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研究”生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萧坊​)

笔者是一所重点高校的研二学生,学的也算是热门的法律专业。然而,我似乎感受不到丝毫的成功感,只有不断增加的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毕业那年60个同学2/3考研,没考上的还在继续考。学校给我派了俩导师,一是学院的学术指导老师,一是检察院、法院的实践指导老师,美其名曰“双导师制”。本人荣幸之至,选上了一个博导,后来发现他带的学生真不少,有二三十个。笔者与导师只有一面之缘,还是在饭桌上,一伙学生匆匆地敬了他一杯酒。至于实践指导老师,我只在纸上见过他的名字。有时我想,也好,乐得清闲。同寝室有个同学,选了个正在评职称的硕导,一天到晚帮着查资料、复印、统计数据,末了导师开出一串书目:回家看吧,完了写篇论文。半年后,论文七拼八凑写出来发了,但第一是导师的名字,第二是导师的人情,第三才是他自己。

学院研究生的公费名额很少,“没有能力”这个想法我常有。这两天是司法考试,那一尺厚的书半年里得啃几遍。我觉得很郁闷,想到了那个叫孟懿的博士,他自杀的原因是: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幸好,我还没有厌世,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