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兰地和特拉法加海战200年纪念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李孟苏)

( 2005年6月28日,英国女王出席特拉法加海战200周年纪念活动,并检阅到访的国际舰队 )

狂欢节

6月28日的朴次茅斯热闹得就像个海滨度假胜地。朴次茅斯位于英吉利海峡之滨,建有一个英国海军基地,除了查尔斯·狄更斯出生在此地,没什么风物能吸引人来这儿度假。这一天,海面上停泊了167艘各种形状、规格的船只,有36个国家的军舰、潜艇、航空母舰,还有高桅横帆船、私人小船,Suhaili号双桅帆船也在其中。1968年,英国人罗宾·诺克斯-约翰逊驾驶这艘帆船独自完成313天的环球航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中途没有停靠任何陆地的帆船手。岸上,聚集了近30万人(在那格雷思通伯里参加摇滚音乐节的人只有这儿的一半)。来自各国的艺术团体在表演戏剧、音乐,小摊上摆满了各种手工艺品,商店里的东西更全,从亨利八世的“玛丽玫瑰号”战舰模型到最新的高科技潜海设备,什么玩意儿都有。

罗宾·诺克斯-约翰逊在Suhaili号狭小的甲板上打响了一发加农炮;大喇叭里放着海军军乐;讲解员激情地做着解说;观众们摇着英国国旗,唱着第二国歌《统治大不列颠》;女王登上军舰检阅国际舰队;战斗机进行空中表演;17艘船只分为红蓝两支舰队表演海战;放礼花了,1万支礼花,几英里之外都看得见;最后所有船只都亮起了灯,海上天上一片通明。此番景象,完全就像一个狂欢节——如果不说这是在纪念特拉法加海战胜利200周年的话。

这一纪念活动是今年夏天英国最重要的官方活动,政府有借此显示皇家海军战斗力的意图。冷战结束后,英国海军护卫舰和驱逐舰的数量都有减少。这天英国派出了60艘军舰,海军军务大臣说,他希望此次纪念活动能让外界了解英国依然拥有强大的皇家海军部队,强大、精良得连纳尔逊将军都要嫉妒。

官方并不愿说是为了纪念战争的胜利,而是海上国家的大聚会;为了不让法国和西班牙太敏感,一直坚持说两支舰队表演海战不是再现特拉法加战役。法国派出了“戴高乐号”航空母舰,法国海军上将说:“这就像你的堂兄弟结婚,你当然要穿着最好的衣服去参加婚礼。”他表示自己并不在意法国输了特拉法加战役,“我并不在意什么红军、蓝军,法国、英国、西班牙,一队、二队,还是阿尔法、贝塔。”普通的法国官兵可没有这么“大度”。“戴高乐号”上的一位飞行员说:“舰上的很多士兵们都认为,和英国人一起庆祝我们失败了的战争,实在是奇怪。这太刺激人了。如果可以选择,我们有一半人都不愿来。”

时间改变了对战争的回忆

在英国,批评纪念活动的声音也不绝于耳。特拉法加海战在英国历史上的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打破了拿破仑入侵英国的野心,还确立了英国长达百年的海上霸主地位。但那是一场非常血腥的战争。

小报《每日邮报》称6月28日的纪念活动为“第二次特拉法加战役”,岸上看热闹的人反应是“哇,多棒的特拉法加纪念日”,朋友们从世界各地赶到英国来和我们共庆这个节日。全天的气氛更像一个拿了世界杯冠军的欢庆大派对,和一场血肉横飞的海战完全不相干,不管是谁,能被邀请来参加这个盛大“野餐会”都觉得十分荣幸。《光荣之子:特拉法加战役和英格兰英雄的制造》一书作者亚当·尼科尔森评论说,这根本就是一个再现了屠杀的战争派对,完全就是对历史的遗忘。他质疑:用狂欢来纪念一场血腥战争的胜利,是否合适?

尼科尔森在书中有一个观点:特拉法加海战的规模是最重要的问题,却偏偏被忘掉,人们将200年前的那场战争做了净化处理,逐渐演变成了神话,到今天更被加工成消费品。大家不会去想特拉法加海战意味着什么。

在特拉法加战役中作战的英国舰队由27艘军舰组成。这支舰队常年在大西洋两岸、地中海、加勒比海执行封锁和追击的任务,早已锤炼得异常强悍、精干。而法国、西班牙联军则士气低落,指挥官缺乏胜利的信心,且装备奇缺,甚至连驾驶舰船的水手都不够。一个西班牙水兵被俘时,竟然穿着一套马戏团小丑的戏服,原来他在剧院里被抓壮丁,直接就上了军舰。其实,交战双方在战争一开始就知道了结果:西班牙媒体尖刻地指出英国是“海洋世界自由的篡夺者”,英国海军是一定要摧毁他们的敌人的。

特拉法加海战的指挥者霍雷肖·纳尔逊将军对士兵说,军舰自己是不会沉没的,要想胜利就只能让对方流血、杀死对方。他是靠放血来取得胜利的。这场战争,英军死了650名士兵,而他们杀死的敌人有6500名。战役结束后,敌方军舰上的惨状让英军指挥官大为惊骇。一位少尉候补军官写道:“这艘军舰上大约死伤了三四千人,船梁被鲜血、脑浆、人体碎块淹没了。军舰后部躺满了伤员,有的没了腿,有的没了胳膊。这就是战争带来的灾难。”从英军的一本本作战日志中,可以看到每一艘英军军舰为了清除、掩盖甲板上的血迹,用了多少石灰水和刷子。这些,在《每日邮报》上你是看不到的。

