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斯西湖高尔夫别墅:(352)
作者:贾冬婷(文 / 贾冬婷)
从“搬房子”到“种房子”
“西湖高尔夫别墅”之前,是1998年的“林语别墅”,这也是南都人所认同的严格意义上的第一个别墅项目。其实早在1995年,南都已经开发过“南都花园别墅”,但那只是在面积上把一套公寓放大而已,算不上是别墅。西湖高尔夫置业总经理周希岳说,如果说早先的别墅产品是排排坐的“兵营式排布”,那么“林语别墅”已经开始照顾到景观和环境的变化,但建筑上则是各种风格的建筑集合,将国外的建筑外观搬来就用,于是在一个园区内既有哥特式、也有巴洛克式、建筑外观张扬,却没有考虑到建筑之间的风格协调。周希岳称这个阶段为“搬房子”。
2000年底,西湖高尔夫项目的预售证已经拿到,最简单的方法是把“林语别墅”直接“搬”到西湖高尔夫,这样最节约时间、也最简便易行。但此时的别墅市场已经不是1998年的“林语”时代,对别墅居住有了几年感觉的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于贴标签式的别墅消费,这么做未必好卖,而且也可惜了这块地。“照搬”被决策层否决,他们决定不急着上马,好好琢磨一下该怎么“种房子”,这一“磨”就是一年。
在西湖西南龙坞大片茶园的环绕中,近4000亩的高尔夫球场绵延起伏,EDSA的景观规划定下基调,要“源于自然、融于自然”,整体形态延伸高尔夫球场流畅开阔的景观特征和起伏有致的地貌特点,采用“枝状尽端道路系统”,增大了地势起伏的可能性。建筑单体沿周边球场顺势伸展,内核以三叶状生态绿地贯穿整个园区,使别墅最大限度地享用自然景观资源,这才能算得上“种”房子。
为了“快”,南都找了5家单位联合来做建筑单体设计。5驾马车同时开动起来的效率是一家的5倍,可关键是如何让5家步调一致地开动。周希岳感慨说,当时,杭州地产市场正处于上升期,各家设计院都忙着做其他项目,简单地拷贝复制最容易赚钱,像高尔夫这种别墅项目利润非常低,一栋的设计费只有4.5万元,而且每栋都不一样。这样一来,这个协调的过程比想象中更艰难,“比如要开碰头会,哪一家没空也不行,光是这种打电话的协调量也大得不得了”。
周希岳说,在最初的三个月里,什么实际的设计也没做,就是将分散的5家拢在一起“统一思想”。浙江大学环境艺术系主任陈健博士是当时其中一家的负责人,他记得,在开“务虚会”的三个月里,天天在讨论,什么是高尔夫,什么是高尔夫别墅,一个好的带有终极形态的房子应该具备哪些因素,怎么与原来的地势相契合,怎么尊重高尔夫运动的传统,怎么把房子造得更谦虚更谨慎一些等等,统一思想。
一开始,概念分歧很大,甚至一家采用金属材料,太现代的风格,与环境格格不入,成为第一个出局者。中途,另一家公司总脱离不开之前别墅设计的影子,也退出了设计团队。最终剩下了4家来共同设计。他们定下了几个原则,之后的进度就快了,2001年8月份,定下了设计方案,10月份出了图纸,就开始卖了。
这几个原则是:第一,比杭州市场上最好的别墅再领先半步。当时市场的标杆别墅是杭州“第二代”别墅的代表,已经做得相当不错,景观视野开阔,而且开始重视了房子和基地的关系。但很多地方还不够细致,比如没有围合感,很多房子没有门厅,客厅很小。它对美式别墅的引进,也还带有生吞活剥的味道。
第二,房子与环境相比应该是很谦虚的,这就要多运用横线条,让房子趴在地上。他们认同赖特的说法:“绿色的平原有着她自身独特的美⋯⋯缓缓倾斜的屋顶,低矮的形体比例,宁静的地平线和若隐若现的丘陵及低缓的梯田正是这种美的完美表现。”为了达到“趴在地上”的效果,别墅单体的建筑造型强调水平向延展,屋顶以缓坡顶为主,出檐应适当深远,形成贴伏于地面的感觉。周希岳说,因为每栋落差都不一样,来的木工都嫌麻烦,不出活,模板也做不出来,所以一开始几乎是两个礼拜走一批。“坡屋顶”的一个遗憾是,屋顶是混凝土结构,以后将尝试采用木结构。
第三,高尔夫的外立面力求简单,比如窗,就用最简单的形式,不附加任何线角,更多地在户型上下功夫。陈健说,别墅是个成熟的产品,就像西装一样,内部空间有很多严格的规定,包括客厅要设定成多大,要有家庭房,阳光房,工作间,书房,4个卧房,2个餐厅,早餐厅和正餐厅,门厅不小于6平方米,当时是争取不要有硬伤。在此基础上再深入一些,会得出一些数量上的关系,比如30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主卧室要不小于25平方米。
