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亚特和西班牙现象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王受之)
现在经济界有句热门话,叫“西班牙现象”(Spanish phenomenon),是指那些制造业发达、但是没有自己品牌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有些人担心中国现在经历的正是“西班牙现象”,因为虽然什么都是“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但是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居然连一个可以和意大利范思哲、普拉达,或者法国LV之类相比的名牌都没有。
西班牙是在1974年佛朗哥去世之后才逐步进入现代化的经济起飞的,30多年来,经济全然改观,从一个解决贫穷水平的南欧国家成为欧洲中等富裕的国家,成绩斐然,大家称颂,不过就是品牌问题大大。西班牙原来最重要的汽车公司西亚特(Seat,是西班牙语,不要念成英语座位的seat),虽然提供西班牙国民最主要的座驾,但是一是产权不保,最后给德国的大众收购了,成了德国车;二是品牌不起,到现在也是一个没有多少人知道的品牌。在美国,我问一般大众:听过西亚特没有,十之八九是从来没有听说过,就是在欧洲,出了西班牙,都不多见。上个月在巴黎住了十天,就看见一辆,好像还是西班牙大使馆的车,真是荒诞。
德国大众这些年雄心勃勃,自从率先进入中国市场,在上海生产桑塔纳以来,资金日益雄厚,企业扩张得厉害。在收购了西亚特之后,明确表示西亚特将来的竞争对象是意大利的阿尔法·罗米欧(Alfa Romeo),主要是在设计上要与阿尔法的新潮设计对抗,为此,德国大众启动了一个大项目,叫“SEAt-auto emocion”,目的就是组织一个班子设计出能够与阿尔法竞争的新车。
讲实在的,西亚特是西班牙的大众车,而阿尔法是跑车型的,本身不属于一个等级,而德国大众提出这个目的,就是要在相对廉价的西亚特中加入运动因素,这个工作其实不容易。好像要把一个三十来岁的妇人打扮成18岁的丫头一样。样子虽然小,但是要跑要疯,30岁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德国大众选择进行改造的车型是西亚特1999~2000年推出一款比较年轻化的家庭房车,叫西亚特—Cordoba,权且翻译为“西亚特—可多巴”。这款车是家庭车,要使它具有运动感,在设计上并不容易。其实,所谓西亚特—可多巴的整个车的机械结构都是德国大众的Polo,也就是我们国内满大街跑的那车,不过外形改了,好像是另一种车而已。这种利用同样的内涵,同样的底盘加壳的方法,在汽车界是惯常手法,屡见不鲜。
设计改造的第一点,就是把原来旧款的“驼背”(hatchback)改为具有尾箱,尾箱短而高,具有比较强烈的运动感,而“驼背”车一看就是廉价的入门级车,这个改造,提升了可多巴的身价。设计改造的第二方面,就是把车的内部全部重新设计了,完全不像大众Polo。拉开距离,是很聪明的、也是比较简单的手法。可多巴内部比较大,特别是驾驶员位置的腿部空间比较宽、长,因此试车的人会感觉比较高档一些,仪表板也设计得比较有运动感。
车头的设计,更加注重有棱有角的阳刚性感表现,前盖中间有条粗壮的中脊,两边的大灯好像翘起的眼睛,很威严,的确不错。
西亚特—可多巴是在西班牙巴塞罗那附件的马托列尔(Martorell)西亚特设计中心设计的,设计人员大部分还是西班牙人,因此对西班牙客户的需求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和了解。可多巴的姊妹车是西亚特的依比扎(Ibiza),其实从设计发展的轨迹来看,早在2000年,瑞士日内瓦车展中出现的西亚特概念车沙沙(Salsa)的车型上已经看到这个方向了。德国大众的Polo是非常大众化的车,因此设计上近乎平庸,而为了提升价值感,可多巴车身具有更多强有力的曲线,性感更加突出,也富于运动的韵律感。
在今年日内瓦汽车大展上,我看见新的可多巴,不得不承认:设计上是成功的,运动感很强烈,汽车也实在,我喜欢它是整体感强,而又不花里胡哨。现在设计运动型的车,最怕就是韩国人的手法,我们称之为“过分设计”,其实都是平庸的家庭车,运动感的细节点到为止,不要过分,可多巴就是如此,令人感到西班牙的设计还是高人一筹。
我听有人议论:虽然产权是德国大众的,但是设计还是西班牙的,希望西亚特能够坚持这种设计方向,逐渐打出自己的品牌来,就算修成正果了。■
(作者为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教授) 现象西亚特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