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喆:业内人士的最爱
作者:孟静秋天迎来了2005年演唱会的狂潮,除了刚结束的罗大佑演唱会,9月里,在北京还会有潘安邦、张帝、迪克牛仔、梁静茹、S.H.E、崔健等人陆续登台,平均每三天就会有一场个人演唱会。在这么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淘金,台湾歌手陶喆也承认自己算不上最有票房,却是很特别的一个。因为他在业内的口碑非常好,有一次记者采访酷爱流行乐的白岩松时,他强调:作为新闻人,他会申请采访周杰伦;作为听众,他会买陶喆的唱片。代表着台湾小资趣味的畅销书作家王文华在书中写了一系列受过良好教育的白领,他们对流行乐的共同品位就是听陶喆的歌。
在陶喆北京演唱会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音乐台的主持人郑洋也说,业内人士有两个人的演唱会是必看的:许巍和陶喆。在今年的“超级女声”节目里,亚军周笔畅是第一个分赛区冠军,她的杀手锏就是模仿陶喆,几乎在每场关键比赛中她都要唱陶喆的歌。事实证明,评委们很喜欢她这么做,陶喆似乎象征了某种正确性。在广州赛区比赛时,全体评委站起来为她鼓掌,柯以敏还激动地说:“你拯救了歌坛。”
由于一直被媒体封为“华语R&B教父”,陶喆一直背负着沉重压力,就是与歌路近似的周杰伦和王力宏做比较,而陶喆、王、周的年龄分别是36、29、26,与相差十岁的年轻人竞赛,陶喆其实非常无奈,他很无奈地说:“我的歌里明明有摇滚、乡村、民谣,甚至二胡、古筝,可大家只认得R&B,好吧,你们爱怎么叫就怎么叫吧!”
陶喆的成名之路非常缓慢,他两年出一张专辑,已经36岁才出过四张专辑,他自己也说:“就连到内地开演唱会都比台湾任何歌手都要晚一些。”本来他应该很顺遂的,他有一个做儿童节目主持人的爸爸陶大伟,在台湾也是很资深的艺人,至少在人脉上可以给他很多帮助;他的母亲是京剧演员,这也为他的音乐里注入了民族因素。从小时起,陶喆就可以与罗大佑这样的人有世交关系,他进入歌坛初期也是以模仿罗大佑为主。按说,他不应该三十之后才慢慢成名。但是陶大伟告诉他的儿子:做幕前你长得不够帅,做幕后必须要凭本事,你爸认识谁不管用,你写的歌一定要好听。
陶喆不想让老爸帮自己,他最初的梦想家人也帮不了他。因为在美国长大,他一心想进入好莱坞,成为电影业的幕后人员。他爸爸也在他14岁时给他买了一架8毫米的摄影机。起初他进了一家电影公司,每周编一本杂志,主要内容是近期好莱坞在拍什么电影,阵容有哪些演员。看起来和电影有关,但他明白,这样干下去他一辈子也做不了导演。
在当了一年半美国警察后,他回到台湾,开始给歌手作曲,张惠妹、陈淑桦等人都唱过他写的歌。在正式成为歌手前,他爸爸就给他打过预防针,讲了娱乐圈一个常讲的段子:歌手在红的时候,走进房间都会有一股风,令众人毕恭毕敬的风;但是不红的时候,也会有风,冷风。陶大伟说自己就感受过这种冷风,就是当陶喆成名后,他和父亲一起上街,别人都找陶喆签名,却没有人认出来旁边还有一个曾经著名的主持人。
因为缺少话题性,陶喆算是个歌红人不红的典型,虽然媒体给了他很高的评价,却在写他的报道时难以找到刺激性标题。直到梅艳芳过世,香港媒体才发现,陶喆是仅有的几个扶灵人之一。要知道,其他扶灵人都是与梅艳芳认识几十年的好友,就连她过去的几任男友也没有这个资格。当时媒体揣测陶喆曾经是梅艳芳的一任男友,今天再说起这个话题,陶喆只承认梅姐是他的前辈,他也没有借梅艳芳炒作过自己。
在年初的时候,陶喆曾经表示在40岁之前要退出歌坛,这就是说,他还有四年的赚钱时间。当时他表现得十分激愤,怒斥唱片业的不合理现象导致市场萎缩,真正做音乐的人没有生存空间。但是现在,说起退休他已经平和了许多。他表示,他退出歌坛是为了改行当导演拍电影,并不是看不惯社会。至于流行音乐界的混乱,他依旧是不满的。以演唱会为例,他说,很多演唱会即使观众买了20排以前的票,还是听不到歌手在唱什么,因为音响太差,但是第二天见报的一定是昨夜演出十分成功,媒体与演出商联手在欺骗大众。为了与这些劣质演唱会划开界限,他表示自己会不计成本。至于个人无法控制的事,他只好以转到电影界来抵抗。可是电影圈比音乐圈更复杂、更没落。■ 陶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