还有建筑比例和材质使用。丁说,西湖高尔夫别墅强调建筑形体本身的和谐比例和宜人尺度,不同材料之间良好的组合关系和合理的交接方式,不同材质肌理之间丰富的对比效果。在建筑主材选择上考虑自然和人的亲和性,比如,第一次在江南地区别墅中大面积使用纯木门窗系统,第一次使用天然片岩加工的石板瓦系统。材质,后来成为高尔夫的一大卖点。
周希岳说,二期工期从2004年3月到2005年底,他们有意放慢了速度,将外立面做大气一点,庭院做细腻一点,增加了地下室,可作为“家庭会所”、酒吧、影院、棋牌、健身等。而正在进行的三期在空间上会有比较大的变化,但设计的基本原则还是要适合这个环境,同时又与一期、二期看上去像。
“空间”和“社区”的传统归依
“高尔夫”本身是个舶来品,不适合造成粉墙黛瓦的江南园林。但随着设计的深入,总绕不过传统,陈健说,他们希望在房子神韵和心理上符合中国人的居住传统。
“我敢打赌,前几年买别墅的人,住在那些美式、欧式的房子里面,内心生活得极其痛苦。在我住的小区里,很多人在花园里面造亭子,用这种方式来与异己的居住空间抗争。一个民族的居住习惯跟吃饭穿衣一样,是与民族文化分不开的。”陈健说,这几年从城市到农村推行西方式的居住习惯,萧山的农民为什么把房子造成大楼梯间,二三层高?现在往往提供一个潮流,流行美式别墅就只能选择这个,所以人很可怜,有钱人更可怜,只能在一个个商业轨迹里选择。
“这么多的人,这么少的土地资源,如何去回归传统?我很反对现在时髦的复古别墅,小桥流水,让人觉得亲切,就像回到故乡,但问题是在中国难以推开。现在谈传统,首先要续上母语的东西,比如空间,靠高手营造出来,这个东西是最有力量的。”陈健说。
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总建筑师、国家级建筑大师程泰宁在杭州做建筑已经20多年了,他设计的黄龙饭店、杭州铁路新客站等,都堪称中西合璧的建筑设计典范。1984年,刚来杭州的程泰宁参与了黄龙饭店的竞标。程泰宁记得,当时的竞争非常激烈,上海设计师用了马头墙做元素,有传统韵味,但隔断了与宝石山的视线。另一家美国设计事务所用了传统的大屋顶,符号化了。程泰宁对记者说,像作画讲究气韵、连贯、留白一样,他用了一个围合的院落,但不是完全围合的,与环境虚实相生。将建筑形体打散后围绕这一庭院重组,进行空间序列的整合,在内部走,旁边都是景色。整个建筑也与大的景观相融,一面是城市,一面是山。程泰宁认为,传统不在坡顶以及黑白灰的“形”上,而在江南园林“宛如天开”的“神”上。之后,程泰宁用一系列立足本土的建筑经典回答,回归传统不是不可能的。
在一期的设计中,高尔夫别墅就有意做了几套内庭院,这也开了杭州别墅市场的先例。陈健说,在江浙传统中,市井本不可造园,若造园必选偏僻之处,且需要围合,是“隐居处”,而不是主要居所的“宅”、“府”,反映了一种“生活在别处”的隐士心境,与西方“别墅”的本质更为贴近。在空间表达上,外实内虚,领地内多是隔栅、廊,可打开、可变换,开放与封闭充满着韵律感,像黑白相间的棋盘。边院、旁院、侧院⋯⋯各种院子构成一种“封闭的开放”,在院子里喝茶、聊天、请客,开放空间即使用空间,中国传统上对开放空间比西方更有热情和智慧。院子里有天井与天打通,体验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这也是一种骨子里的开放。
陈健说,有内庭院的空间很有意思,对整个空间诉求的改变太大了,有意无意间,早早摒弃了传统之“形”的高尔夫别墅接上了传统建筑之“神”。但同时可能会造成一些所谓的空间浪费,因为做内庭院需要有交通空间、连廊等。有些业主就开始对内庭院进行误用,比如在里面弄个楼梯。这是为了增加使用面积,因为觉得不够用。“什么叫够呢?这是由于我们的空间匮乏得太久,对空间的占有欲才这么强烈。传统已经被掐断太久了。”
高尔夫别墅目前在设计的三期中,有很多庭院,地下室庭院,一层庭院,二层露台,空间就像棋盘的黑白相间。虽然外表看不出具体风格,其实,内在对传统的回归非常强烈。
走在已经入住的高尔夫别墅区一期,几乎看不到什么人,甚至很多房子都还没进行装修,在连绵起伏的绿色山谷中更显得寂静。周希岳解释说,高尔夫别墅的业主并不缺房子,高尔夫别墅一期的客户基本上都拥有两处以上房产,拥有别墅的客户所占比例在50%左右。在国外拥有房产的客户比例在35%左右,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入住率不高。
“如何提高入住率?怎么让住进来的人感觉幸福?”周希岳说,他们提出了“社区”概念,希望把高尔夫球场、会馆、休闲度假中心和别墅群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和经营,把资源、服务和活动内容都整合、建构在统一的社区大平台上,也符合中国传统的心理需求。据统计,买高尔夫的人将近30%都是通过朋友圈子介绍,有时一来就是四五个,“几个朋友可以在一起了”,这种客户构成也成为建立“社区”的条件。
