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要考古发现和著名遗址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三联生活周刊)
彩陶双连壶
由5000多年前延续而来的大河村遗址有保存完好的房基和精美的陶器,此时彩陶制作已相当精美。它可能有两种意思,一种是两壶相通,里面装酒或者水。当时两个部落闹了矛盾,经过第三方调解,共饮一个壶就好了;另一种是夫妻结婚时用的。
小双桥朱书陶文和青铜构件
疑为商代都的小双桥遗址最重要的出土物,一是在陶器表面上发现朱书陶文约8字,是用毛笔沾了朱砂所写,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朱书文字一脉相承。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二是发现了青铜建筑饰件,从饰件可以推测整体建筑规模相当大,非商王莫属。
青铜爵和酒器
甲骨文中早期就有“郑”字,就是画了一个酒坛,下面有个座,本意是祭祀的酒器。郑州地区出土文物中酒器占了相当数量。酿酒在夏代已相当发达,青铜铸造的爵也有发现,商灭夏后,饮酒成风,酒器种类越来越多,根据盛酒、酿酒、温酒、斟酒、饮酒的不同功能,铸造出角、爵、尊、彝、壶等各种酒器。所以后人有评论说,商朝亡国就亡在酒上。
唐三彩
唐三彩造型于生活的丰富性被说成是一部活的彩色的唐朝历史。巩义市黄冶窑址是规模最大的一处,整个唐代墓葬中出土的唐三彩大部分来自这里。这里似乎是唐三彩的专业作坊,品种多,烧制工艺技术高超。考古发现全面揭示了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流程。图为三彩炉。
碑林
郑州碑林云集,东汉刻《韩仁铭》问世后不知去向,1000多年后被金代荥阳县令发现。清康熙收入《金石续录》后再一度散佚。这通汉碑,字体疏朗、行笔遒劲,开创汉代隶书的一个流派。唐太宗《龙潜教书碑》在隶书中含有浓郁的魏书意趣,唐高宗亲自撰文和书丹的《大唐纪功颂碑》笔力雄健,碑文纵逸潇洒,唐代书法名家王知敬随高宗和武则天游少林,留下《天后御制制诗书碑》也成少林一景。欧阳修《醉翁亭记》由苏东坡写就的墨宝被刻成石碑,如今陈列在郑州博物馆里。
郑州城隍庙
位于商城路东段路北,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市区内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该庙由大门、过庭、戏楼、大殿、后寝宫和东西廊房组成,建筑庄重大方,特色鲜明,体现了我国古建筑的特点:平面轮廓规正、整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建造精致。尤其是其中的戏楼,造型美观,歇山式高台楼阁非常有特色。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打虎亭汉墓壁画
郑州范围内有好几座东汉墓,墓里绘有大面积壁画。在密县打虎亭1号墓是画像石墓,2号主要是彩色和黑色壁画。壁画绘制在白色墙皮上,用色恰到好处。2号墓壁画面积多达300平方米,其中颇有趣味的是一幅相扑图。长达7.3米的舞乐百戏图,把男女主人公和50多位宾客的形象和穿戴,用色彩和线条表现得栩栩如生。荥阳苌村汉墓,在甬道两侧和前室四壁及顶部,布满了彩色壁画,从色泽来说,比打虎亭汉墓保护得好,如车马出行图。
青花瓷
青花瓷现在证明在唐代的黄冶就有,说这里是古代陶瓷文化起源地毫不过分。宋代五大名窑三个在河南,其中郑州新密有个西关窑址,以珍珠地刻花工艺最为精彩。登封的瓷业在宋代也很发达,到处可见当年堆积。古荥镇发现一处青花瓷器窖藏,有182件瓷器装在一个0.8米高的大瓮里,大都是明代民窑的一些代表作品。有子路负米,人物盘,高足杯,麒麟盘,比较美观。
登封金简
武则天坐上大唐龙椅后,曾多次到嵩山封禅。公元688年,武则天改嵩山为神岳,封嵩山神为天中王。7年后,她先在嵩山峻极峰筑登封坛,第二年就在登封坛上封天中王为神岳天中皇帝,并立一通碑,为自己歌功颂德。接着她下令改年号为万岁登封,把嵩阳县改为登封县,把阳城县改为告成县,以示登封盛典大功告成。几年后年逾七旬的武则天又来登封,在石淙河宴请大臣,饮酒吟诗。不料乐极生悲,患上重病。朝臣以祭品祭祀中岳嵩山,为她祈求除病消灾。一个月后武则天痊愈,在大赦天下的同时,专程派太监胡超到嵩山祈福,并把一枚金简投入山中。1982年,当地农民屈西怀上山植树,偶然发现这枚金简。经鉴定,这就是当年那枚除罪金简。金简重223.5克,上面镌刻双钩楷书铭文。铭文中有武则天自造的文字,她祷告三官九府为自己除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