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往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王阳)

前几年,我从国外回来,老友来接,行车出机场高速进入市区以后,热闹的街市、闪烁的霓虹灯和交错的人流迅速进入视线,也不知怎的,我脱口而出:“中国最落后的是审美。”老友听了,寻思片刻,没反驳我的观点,但从另外的角度做了补充,他认为如果“教育”水平上去了,类似“审美”这些环节自然会跟上。

听着他的分析,我回想起1991年上高二的时候,我们俩曾经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书市上顺过一本书,书名叫《技术美学与设计原理》,印刷相当简单、粗糙,内容看着却很高深、雅致。虽然这么多年一直没仔细看过那本书,但那几个字始终印在我脑子里,觉得什么时候肯定会读一读。于是我提议,回家找出那本书,看看里面到底写了什么。

当夜,我们找出了它,仔细阅读起来。才知道那是一本苏联某建筑工程学院的教材,讲的都是工业制造和建筑设计里的审美问题,很多概念居然就是后来我们常说的诸如“人性化”、“LOGO”、“装潢”等等。书的序言里有一个注释很有意思:“工业品艺术设计又名‘迪扎因’——译注”。什么是“迪扎因”?就是“design”的音译,设计。(这个译名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在使用,感觉上很像“费厄泼赖”那样的古老的外来语。)我们看着这文字,不禁嬉笑起来,悔恨自己当初没好好学习那里面的知识,否则没准早已成为设计界的“弄潮儿”了。

还有一件事,是关于上海的。10年前我交了一个上海的女朋友,人很漂亮,穿着洋气,白领,一个月挣一千多。我们同居了一段,但她回上海之后感情渐渐淡化,我似乎对她那种略显“港式”的言行做派开始反感(可能北京人和上海人骨子里就不和,明知道是偏见还偏要有偏见)。她有一张照片,背景是东方明珠电视塔。那时候的浦东,还一片平坦,电视塔两边空空荡荡,哪儿像今天这般气派。她多次要求我去上海看她,但我因为对那座城市带有偏见,始终拒绝。最后,我近乎蛮横地在一个电话里断绝了和她的交往。

10年后再看她的照片,清晰依旧。我已无暇嘲笑平坦的浦东和孤单的电视塔,我恨不得冲进照片,拥抱里面的人,告诉她我的想法。我对上海的好感绝对不是因为自己大了,老了,成熟了,看事物更客观、冷静了。我确实顽固过。过去,我头脑里对“理想城市”的勾勒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要有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的唱片店,二是要有每天放映文艺片的影院。不知道现在的上海是否有这两样,但是身处那里,我居然忘记了自己对“理想城市”的要求。走在衡山路,穿行于丰富多彩的吧廊,恍然间不知自己身在何方;驻足外滩,四周一派繁花似锦,虽未欣喜若狂,却已流连忘返。一个美好的城市,唤醒一个人的心灵,让他情不自禁浮想联翩,不但放弃偏见,甚至还想去追回曾经拥有的人。 上海审美往事

上一篇: 让外国朋友先走
下一篇: 长寿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