今天,之所以还能坐在玻璃钢的游艇驾驶舱里幻想一番和纳尔逊及其弟兄们一起激战的情形,是因为英国人胜利了。虽然死了人,但和后来的战争相比,特拉法加海战中伤亡的英军人数微不足道。1916年的索摩(Somme)战役中,英军伤亡42万人,开战头一个小时死亡的人数就比特拉法加海战死亡的人数多。因此,特拉法加海战是一出喜剧,它的胜利把战争变成了可供回忆的美好事物和国家的安慰剂。《卫报》的评论员讽刺道:为特拉法加海战200周年安排的一切庆祝活动,既不高尚,也值得怀疑,真不知道尼日利亚、塞尔维亚、巴基斯坦,还有韩国,派军舰来这里做什么?如果200年的时间足以使血变冷,改变人们对战争的记忆,让法国和西班牙来参加庆典,那么,到2141年,皇家海军和他的盟军美国海军会去参加日本人举行的珍珠港战役200周年纪念吗?

流行偶像纳尔逊上将

霍雷肖·纳尔逊上将(1758〜1805)作为英雄的意义,也在被重新探讨。

农夫的儿子纳尔逊是个天才的海军将领,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勇气。19岁,他就在日记中流露出渴望成为英雄的壮志。早在特拉法加战役之前多年,他就成了英国人最爱戴、崇拜的英雄,成了男子气概、爱国精神、罗曼蒂克、风度的象征。尼罗河战役胜利后,为纳尔逊深深陶醉的家庭主妇们把他的名字绣在了腰带、靠垫上。在他的一本传记《纳尔逊》中有一段话:“无论他在哪里出现,性格冷漠的英格兰人都会骤然兴奋起来。他每走一步,人们都报以欢呼和鼓掌。有时候,一个可怜的女人会恳求摸摸他的上衣。他经过的时候,连孩子们也学会了为他祝福。门口和窗口都挤满了人。”英国很多酒吧改名叫“英雄”,当然人人都知道这个“英雄”指的是纳尔逊上将。

一些学者认为,纳尔逊已远远超过圣人,更是一位流行偶像。他是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本土制造的超级名人,放在今天其偶像特征也毫不逊色于贝克汉姆。人们对他的崇拜超越了理性范围,他之后的另一同等地位偶像是戴安娜王妃。

纳尔逊是最不像招贴画明星的明星。在名望达到巅峰时,他成了独臂大侠和独眼龙。他的个子不高,只有5英尺5英寸(165厘米),战争留给他的创伤让他看上去更加瘦小。然而对公众来说,这位瘦小,看上去虚弱、苍老的男子,却像后来在伦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广场上为他塑的纪念碑一样高大,很多人模仿他,甚至模仿他的盲眼和一只空荡荡的袖子。他抛弃了发妻,和一个叫爱玛·汉密尔顿的有夫之妇生了个女儿,但花边新闻只会提升他的人气。《泰晤士报》专栏作家Ben MacIntyre说:“纳尔逊像摇滚歌星一样很在意自己是否成了报上的头版标题。”

在特拉法加战役中,纳尔逊为国捐躯。正是他的牺牲,把他从英雄变成了可以膜拜的神。纳尔逊的遗体被放在一个白兰地酒桶里,长途跋涉运回了伦敦;遗体刚从桶里移走,白兰地酒便被他的士兵们一分而光。他的遗物具有耶稣受难的十字架碎片的意义:他的头发被珍藏起来,他用过的战旗被分成48片,从他体内取出的那颗置他于死地的子弹,被呈给国王,保存在温莎城堡里。在圣保罗教堂为他举行了长达4小时的国葬,送葬的人群长1.5英里,沿途1万名士兵站岗。

熟识纳尔逊的人却认为他的品行像其肢体一样残缺。1798年尼罗河战役时,他对手下的军官说:“到明天这个时候,我就能获得贵族头衔,死后葬入威斯敏斯特教堂。”他手下官兵的生命倒是第二位的。滑铁卢战役的指挥官威灵顿公爵回忆他和纳尔逊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交谈时说:“如果那也算交谈——因为几乎都是他一个人在说,说他自己,口气自负、愚蠢,着实让我吃惊,也让人反感。”纳尔逊对妻子范妮也像对敌人那样残酷。他给妻子写了封信抛弃了她,从此再也没有和她说过一句话。1799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纳尔逊下令绞死了99名平民,成了他一生无法洗刷掉的污点。

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常胜将军纳尔逊变得狂妄自大。他断言英国海军的实力足以称雄大西洋和地中海,这种爱国论调得到了全体英国人的拥护。著名记者、文化评论家杰里米·帕克斯曼认为,纳尔逊和戴安娜都是“泥足巨人”。他们得到英国人的敬仰,是因为他们俩“都满足了他们的国家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需要:纳尔逊是尚武时代的战斗英雄;戴安娜是一个困于自身失败之中的国家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