具体到如何落实,周希岳也有些困惑,因为“社区”不只是简单的“房子”,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说,现在会馆很小,只有2万到3万平方米。以后希望建网球场、休闲中心、高尔夫学校,从小培养对这一运动的兴趣。
陈健说:“除了提供公共场所,打造一个社区还需要有基本容量,入住率,更重要的是要以主题活动来营造社区感和认同感。国外高尔夫球场的房子确实是给喜欢高尔夫的人买的,而中国的富人们不同,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有闲阶层’,所以高尔夫别墅未必要他们常年住在这里,而是希望他们将这里作为一个短暂休息、放松和度假的场所。其实只要这种观念形成了,至于这个高尔夫社区是不是以打高尔夫的人作为主题,并不重要。”
不要标签化的风格
有人说西湖高尔夫别墅是美式的,有人说是日式的,也有人说有中式韵味,它到底是什么风格呢?丁认为,这并不重要。
“西湖高尔夫别墅强调不要管是什么风格的,把建筑的基本功做好,尺度比例做好,材料用好,这些是最基本的东西。房子是生活用品,不要把它看得太高,很朴素的认识和感受恰恰是非常有价值的。”丁说,降雨量会决定坡度陡还是缓,建造方式会决定材料的运用,会决定外观。任何标签式的东西都不要贴,因为建筑风格其实是后人总结的。但现在很多人会用混凝土去模仿木头,这是一种背离,客观上来讲,现在很多东西被弄乱了。
丁说,回顾杭州别墅的发展阶段,有阶段性的烙印,往往是“拿来主义”,有些阶段是从外面拿来,有些阶段是从老祖宗那儿拿来。但风格并不会形成最终导向,只是给人选择的可能性。
杭州的别墅起源较早,在清末民初,就在莫干山和杭州西湖周边已成格局。莫干山别墅群多为上海滩洋人置地营造,因而建筑上清一色的西式风格,典型的山地别墅。西湖边别墅则集中在西山路、北山路一带,以刘庄、汪庄为代表的中式风格,以北山路宝石山麓别墅为代表的西式风格,两种风格并存,典型的依山临水别墅。
90年代初,在城西蒋村一带现代意义上的别墅又开始萌芽,先是1995年前后的正大花园、南都花园等“别墅”,后是1998年前后的桂花城、林语别墅等。这些可以称为杭州第一代别墅,开启了现代意义别墅的先河,但这批别墅无论是在选址和开发理念上,还是规划设计、建筑施工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
21世纪初,沿杭富公路、杭徽公路展开,形成了以九溪玫瑰园、富春山居、七里香溪为代表的银湖开发区别墅板块,包括枫丹白露、颐景山庄、秀水山庄、鸣翠蓝湾等楼盘;以桃花源、浪漫和山为代表的闲林小和山板块,包括绿野春天、九月森林、水木清华、江南春城、西溪山庄等楼盘。这是杭州第二代别墅。这些别墅大多追求欧美风格,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过分强调了建筑,精雕细琢,风格上一味效仿欧美,忽视了中国人的传统文脉。
在这整个过程中,基本上是开发商用来引导客户需求,但一开始并不知道别墅怎么造,像最早的别墅其实更像是“别墅生活培训班”,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对别墅的理解和鉴赏力得以提高。
据统计,西湖高尔夫别墅的客户以浙江为主,60%以上是杭州本地人。浙江省房产消费呈“碗”形结构,所有的富人都会流向碗底,这就是杭州。或许由于这个原因,浙江人对杭州素来有情结,1999年杭州房价飙升,也因为它是温州炒房团的第一个目标。丁说,高尔夫别墅的消费人群定位于40岁以上的浙商,由于年龄、阅历的原因,这一群体生活态度自信、成熟,行为方式内敛而不事张扬,对别墅产品的选择有其独特的审美倾向。
开广告公司的张悦是西湖高尔夫一期的客户,吸引他购买的是大环境、户型、院子。他的房子不算大,300多平方米,但临着球场,门前开始起坡,他说,这样的天气,在木平台上坐着,很舒服宁静。他的房屋中间有个很小的内庭院,但只种了棵树,张悦说,这院子没好好做,只能看不能用,但已经有味道出来了。
张悦说,目前看到的“传统”尝试,更多的是开发商吸引眼球的噱头。无论美式、中式,都要与所在场所的地理、人文发生关系,不然风格没有存在的理由。因为,最终真正要解决的,还是一个朴素的问题:房子传给后人时,是不是还有味道在?■ 尼斯别墅建筑高尔夫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