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本山的铁岭发迹
作者:朱文轶(文 / 朱文轶)
王鹏飞第一眼看到赵本山,当时还是小伙子的赵站在田埂里,老远跟他打招呼。那时王鹏飞刚从部队复员,任铁岭市开原县莲花乡人民公社党委宣传委员。“1978年,我骑自行车路过那,他和另外一小伙子站在田里抽旱烟,他没那小伙子长得高,我对他印象更深的倒是他那个长长的下巴。”王鹏飞现在是铁岭市工商局副局长,他回忆说,“赵本山说,‘王老师,我们成个戏班吧,你看干活这么苦,我手上都是茧子’,我回去确实好好想了想他的话,那时农村文化生活确实很枯燥,两口子打架都围一帮人看热闹”,“没多久文艺宣传队就成立了”。
赵本山出生在开原县莲花乡的莲花村。那个山村,周围都是山,有个岭,中间有条河,一共才二十四户人家,不到一百口人,很穷。“吃不饱,这是童年留给我最强烈的印象。”赵本山对记者说,“印象中那时候几乎没吃过整顿的饭”,“当时最大的理想,就是想离开农村,农村太苦了。”
“进城”这个被赵本山当年视为一生愿望的心愿,也因为通过文艺系统,在那个年代有了惟一实现的可能。“谁也没想到他能走这么远,他自己也不会想得到”,《摔三弦》的作者李忠堂时任铁岭文艺馆馆长,他说,对赵本山来说,现实的仅仅是一个城市户口,好点的收入,“1980年,在宣传队一个月能拿30块,农民种地一年的收入不过六七十块”。
莲花乡宣传队有一个带队的老艺人叫田子才,赵本山跟他学了不少乐器,但两人的关系一直不好,据说赵本山怎么也瞧不上田子才,也不认他师傅。李忠堂说,原因可能是田子才对传统剧目的要求严苛,赵本山却喜欢由着性子来。王鹏飞对记者说,赵本山年轻时候的脾气实在算不上好,几句不合就跟人吵,谁也不买账,一吵就拉上几个人散伙,弄得王鹏飞总要跟在后面做他的思想工作,“后来,改了不少”。
那时的赵本山才19岁。机会却接踵而至。李忠堂说,1979年,赵本山和同团演员朱文萃代表莲花乡参加开原县的一个农村调演,他演的是二人转《包公断后》,观众反响不错,后被开元县威远镇宣传队调去,在那呆了半年,小有名气。两年后,被西风县剧团看中,要调他去做临时工,虽然不是专业剧团的正式员工,但他终于有了进城的机会。
王鹏飞回忆,赵本山听到这个消息很慎重地找他征询意见,“我让他向西风县提了三项要求,一是,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先进镇再最后进城;二是,西风县替他在家待业的父亲安排一份工作;三是,在西丰县郊区帮安排住房。”“西丰县一心要壮大剧团,求才心切,三个要求都答应了,给他父亲安置在文化馆烧锅炉,并分给他三间土房。”
李忠堂说,1981年他和时任铁岭地区文工团副团长的剧作家崔凯创作了拉场戏《摔三弦》,剧中的盲人张志是一个会说、会唱、会弹弦的多面手,赵本山那时已在县剧团干了三年,因为演《大观灯》中的“瞎子”备受好评,张志这个角色就给了赵本山。《摔三弦》一炮而红,赵本山在全省农村曲艺调演中荣获表演一等奖,1984年此剧又被辽宁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成戏曲电视剧,获中国电视剧鹰像奖。1987年赵本山和潘长江搭档演的《瞎子观灯》,在沈阳演五六百场,一天就四五场,在东北地区已经大红大紫。这一年,他也从铁岭县剧团调入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多年的泥饭碗终于变成铁饭碗。
也在这一年,姜昆到铁岭演出,听说了赵本山,看了他的戏,回到北京就跟中央电视台的导演袁德旺说起了赵,当时袁正愁那年的“国庆晚会”没好节目呢。于是赵的《一加一等于几》就上了那年的国庆晚会。那年春节晚会也去了,但没上得了,原因是录音不合格,第二年也没能上。直到1990年,小品《相亲》进入春晚。
王鹏飞说,当年他看到的那个和赵本山一起站在田埂上抽旱烟的那个人,和赵一样大,和赵同时被选进的文艺宣传队,一起演二人传,叫唐军。后来赵本山让他进了自己的班子,就是《刘老根》里龙泉山庄门口,留一撮毛,倒茶壶的那位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