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靖宇:东北山林之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郭娜)
( 辽西义勇军枕戈待旦 )
杨司令的战术
1932年11月的一天,身高1.90米开外的杨靖宇从哈尔滨出发去吉林磐石,当时身份是中共满洲省委候补委员、省军委代理书记。此行磐石的任务很明确——整顿磐石、海龙的党组织和游击队,为发展“30倍武装而斗争”,迅速建立红军32军第1师,“以磐石为根据地创立磐石的新苏区”。他当时不过27岁,“杨靖宇”是刚用的化名。
吉海铁路沿线上的磐石,是朝鲜族与汉族杂居的地区。“九一八事变”后,这里是日伪重点加统治地区,也是中国共产党较早活动的地区。据统计,到1932年夏秋之际,全东北的义勇军人数不下30万,其中农村各阶层群众占50%以上,原东北军及公安警察占25%左右,“胡子”占15%,知识分子约占5%。领导义勇军抗日的有军官、警官、官吏、知识分子、开明地主士绅、土匪头子和农民。全东北的154个县中,有93个县有义勇军活动。
1932年6月4日,在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和省委特派员杨林的主持下,“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游击队正式成立,对外号称“满洲工农反日义勇军第一军第4纵队”。但由于执行“左”倾错误方针,大搞“打土豪分田地”,侵犯了中小地主利益,再加上游击队领导人缺乏作战经验,省委答应寄给他们的《中国游击运动》小册子一直没有收到,几个领导只能靠油灯下一起研究从私塾先生手里弄来的《孙子兵法》学打仗。磐石游击队急等着省委给他们派个能人,此人就是日后被日本人称为“山林之王”的杨靖宇。
杨靖宇本名马尚德,1905年2月16日生在平汉大铁路边上的河南确山县李湾村。5岁那年,父亲早亡,只剩下母亲带着他和妹妹靠叔父过活。1923年,杨靖宇考入在开封的河南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专业纺染。1927年春,他当选确山县农民协会会长,率万余名农民攻打县城,有力配合了国民革命军北伐,这一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9年,中共满洲省委派他任中共抚顺特支书记,由于叛徒告密,他被日本特务机关逮捕,“九一八”后,党组织用2000块买通了敌人的一个法官,才把他营救出来。
( 杨靖宇 )
1944年5月伪满警察协会出版的《满洲国治安小史》中说:“特别值得记述的,是满洲事变(即‘九一八’)后在磐石附近活动的中国共产党县委组织了武装游击队,并称为红军,到大同二年(1933年)9月,成全国(指伪满洲国)之首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杨靖宇,在磐石首先暴动。”
当时在东北,日本人给汉奸排了个座次,邵本良、王友成、李大善三人并称“东北三大厉害”,其中邵本良又称为“东北第一大厉害”。抗战年代里杨靖宇痛歼邵本良的战绩成了东北抗联战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邵本良是一个有20多年匪龄的老胡子头,做过东北军的团长,“九一八”后摇身一变又成了伪军的团长。日本人来了以后,他又成了东边道的少将“剿匪”司令。他曾在日本人面前夸口说:“有我邵本良,就没有杨靖宇!”
