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与外族化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花草茶)

​本土化与外族化0

图◎谢峰

唐纳德·金说,《源氏物语》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因为——他说的是阿瑟·韦利的译本。《源氏物语》的中译本,国内一共有三个译本,一是丰子恺,二是林文月,三是殷志俊。最后一个译者因为参考了前两译本,且毫无说明,沿袭上两个译本的错误,国内评价不多。网上流行本恰好就是这个殷译本。

译文,有人喜欢本土化,句法结构,语气词,陈词滥调的成语,读起来宛如中国人在陈词,这种译文我很难接受。初中时代读傅东华的《飘》,满眼的饿狼陀,韩查理之类,读起来也是小句,短句多,倒也有轻俏的小模样,可全然不像我想象中的英文,害得我花了好大的耐心才翻了个梗概。从此对这种本土化翻译就倒了胃口。外族化照应原文结构和句法,似可从译文推断原文,比较讨我这种头脑僵硬的人之喜。

林文月的译本和丰子恺的译本,也是各花入各眼。林的译文自我创作的成分少些,然而其语言结构,更加本土化,现代化和女性化。表现在现代词汇的选用,语气词的过于丰富,句子之间的转折连接词频度更高。丰译本更接近于外族化。著名的《带着鲑鱼的旅行》是两个女译者合译的,非常容易看出哪些是殳俏的译笔,看语气词和流行词汇的频度,尤其是带着方言的流行词汇和感叹词多的,即是殳俏。

《源氏物语》的现代日语过程中,也让很多作家难免技痒,著名的作家与谢野晶子、谷崎润一郎、濑户内寂听都曾各自出版该书的现代日语译本。丰对谷崎译本很是佩服,译本多参照他的。然周作人对丰有微词,觉得错译多。也有可能是谷崎的再创造带来的影子。

译文也似乎该有男女文体之别。有的作家风格性别昭然。张爱玲译爱默生,爱默生自然气魄大减。瞿世镜译伍尔芙,总觉难得曲尽其妙。董桥若要译小说,我定不敢看,他说佩服的夏济安的译笔是他的枕中秘籍,我看得直犯嘀咕,倒也是森森然有鬼意。可是上帝,我从原文怎么看不出欧文是“典丽不可方物”,非要用如此高华古雅的译文呢?董桥无所不在的风格,难保他的小说译文中不千人一腔。如傅雷,可以把巴尔扎克和罗曼·罗兰译成同等风格。我赞同比较老实的译者,自主性较弱的译者。一句话,谦虚的译者。■ 本土化外族

上一篇: 寒碜的出口
下一篇: ​带庭院的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