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土重来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王受之)

卷土重来0( 阿斯顿·马丁 AM V8 Vantage )

看看汽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市场占有比例一直在发生变化。记得刚刚到美国的时候,日本车是低档入门车,美国车是主流车,欧洲车则是贵车。20年后的现在,日本车是优质车,部分进入贵车层面,韩国车则是入门车。美国车无论是质量还是设计都是半吊子,欧洲车却纷纷转手,德国收购了许多国家的品牌车,美国也大肆兼并欧洲车厂,因此,品牌已经不说明什么问题了。在美国,意大利车极为罕见,贵的好像阿尔法-罗米欧仅仅在电影中看见,街上偶然跑出辆法拉利,都有人围观。西班牙车基本绝迹,上世纪80年代前还有个西亚特(SEAT),现在销声匿迹,目前经济界有个术语,叫“西班牙现象”(Spanish phenomenon),指那些光集中利用廉价劳动力搞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却完全没有品牌意识的经济体制,好多外国经济学家说中国现在所走的路,就是“西班牙现象”之路。最可悲的是本来不错的北欧车厂纷纷被外国兼并,失去斯堪的纳维亚的风格。法国最够呛:法国车厂在公有、私有制之间折腾了十多年,现在搞得好像什么都不是。在美国马路上,如果看见辆法国车,比如雷诺、标致、雪铁龙之类,就好像看见恐龙一样,古怪得很。一度是汽车大国的英国也惨遭滑铁卢,英国车厂纷纷被德国、美国车厂兼并,一时风光的迷你(Mini)被巴伐利亚的宝马汽车兼并,早不是英国车了。连英国的国家豪气象征的劳斯莱斯、Land Rover也被德国人买了,真不知道约翰牛心理是什么滋味。

我们熟悉的几款比较高档的英国车,比如宾利(Bentley)、阿斯顿·马丁(Aston Martin)依然英国味十足,不过讲穿了倒令人伤心:阿斯顿·马丁在1987年就被美国的福特买下了,不过好在福特还有点自知之明,不太干预这个品牌的设计路线而已。

阿斯顿·马丁成立于1922年,老牌英国车厂,开始是以跑车为主,后来为了兼顾市场,也生产具有跑车味道的房车。第一款私家房车在1923年出厂,反应不错。但是公司经营不善,总是处在破产边缘,这也就导致车厂不断易手,到美国人买下这个车厂之前,阿斯顿·马丁公司已经转过六七次手了。一个公司不断地换老板,车就成了受害对象了!

英国人做车是有一手的,英国人老是喜欢自己来,欧元区不参加,是典型英国人的做法,好像英国现代艺术一样:从来不参加欧洲任何流派,无论是立体主义还是表现主义,全然无关,自走自路,却还能够影响世界。记得被艺术理论界归纳入表现主义的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在电视访谈中说:我不是表现主义,我没有什么表现的。搞得主持人、美国《时代》杂志的艺术主编罗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有点下不了台。

英国车也如是,不入流,却能够创新潮流。虽然不断易主,车却设计得似模似样,记忆中精彩的阿斯顿·马丁,有设计流畅而紧凑的DBI,成为运动型经典的1954年的DB3S,有极为精彩的DB4GT,还有罗杰·穆尔饰演的英国间谍007号詹姆斯·邦德在电影中驾驶得出神入化的DB7,都是跑车型房车中的佼佼者。

卷土重来1

2005年,阿斯顿·马丁推出了AM V8 Vantage,是款完全新开发的车,这款车的竞争对象很清楚,就是德国的保时捷(Porsche),小跑车,大马力(气缸是4.5,8缸),车身短,只有4.3米长,低矮(1.3米不到),是很“吸地”的那种。新款AM V8 Vantage是那种用来绝地大反攻的车,期望能够颠覆这类高价跑车型房车的市场比例,从保时捷那里分一杯羹。但是由于没有太多以前积累的造型记忆资源,对大部分人来说,是款新车,要挑战保时捷、宝马Z4之类的就困难了。

其实,在我来说,保时捷和阿斯顿·马丁都是一种类型的车,保时捷的长处在于从1946年费迪南·保时捷设计出第一款之后,基本设计形式没有大的改变,因此有种既定的形象;而阿斯顿·马丁虽然是跑车型,长头短身,但是形象变化大,在几十年中不断的新设计,结果就是形象不清。■

卷土重来2

(作者为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教授)

卷土重来3

卷土重来4( 保时捷 ) 马丁保时捷卷土重来德国汽车赛车豪华车跑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