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涤清:过把回忆的瘾

作者:王小峰

(文 / 王小峰)

​吴涤清:过把回忆的瘾0

庄鲁迅、范捷宾、胡寅寅、张蔷、赵莉、周峰、吴涤清⋯⋯这些名字今天已经变得很陌生了,倒退20年,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们,那时候的音像店里卖的都是他们的磁带。现在的歌手卖掉20万张唱片就开庆功会,那时候他们的卡带动辄就卖掉上百万盘,那时候没有唱片公司,没有媒体曝光,更没有人为他们去包装宣传,他们的知名度完全是靠卡带为媒介传播开来的。那是中国流行音乐的一个特殊时期,造就了这么一些特殊的歌星——卡带歌星。

上个世纪80年代,内地开始有流行音乐,它的出现是以很原始的民间口耳相传的方式流行起来的,比如邓丽君、刘文正、青山等台湾歌星的歌曲,并不是通过正规传播渠道进入内地。那时候流行歌曲还受到很多误解,它到底属于精神污染还是艺术范畴,在当时是个立场问题。在1987年以前,内地所有音像出版社都不能引进港台地区的流行音乐。但是,很多港台流行歌曲在1981年左右便已经在内地流行,这种流行方式至少影响了3代内地歌手的命运,从最早的程琳到现在的那英。

在当初众多卡带红歌星中,有一个歌手叫吴涤清,那时候他在内地的走红程度就相当于现在的周杰伦,最近,他出版了一张专辑《无敌》,收录了当年曾经唱红过的20首歌曲,也许通过这个人的命运起伏,能窥见当年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到80年代中期的缩影。

现在的吴涤清,已经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商人,人到中年,坐下来再回忆那段历史,有些东西仍历历在目。那时候,他的称呼是“情歌王子”,大街小巷都能听到他唱红的歌曲。

“我是最早接触到流行音乐的一代,我是浙江温州人,那边离台湾很近,能收听到对面的电台广播,还有就是走私,比如录音机和磁带。当时内地很多双卡录音机都是从温州海边渔民那里买的,同时,走私也带进了流行歌曲,比如邓丽君、青山,路边都在放。”那时候是1981年左右。

吴涤清喜欢音乐,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什么乐器差不多都会,但是无一精通,当时最酷的生活就是穿牛仔裤、弹吉他、听双卡录音机。慢慢地,吴涤清喜欢上了唱歌。因为他会弹吉他,所以没事就跟人通过弹唱交流,他听到了很多歌曲,就和人交换,“当时以这样的方式流传了很多歌曲,比如《阿里巴巴》、《梅兰梅兰我爱你》等都是听过来的。某个地方有个人弹吉他弹得非常好,我们就去跟他比,交换自己学会的歌曲。所以很多歌的歌词都是错的,包括歌名,为什么有很多不同,就是因为不知道。”吴涤清回忆道,“1985年我出第一张唱片的时候,为什么我有那么多的歌,就是因为那几年我收集了太多的歌曲。”

那时候,虽然内地的音像出版社很多,但是流行歌曲的品种很少,唱流行歌曲的人也不多。可是群众喜闻乐见,所以在那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扒带子。当时没有著作权法,内地的词曲创作者们还没摸清流行歌曲创作的门路,很多港台歌曲流行到内地,基本上是靠扒带子的方式传播的。

现在很多耳熟能详的港台歌曲《阿里巴巴》、《爱的路上千万里》、《送你一朵勿忘我》、《今夜没有你》、《电动玩具》、《梅兰梅兰我爱你》、《爱我》等都是吴涤清在内地首唱走红的,那时候的媒体不太发达,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一直把他当成港台地区的歌手。

