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才能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江川澜)

​音乐才能0

图◎谢峰

这些天练哈农练习曲。书的序言让人望而生畏:“现在钢琴学习者中优秀的演奏家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无法忍受平庸的演奏。很多人的四指五指力量薄弱,手位变换太慢⋯⋯”我看着这么严峻的现实,即刻自卑;这么恳切的批评,直触痛处。到现在为止,本人的左手指法依旧不可救药的混乱,完全是我左右半脑不协调的铁证。我只得时时向老师道歉: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好在假期,学生常常就我一个。

对音乐在行的人似乎都有别才。用音乐术语作书或者文章标题,是懂音乐的作家爱用的炫技手法。比如,G弦上的咏叹调;秋天奏鸣曲;旋律与对位;回声与和弦;你喜欢勃拉姆斯吗?悄声答一句:我喜欢。歌剧里常用的抒发强烈情绪的“啊”又让人想起新时期文学标题里常用的“啊”。诸如,《啊,索伦河谷的枪声》;《啊,祖国,我亲爱的祖国》;《啊,摇篮》;或者干脆就是一个《啊!》(冯骥才著)在图书馆里看着一排以“啊”打头的书名,我愕然之际也不免大大的一个“啊!”大梦初醒的民族有太多的郁烈情绪,非如此不能排遣。或者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阴魂不散?

西洋音乐教育发达一些,懂点钢琴或者另一门乐器是基本教养,中国的下一代当然也会如此。我在加拿大的女友说,她觉得中国男人举止笨拙,就连开车的姿势也不如洋人潇洒。嗯,显然很多中国男人要跳起来!我久在鲍鱼之肆,浑然不觉,不过,平心而论,固也哉!会弹钢琴的人一定不会是“两只手都是左手”,精通音乐节奏的人一定不会“不知进退”。王小波文章写得好,可有一点,他显然不精通音乐,大力讽刺美国老太太的唱诗班唱起高音来飞掉了假牙,而他几乎要沉沉睡去。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要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涵盖语言、人际、逻辑数学、音乐、身体运作几大方面的分类智能。现在三四十岁的社会中坚都在礼崩乐坏年代成长,有时间有条件“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人自然是“多乎哉?不多也”。难得遇到一位熟稔音乐,精通体育的多才人物。我的朋友向我抱怨说,袁隆平那老头自从得了国家自然科学进步奖,屡屡露面,而且总还要像爱因斯坦那样炫耀他并不美妙的小提琴技艺。喔,有什么不好的呢?如果我们的导演能像伍迪·艾伦那样会吹单簧管,领导人能像英国首相希思那样指挥乐队,物理学家能像费曼那样进入国家乐团敲鼓,进军奥斯卡,拿个诺贝尔也不是件太难的事吧?■ 音乐才能

上一篇: ​法语老师
下一篇: 消费(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