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如跳舞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姬十三)
德国现代舞的先驱玛丽·魏格曼说,“舞蹈是表现人生命的情调的一种活生生的语言”。所以从广义来说,舞蹈是信息的肢体表达,而平时所指的语言只是一种声音文本。从两者能承载的信息量而言,肢体有五条延伸物均可以做多维旋转,必要时还能借助腹部的婀娜运动来表现蛤蟆功这种高难度系数的动作;而嘴巴只有一张,舌头只有一根,熟练使用腹语的人士自段延庆以降,也鲜有高手。故而舞蹈能够展现的种类之多,实在不下于全球语言之品种;两者在艺术上所达到的魅力,也属旗鼓相当,所以当舞蹈的女巨人邓肯女士碰到语言的男巨人叶赛宁先生,结果是两败俱伤,前者在一场车祸中被一条made in China的围巾勒死,后者自杀于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内。
邓肯曾说,凡是借身体动作表达思想感情的就是舞蹈。这种定义,跟吕叔湘说“语言就是人说出来的话”同有羚羊挂角之妙,大抵高手看事物高屋建瓴,了解木剑是剑,心剑也是剑。但是相较之下,吕老先生不免有动物歧视之嫌,他大概不认为蛙鸣蝉噪,鸡鸣狗吠是动物的语言。
而人们对动物的舞蹈能力似乎更认同一些。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创造了“五禽戏”,这是认定动物的舞蹈有如我们的广播体操一般有强身健体之良好功效。甚至,1973年,德国人卡尔·冯·弗里希凭借对蜜蜂舞蹈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这项著名的研究表明,蜜蜂的舞蹈具有极好的传递信息的实用性,真正达到了以舞蹈表达思想的高妙境界。简单地说,当工蜂发现食源后返回蜂房,就会跳上一支圆圈舞或八字舞来表明食物的所在。蜜蜂都是高明的鉴赏家,它们从舞蹈速率揣测食物的距离,并度量舞者的飞行角度,然后观察太阳的位置,来获悉食源的方位。这种定向运动未必有乐趣,却有极高的效率,当其他的同伴采了蜜回来,便一同加入舞蹈的阵列。你也许会想起《功夫》里斧头帮的群舞,没错,就是那样,于是它们越来越多,跳起欢快的集体舞。
可是动物这种精巧的解密让人类的智商难以接受。在弗里希约80岁的时候,他受到美国人维纳的质疑,后者更相信这种简单脑子的昆虫只是凭借同伴携带的气味找到食源,就像那些阿狗阿猪一样。幸好,另一个美国人古尔德用天才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这个假说(虽然,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是保留着争议,今年5月的《自然》上另有一个英国的研究组证实了这个假说),而弗里希也足够长寿,在他87岁的时候终于拿到了诺贝尔生理学奖——要知道,诺贝尔奖不授予已故的科学家。所以,有志于拿奖的科学家们在研究之余,不如练习一下动物的舞蹈,这也许是延年寿益的好办法。 跳舞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