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没有长城?

作者:方振宁

​如果我们没有长城?0

( 张洹的作品 )

骄傲的遗产——长城

盛夏,在3年前举办过《中国极多主义》展的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又举办同为高名潞策划的《墙:中国当代艺术20年展》,这是一个还将到美国奥尔布莱特-诺克斯美术馆、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美术馆以及美国布法罗大学安德森美术馆的巡回展。有48位艺术家和电影导演参加,主题是围绕“墙”来说事,所以我们自然会把参展的作品和“墙”这个主题加以联想,根据展览题目中有“历史与边界”这一表现,所以我们可以推断,这个“墙”既是物理的墙,也是心理的墙。

然而展览上的作品还是以物理的“墙”给人印象深刻,那么这个“墙”,实际上是指长城。具体的说,就是如果我们回顾这20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史,就会发现,“八五美术运动”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作品,还是那些和长城发生关系的作品。现在两位在国际上赫赫有名的中国艺术家,居住在同一个城市纽约的蔡国强和徐冰的早期作品,都是和长城有关,因为长城是人们了解中国和中国当代艺术最容易识别的标志,同时长城也为打开艺术家的胸襟起了启蒙作用。

如果我们没有长城会怎样?

从这次徐冰拿出1990年他和他的工作队花了24天时间,在北京郊区用墨拓印了长城的墙面装置《鬼打墙》,以及为这件作品展出所写的“前言”,就可以知道一位学版画出身的画家,怎么会把三维的实物转印到二维的平面上去,从而不再受到制版或尺寸的限制,制作了超大型单幅版画。徐冰感慨十六年前,他“那时候年轻,有精力,心也高,做的东西也就大”。其实还是因为长城的存在使艺术家的创作更为大胆。

​如果我们没有长城?1( 王晋《行为》 )

这次展出了蔡国强1993年2月在嘉峪关的装置作品《延长万里长城10000米:为外星人做的计划第10号》的照片。然而,谷文达却用头发制作以《100000公里》为题目的装置,制作年代是2004〜2005年,看来谷文达对长城的眷恋更为持久。马六明的行为艺术《芬·马六明在长城行走》(1998年),王友身1993年的摄影《报纸·广告·长城》,郑连杰的行为装置《大爆炸系列》(1993年),王劲松的《我终于登上了长城》(1992年),展望的《镶长城》(2001年),使用不锈钢做成的空心砖修补长城上所缺失的箭垛,从远处看,砌入“金砖”的长城闪闪发亮,好像镶了“金牙”。“金牙”影射的是传统观念:即金子等同于财富;在艺术家看来,这些新“砖”暗示着物质主义与物欲。

有必要介绍一下和长城有关的行为艺术家何成瑶的作品《开放长城》(2001年),这件突然在长城上脱掉红色上衣,裸露上身,引领人群(包括当时在长城上做1000个垃圾人的德国艺术家斯库尔在内)穿过垃圾人队伍,登上烽火台,那时,这让人想起何成瑶就像德拉克洛瓦的那幅名作中引导人们前进的“自由女神”。

​如果我们没有长城?2( 谷文达在全球各地搜集的头发做成的装置《100000公里》 )

由此可见,从长城入手,成了中国当代艺术一种保险的方法论。那么如果我们没有长城?我们的艺术会是怎样?

挑战长城

高名潞在展览画册中用了一个章节,“重构历史记忆:20世纪中国艺术中的长城”来论述长城和中国人的心理情结。长城在中国近代史上已经具有象征意义,也是呼唤民族魂的符号,高名潞文中说:在毛泽东时代(1949〜1976),描绘长城或借用长城形象的作品很少见。在少数水墨画作品中,长城再一次扮演“落后”的角色。国画家石鲁1959年一张彩墨画《长城外》,被认为是描绘苦难过去的“活证据”。然而笔者认为,长城被描绘成苦难过去的象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石鲁笔下的场面是用一条冲破长城的铁路,来象征对过去的挑战。这是一幅非常伟大的作品,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不是把长城作为歌颂描绘的对象,也不是把长城作为永恒的文化品牌和财富加以依赖。

聚焦城市

仔细的人会发现,高名潞所著的画册《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和这次展览的题目有出入《墙:中国当代艺术20年展》,如果是一个中国当代艺术20年的回顾展,所涵盖的面和艺术家的人选,都应该更大和更全面,显然有一些不能不提的艺术家没有被选进这个20年展,让人感到遗憾。就此,高名潞的回答或许可以解开人们的疑问:

因为这个展览毕竟还有个主题“墙”,所选作品必须和墙有一定的结合。这个展览不是中国当代艺术20年的综合展览。最开始这个展览的主题就是墙,就是和墙有关系的主题展。在作品选择时,也没有严格地要按照时间,而是分成组,比如历史的墙、都市的墙、美学和文化的墙,并不是把20年整个概括。

虽然说是和“墙”有关,但是我们还是来看看那些和当下城市有关的作品。

邢丹文从90年代末去了纽约,然后在2002年回到北京,出国之前的邢丹文,关心的是他们那个艺术家小圈子的生活,到了纽约之后,文化的差异和错位,变成作品的表现主题。往返纽约和北京的经历,让她受到冲击的是,北京和上海兴起的房地产热。她研究和拍摄了一系列房地产商售房的模型。每个照片都是真实而美丽的日照或是夜色中的城市风景,她在各个角落里还加入她自己的生活片段。这些情节使画面变得富有戏剧性色彩。本来功能指向明确的楼盘模型,变成作者手下的乌托邦。

李占洋是一位极富有观察力的艺术家,他用一种微观的角度和幽默的态度,朴素的泥塑手法,来表现他看到的都市景象,这些是中国社会迅速转变的街景,他的手法接近于纪录片电影摄制者,对准那些像蜂窝一样的空间,然而都是人们的日常活动:如车祸,卡拉OK,卖花,换衣服,偷拍他人做爱。一个表现车祸的雕塑(《街景》,2001),在一群围观的人群中,你会发现有意思的情节,比如,有人打手机通报友人,然而在另外一个角落,却有一位男子在小便,这些世俗风景让我们想起尼德兰画家勃鲁盖尔的风俗画。

喻红的装置《记忆的衣裳》(2005),是从其以前的绘画系列《目击成长》很多表现她私人生活中重要事件的作品演化而来。特别是那些与事件发生有关的那年的新闻片断并置在一起,勾起强烈的事件感。然而,这次她把那些本来是平面绘画的作品,印刷在超出日常尺寸的衣衫上,其实这些衣衫也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载体,空间化了,具体化了,记忆还是记忆。■ 长城如果没有我们

上一篇: 人物(346)
下一篇: ​挖第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