,但从郑州近年间留学中介机构一夜之间暴富可见端倪。近年来几乎所有带有梦幻色彩的“小资”,尤其是女孩子都把自己就业的第一选择放在沿海或外省,即使谋生的日子过得并不舒畅,但他们还是会带回些精彩的神话,劝说厮守在家乡的朋友远走。

但同时,郑州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又成为海外游子、高层精英的眷恋之地,郑州破格引进数百名博士充任“技术官僚”,成为中国城市管理者学习的榜样。作为中原的中心城市,周边城镇和乡村的人们也纷纷拥进这座城市,给这座城市带来喧嚣,也带来活力。或许历史又会出现往复,走进来的人成为新的郑州人,走出去的人去创造辉煌,然后荣归故里。

这种文化的交融产生了郑州人文化的叛逆与更新,其实多少年来,我也一直以为这座城市需要文化的叛逆者,十几年来执意做的是总想希望用外来的文化来撞出自己这方水土的色彩,着力引进芭蕾、现代舞、桑巴、交响乐、弗拉明戈、室内乐、音乐剧、爵士、摇滚、先锋话剧、西方的电影、电视,以及中国一切美丽而时尚的⋯⋯借此来使得城市具有优雅。

终于有一天这座城市有了身着西装、敬携鲜花的音乐会,有了咖啡,有了迪厅、摇吧。才发现自己的叛逆其实也是一种固守,现在从事的职业似乎又是缀补,拼命寻觅这座城市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的遗迹,去在蓝图上描画或在土壤上构建商城遗址、大河村、古荥、清真寺,修复重建文庙,整修城隍庙,修葺纪信墓,新建纪将军祠,寻觅已经消亡的夕阳楼、开元寺塔、子产祠⋯⋯

缀补与构建

由于生性没有方向感,生活中如果没有熟悉的标志物,即使在自己生活已久的郑州,我也会产生东西南北的错误判断。儿时记忆中的郑州是宁静有序、绿意盎然的城市。那时行政区林木成阴,一般的小雨多被树叶遮蔽,很难打湿路面。省委大院里三分之二是树木,还有成片的苹果、桃、杏、梨树,五区的苹果树多,且比二区的挂果多,所以还叫苹果园;一区的杏树多些,只是酸。隔邻军区司令院的水蜜桃果大汗甜,若去偷时要经得起“惊险”,当兵的腿子快,也不像省委保卫处的人懒。紫荆山、河南饭店、博物馆都是树林,蝉儿出得多。行政机关大门、院落和市民也具有亲和力,林阴道上,你时能常看到散步的省委书记们,同时也有着怯面偷偷依偎的恋人。

当有一天,郑州人发现,城市林阴已是童年的记忆,我们对城市的感知就缺少具象的附着物,缺少了故事。当记忆的情感越来越现实地的冷漠消耗时,记忆就不再是一种生活的遗存,而成为人存在着的一种特质,一种有意识地对现实的文化抵抗。他们开始变得焦躁,这种焦躁逐渐成为城市管理者的忧虑。郑州于是开始寻找绿色,郑州人又开始寻找消遁了的水,疏浚污染的河道,去大气魄大手笔地整治城市基础设施。终于,郑州又有了保护改造中心城区,建设发展郑东新区的战略。规划是一个叫黑川纪章的日本人做的,请他做规划设计时,郑州花了几千万元,惯于节俭的市民大多数认为花得值。规划展示时,郑州人看到一个比现在还要大的新东区时,都显得兴奋不已。

郑州需要城市的灵动。

郑州人需要梦想。

郑州人需要寻回自己的深厚和大气。

也许,郑州的构建有着自己的血脉,还值得一提的郑州人是李诫。李诫的名气似乎只局限于建筑学界,如今的郑州人肯定有99%以上的人没有听说过他。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李诫的《营造法式》刊印施行。《营造法式》全书34卷,体系严谨,内容丰富,分为名例、制度、功得、料例、室样五部分。其中多是关于建筑样式制度,有壕寨制度、石作制度、大木作制度、小木作制度、瓦作制度、彩画作制度,此外还有估工算料的放大,并附有制度图样,可谓中国建筑学最早的全书。尽管宋史对李诫没有只言片语,但李诫的《营造法式》至今仍是建筑学者的必修科目。1921年,梁思成先生等成立中国营造学社,并出版《营造法式注释》,业内多是尊崇李诫为建筑学鼻祖。

郑州此度的建设是理性的,它对城市未来的勾勒是坚定的,郑州的长足发展已使郑州独具的魅力伸延。郑州人敢于在今天和传统中的大武汉提出中部龙头的竞争也源于这种城市的构建。或许有一天像我们评价前人一样评价今天规划的得失和建设的疏漏,但你会永远赞叹磅礴的勇气、坚韧的意志和因之而给予城市的活力,在这点上郑州会公允评价它的决策者和身体力行的执行者,会因此而感谢他们。

沉重与浪漫

郑州的文化色彩仿佛永远像是郑州著名文人杜甫的沉重长吟,杜甫成就了郑州永远的文化气度,他清瘦佝偻的背影永远遗留给了郑州,杜甫对人文、时势忧患的关注今天还凝结在郑州人愁憋的眉头。郑州似乎永远缺乏美丽而浪漫的故事,约定俗成,有时郑州人也会收敛自己的优雅情结。在这个城市,诚实、憨厚以至粗率都易于得到褒奖,公开彰显的楷模几乎都会是完整的形象。日常生活中,有时候粗俗也会作为率性,所以害得许多郑州人不得不去张扬、掩饰自己对美丽的幻想。郑州人愿意永远和农民保持千丝万缕的情感联系。这种线索我们永远可以从杜甫的诗句理出思缕。

其实郑州也应该是有着久远浪漫历史的城市,《诗经·郑风》中对溱、洧河边男女踏青欢悦的场面是郑州人性情的最早历史写照:“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今天,郑州人男女求爱的方式尽管缺乏先人的率性烂漫,却也并没太多拘谨、羞涩。时尚的东西很容易在青年人中仿效,只要不需要太多的消费,所有另类前卫的,他们都会欢迎。

郑州是一个有着美丽传统的城市,中国没有美神,若有,当属洛神。洛神就诞生在今日巩义的伊水洛河交汇之处。与美丽洛神传统能匹配的怕是现实生活曾存在过的潘安,潘安故里在今之中牟。作为长于诗赋的潘安,并未曾留下多少文学绝叹,但其美容姿仪却成为1700多年的经典。晋书载,“岳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少年潘安挟携弹弓走在街巷的飞扬神采,实在是这座城市曾有的靓丽风景,“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如云的女子环绕潘岳,掷之美果,给城市的街景陡然增添了无数浪漫。潘安将自己的浪漫凝固成永恒,“才比宋玉,貌比潘安”,至今人们还是习惯比喻。郑州是一个古老沧桑与时尚新锐并存的城市,近两年有关美丽的比赛在郑州令人眼花缭乱,每年郑州都会有一两个俊男靓女在全国崭露头角,成为新星,历年来街舞的冠军都产生在郑州。

郑州人开始自信美丽情怀,你要耐心期待,郑州会是一个浪漫的城市。■ 郑州生活故事潘安现代中原文化古老特征李诫营造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