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建民:时代外交家
作者:葛维樱(文 / 葛维樱)
在吴建民的履历表上,最吸引人注意的不是职位的变动,而是国名和城市名。从22岁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开始的外交生涯,经过纽约、比利时、日内瓦、荷兰,在2003年卸任驻法国大使后似乎还没有结束的迹象。吴建民现在身兼数个跳跃性很大的职位,外交学院院长、国际展览会主席、政协外委会副主任、政协新闻发言人,并且活跃在央视、凤凰的黄金时段和各种大小正式非正式的讲座、论坛上。他点评国际政治局势,畅谈利用外交发展经济,给上海市民解答世博会的疑问,甚至参加少儿节目给小朋友讲故事。不同于印象中外交官的神秘和缄默,吴建民似乎总有一肚子的秘闻和不断涌现的新鲜想法要说。持续的高曝光率给吴建民带来了各种评价,他的一个学生说:“吴院长不仅懂得他们那个时代,也懂得我们这个时代。”
早在刚进入外交部的时候,担任翻译的吴建民就曾经被周总理夸奖“精干”。“那次是给总理和外宾翻译了整整一夜,后来总理专门安排我第二天休息。”现在常被“儒雅”“魅力”这样的形容词包围的吴建民,年轻时是个“连镜子也很少照”却会说四门外语的工作狂。1971年,吴建民和妻子作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第一批成员前往纽约。“我那时候就很敢说话,有一次我们的代表只会见西哈努克亲王而不见同行的宾努亲王,那时柬埔寨国内矛盾斗争很激烈,身为小翻译我就建议见一见宾努,果然效果很好。我想周总理如果在的话一定也会这么做的。”“那时候也有人对我有意见,难道你们说了我几句难听话,我就不做事了吗?我不做事,损失的是谁?”从美国回来后的吴建民一度面临“失业”危机,“从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回来以后就一直没人要。我就去干校当厨师,现在孩子还喜欢吃我做的菜。”吴建民笑得轻松。1977年回来就呆在外交部最轻闲的机关,直到1985年又重新回到常驻联合国代表团。
上世纪90年代初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吴建民,唇枪舌剑东征西讨,有辉煌的“战果”和声名。1997年身为驻日内瓦特命全权大使的吴建民为推翻反华提案打了一个漂亮仗,至今我们仍然能找到《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国代表团团长吴建民就诚恳地呼吁西方国家摈弃对抗,回到对话与合作的轨道上来。3月28日法国政府正式宣布不再参与针对中国的提案,主张在人权问题上与中国进行‘建设性对话’。德、意、西等欧盟大国也都起而响应,在驻日内瓦欧盟国家使团中引起了极大震动。”种种“战绩”和诸如“我还没有见过哪个国家经济以两位数增长,这样的政府会垮台”之类的名言被媒体一再提及,但吴建民更愿意谈近期的工作,“那时候中国外交经历了一段艰难岁月。不过现在我把这些当作案例讲给学生们听,他们也许可以学到一些东西,那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1998〜2003年吴建民任驻法大使。此时的中欧关系和中法关系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吴建民也随着他一手筹办的中法文化年和多次的元首互访进入民众视野。于是有了希拉克为江泽民夫人王冶坪女士拿靠垫的小细节,还有20元一张票的“法国印象派作品展”。特别是上海申博的成功,已成为吴建民最难忘的经历。从2001年5月递交申请函开始,吴建民做了一年多的艰辛工作:两次在香榭丽舍剧院主持了中国申博大型文艺晚会;在4次申博陈述中,做了3次发言;还以大使名义,多次举行专门的招待会,争取国际外交界、国展局人士和国际舆论更广泛的支持。吴建民运用优雅的英法双语、大国风范、丰富的外交经验和良好的国际沟通能力不仅为上海赢得了世博会的主办权,还被大会推举为新的国际展览会主席。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担任这个职位。吴建民说:“选择我,实际上就是选择中国。这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流的时代,从交流的层次上看,世博会的影响力要超过奥运会,世博会历时184天,在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大交流,都超过奥运会。所以世博会的机遇应该从现在开始抓住。”
同在这个时代的外交官们,王毅、孙必干都是由于任职国家而受到关注,吴建民却更善于有声有色地经营自己的平台,“在法国一年我要给社会各界做50场报告会、招待会”。离任的时候,希拉克授予吴“法国荣誉勋位团大骑士勋章”,是仅次于法国总统授予外国元首的十字勋章,表彰他为中法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在各种论坛、博览会上,以外交学院院长身份出席的吴建民也常常因其政、商、学三界的背景拥有灵活的讲话空间。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令是吴建民在一个非正式论坛上首先讲出来的,“我不是算命先生,每句话都要负责任的”。“我和国内外媒体接触非常多。我希望老百姓知道我们外交官都干了些什么,能干什么。政府官员要是不学会和老百姓交流,怎么得到他们的支持?我觉得中国人对外交的兴趣越来越大,官员也要放下架子,外贸生意都占了中国GDP总量的一半,外事其实跟老百姓、跟经济是密切相关的,中国外交不要搞得那么神秘。有位中央领导同志讲过,外交投入最小,产出最大。在今天中国开放的条件下,外交做一些努力,就能够给国家带来很大的好处。”
( 2002年12月15日,巴黎蒙马特高地酒协会授予吴建民(左一)荣誉骑士勋章 )
不同于驻某国20多年的那些外交官,频繁变换工作地的吴建民从改革开放起在自己的领域作出了许多突破性的举动。他认为,中国现阶段比出口商品更重要的是为中国资本找出路服务。国航给法国空客的订单,上海领带厂的国际品牌的营销渠道,吴建民的联络单里有许多商界人士。他有许许多多生意经,驻法国大使期间,两国贸易以每年增加10亿美元的速度破纪录增长。“国内很多人不明白,外交其实是一种资源,闲置就浪费了。国外的大公司听到是大使出面谈,都会开出优惠的条件谋求长远利益,空客公司得知中国政府要过问那次购机的事,马上就愿意调低价格。大使,无论是现任还是前任,都有丰富的人脉和关系,出入高级社交场合,他们可以告诉你,生意这么做不行,那么做会好一些。外交起的是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咱们的代表跑到国外去谈生意常常苦于没有门路,有时国内代表团来了会和我吃饭,但很遗憾找我帮忙的并不多。”“我不想做老百姓眼中的贵族,我希望自己对他们有实际的用处。”这话说出来以后,吴建民就经常受到各地政府邀请去牵线搭桥,“也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我提成,那可不得了。外交代表的是国家行为。以前,外交官要是谈经济会被笑话;现在,外交官要是不谈经济会被笑话。”
现在,吴建民将外交学院院长的头衔放在了名片的第一位,“不当大使就把它去掉,”看得出来他还是对自己的外交生涯有深深的感情。吴建民曾经说过,如果有来世还要做外交官。“为政府做事,平台不是我可以选择的,但是我会在每个平台上做到最好。”每个星期二下午2点准时出现在外交学院讲台上的吴建民,深得学生仰慕。“他讲课不像学者风格,是官员,但不是官僚。”■ 外交家中欧关系时代吴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