1984年,吴涤清放弃了一个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工作——一家剪刀厂的锻工,只身去了深圳,在去深圳之前,他在工厂里的文工团工作,那时候他专门去上海跟指挥家樊承武学习指挥,他梦想着能成为一名指挥家。在谈到这段经历时,吴涤清说:“我跟他学指挥,后来他告诉我,你为什么不唱流行歌曲?他当时在歌舞团当团长,朱逢博和沈晓岑都在唱流行歌曲。在他的鼓励下,我去了深圳,录了一盘样带,寄给了他,他马上给我发了一封电报,上面写着‘速来上海,参加演出并录音’。一切梦想都要实现了,我坐火车到了上海,他们说你怎么这么慢,应该以‘深圳速度’过来。我说我坐不起飞机。其实他们觉得在深圳唱歌的都了不起,已经把我当成腕了,广告已经做出来了:‘深圳红歌星吴涤清。’我当时在歌厅里学了几手花招,唱了两首最流行的歌曲,一首是谭咏麟的《爱在深秋》,一首是张国荣的《莫尼卡》,又和两个女歌手合唱了《请跟我来》和《在雨中》,结果轰动了。”就这样,吴涤清走红了,磁带歌手的生涯开始了,在短短的3年间,他一共录制了11盘专辑,每盘的销量都超过了100万。

那时候流行音乐专辑的制作并不专业,但是人们都很敬业,收入并不高,别看吴涤清的第一盘磁带卖掉了上百万,可他只拿到了1000多块钱的稿费,“回去请人吃顿饭就没了”。可是这笔钱比当时的音乐编辑(就是现在的制作人)高多了。

另外,那时候录流行歌曲还是比较谨慎的,比如歌词,都要经过音乐编辑的修改才能通过,吴涤清说:“关于爱情的描述不能赤裸裸,也不能太灰色,比如说《爱我》这首歌,我现在已经把它唱回原来的歌词了,原来是‘为什么要伤悲,为什么要流泪?莫非是黑夜里没人来陪你伴你相依偎。’现在这样的歌词没什么,在当时必须要改,改成了‘莫伤悲,莫流泪,让我来陪你伴你相依偎’。”

温州人都是有商业头脑的,当吴涤清发现自己的第一盘盒带卖了那么多,而自己只拿到1000多块钱,便感到有些不公平了,他决定自己录音,所有成本下来也就一万多块钱。“那时候歌手没有经纪人,出版社出完磁带就不管了,典型的自生自灭。有一次,他在录音,遇到了黑子(80年代著名的音乐编辑),他听后说,要不你跟我合作吧。我录完后就来到北京找他,当时开价10万元,结果6万元成交。我拿到钱后马上就买了一套房子,搬出了铁皮屋子。”

那时候歌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走穴。从温州的工厂辞职后,吴涤清就搬到了深圳,在深圳的歌厅里唱歌,当他出版第一盘卡带的时候,他还在歌厅唱歌,北京有人专门去深圳歌厅看他唱歌,去他家做客的时候才发现他住在一个6个人合住的铁皮屋子。他们不敢想象,一个在全国红得不成样子的歌星,居然住在这样的环境。而吴涤清则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全国那样走红,直到有一天有个穴头拉着他走出去,他才知道——原来自己已经这么厉害了。

“我走穴太厉害了,走了3年,除了新疆和西藏没去,大一点的城市都跑遍了。我连续唱了500场,包括体育馆,场场爆满,最多一天演4场。”另外,那时候他是惟一一个和穴头分账的歌手,其他演员在走穴的时候劳务费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比如那英那时候的出场费只有35元,而吴涤清则是跟穴头五五分成。

但是,这样的好时光很快就结束了,随着内地引进港台音像制品的政策出台,像吴涤清这样的靠打内地与港台时间差的歌手渐渐退出了舞台,或许,今天的听众在听到费玉清、刘文正、青山演唱的歌曲时不会想到,那些歌曲中有很多都是吴涤清当年唱红的。

这张《无敌》的唱片,是吴涤清经过3年多的时间完成的,他把过去20年间唱过的歌曲精选出20首,重新编配演唱了一遍,可喜的是,他的嗓音和感觉还能保持着当年的状态,如果你真是一个当年的吴涤清迷,听这张专辑,不会感到陌生,甚至很多编曲都是照着当年的路数扒下来的。其实当年的很多歌手现在都想重出江湖,但基本上都失败了,比如张蔷,这个当年卡带销量神话的创造者,录了几张专辑都反响不佳,其实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当年张蔷唱歌的“骚劲儿”没了。■ 歌手音乐回忆吴涤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