杨邵之战开始于1933年11月15日。杨靖宇的老战友、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金伯阳在战斗中牺牲。11月24日,杨靖宇和李红光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一举攻占了邵本良的老窝三源浦。恼羞成怒的邵本良立刻调集人马全力追赶杨靖宇部,还调来了2000多日本兵,企图把杨靖宇部队围困在柳河县大小荒沟一带。经过两天两夜的战斗,毫无结果,邵本良使出诡计,给部下虚发一信,假称东部有他的重兵,然后又故意让信落入杨靖宇手中。杨靖宇见信后,分析了敌情和地形情况,东部山高林密,不可能有重兵,于是将计就计从东部突围而去。次日上午,杨靖宇又带队向北急行30多里,乘虚打下了邵本良的后勤基地金川县凉水河子,缴获了大量的军用物资。邵本良听说杨靖宇打下了凉水河子,急忙回援,但此时杨靖宇已经撤走了,并放出风说,他准备去打柞木台子,邵本良信以为真,急忙兵发柞木台子,但不想杨靖宇却攻打了八道江镇。这一个回合的较量下来,邵本良尝到了杨靖宇的厉害了。他私下里说:“我邵本良就够鬼的了,杨靖宇比我还鬼。”
1933年冬到1934年春组织的“大讨伐”以日伪军的惨重伤亡和抗日武装队伍的胜利而告终。抗日武装力量在杨靖宇领导下,在辉发江两岸更加活跃地开展游击战争。
金日成眼中的杨靖宇
1936年,随着东北抗日力量的壮大,中共满洲省委决定将人民革命军和其他抗日武装统一改编成东北抗日联军,原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成抗联第一军,后与抗联第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1938年春,“皇军剿匪之花”索旅开到集安,声称要“讨伐”杨靖宇,结果32团三四千人全部被消灭。当增援的敌人主力赶来时,杨靖宇早已带着部队转移到集安老岭的深山密林中去了。这年冬天,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寇的“集家并屯”和“保甲连坐”制度使抗联处境日益艰难,杨靖宇率第一路军一部1400余人,转战到长白山密林中。
1938年11月25日,杨靖宇与朝鲜人民革命军司令官、抗联二军六师师长金日成在蒙江县(今靖宇县)南牌子会晤,在1996年出版的金日成回忆录《与世纪同行》第7卷第19章《力挽狂澜》第6节《与杨靖宇会晤》中,金日成写道:“我和杨司令,民族不同,出身也不同,但我想起同他相逢时的种种情景,仍然久久地暗自流泪,好几天吃不下饭。”
1910年日本强行吞并了朝鲜后,朝鲜爱国志士的反日斗争舞台移到了中国。1920年,年幼的金日成随父母移居中国吉林省临江县。1932年4月25日(4月25日被定为朝鲜建军节),金日成在吉林省安图县宣布反日人民游击队成立。1934年3月,反日人民游击队改组为朝鲜人民革命军,它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的前身。按抗联编制,金日成历任营、团、师政委,二、五军联合指挥部政委兼苇河部队司令员,二军三师师长(1936年,一、二军合编为第一路军,番号改为六师)。他的游击队以朝鲜族聚居的东满为根据地,还两次远征北满,与李荆璞游击队、周保中的五军和李延禄的四军协同作战。1938年冬,为了扭转革命面临的困难局面,金日成领导的朝鲜人民革命军和杨靖宇领导的抗日联军第一军各部队,决定在南牌子搞一次聚会。
金日成在回忆录中写道:“这是困难时候的相逢,我和杨靖宇都格外激动。杨靖宇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眼就吸引了我。人值千金,眼值八百。我一看杨靖宇的眼睛,就知道他是一个忠厚而热情的好汉。我们烤着篝火交谈。他烤暖了身子,突然谈起第一军里的朝鲜同志。他说,第一军里有许多朝鲜人,都是有名的战将。可是他们没能都来。他一再痛心地说,失去了许多好同志。谈完了话,应杨靖宇要求,我带他到了我们部队驻的密营。
“看到列队欢迎他的指战员,杨司令想起了自己那些已经牺牲的战友,他说:‘在远征热河的路上,他们一直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都在半路上倒下去了。一想到他们,我就禁不住流泪。今天要是我能把他们都带到这里来该多好。’说着,便掉下了眼泪。我十分感动。他确实是一个爱兵如子的人⋯⋯”
会议后,两人还以两国革命者的名义约定:一定要转祸为福,成为胜利者时再会。然而,这一别即成永远。1940年,一次次激烈的战斗中,抗联部队伤亡很大。为了粉碎敌人的围攻,杨靖宇决定把部队化整为零,主力北上突围,自己带领五六十人东进。2月,由于叛徒告密,杨靖宇的行踪完全暴露。2月18日,杨靖宇带着身边仅剩下的15名战士在森林里与敌人奋战了5个昼夜,身边最后两名战士相继牺牲。2月23日下午,杨靖宇只身来到蒙江县保安村附近的三道崴子,这时他已经五六天没有吃到一粒粮食,被跟踪而至的上百名日伪军团团包围。在打完了最后一颗子弹后,他壮烈殉国,年仅35岁。
敌人剖开他的遗体,发现胃里连一粒粮食都没有,只有野草、树皮和棉絮。■ 之王杨靖宇山林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