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入凡尘的剑仙—内功与道家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朱步冲)

堕入凡尘的剑仙—内功与道家0

“心动而力发,一攒一放,自然而施,不觉其出而自出,如潮之涨,似雷之发。”这段金庸在《笑傲江湖》中借方证大师教训令狐冲之口,对内功做出的阐释,使得所有金庸武侠小说的读者再次确定了少林在“内功修为”的宗师地位。近日许多“武迷”也对少林把《易筋经》公布在网络上的消息欢呼雀跃。不过早在民国初年,武术史家徐震和唐豪在《国技论略》和《少林武当考》中就指出,《易筋经》与佛教哲学毫无关系,因为它的练功方法中有“配合阴阳”一法:“其阳衰者”,“宜用童子少妇,依法揉之”,显然走的是道家路子。

道教文化是金庸乃至所有新派武侠小说中许多武学内功的灵感源泉,这一点已经被各路考据癖证明得差不多了。东晋葛洪《神仙传》中有“茅父以杖击茅君,杖将触茅君身,突在空中摧折成数十段,飞扬而出,犹如箭射弩喷,中壁穿柱,壁柱俱陷”。这样的情节,所以还珠楼主在《蜀山剑侠传》中就写道:“他忽然觉得脸上被人重击了一拳,眼前阵阵发黑,向脸上摸去,是一粒水滴。”“金庸在作品中对《九阴真经》内容的零星描述,其灵感很可能来自清代嘉庆年间道教西派创始人李涵虚的道书《圆峤内篇》,而《射雕英雄传》中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出处在于道教咸丰年间形成的东西南北中五派的局面。”毕业于电影学院导演系,喜好钻研武侠影片和道家文化的徐皓峰说,“不仅如此,与《九阴真经》有连带关系的《玉女心经》,道教典籍里也有一本同名的书,只不过那本书的内容是教导女子‘双修’的技巧,和小说中《玉女心经》的清心寡欲宗旨实在南辕北辙。此外,《笑傲江湖》中的‘欲练葵花宝典,必挥刀自宫’的说法,也可以看作是对道家主张清心寡欲的一种戏剧夸张。这种极端倾向古已有之,在历史上曾危害不浅,道教门中挥刀自宫的大人物可以数出几个,甚至包括《太极英雄传》中的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也可以算做是东方不败的原形。”

在徐皓峰看来,最能形象地表达武功与道家修炼关系的影视作品,就是美籍华人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从道家哲学的角度看,这根本不是一部讲述江湖险恶、人生无常的作品。李慕白之所以下山,是因为他练功遇到了瓶颈,静坐时到达了‘一片死寂,没有光’的境界。按照道家经典《周易参同契》里‘孤阳不生,独阴不长’的理论,李慕白只有找异性修炼伙伴来匹配阴阳,方能焕发生机,成就仙道。这个人选不是杨紫琼扮演的俞秀莲,而是章子怡扮演的玉蛟龙,所以玉蛟龙可以不客气地问李慕白:‘你到底是要剑还是要我。’影片中周润发以点其眉心的动作宣告收玉蛟龙于门下,这个在道家修炼的传统里叫做‘点玄关’,正是武当剑门授徒的仪式。根据清代四川道教宗师黄元吉流传下来的《乐育堂语录》,能使天人合一的方法是‘感而遂通’,而感应交融之处在‘玄关一窍’。后来一些自称乐育堂弟子的人,认定玄关在两眉之间,这个说法也逐渐被修习武当各门武功的人所接受。”周润发饱受媒体诟病的“西洋击剑法”也比较符合真实的中国传统,其他香港、内地的武侠电影里的剑法则是满天花雨,画圈子,其实是以刀法来使剑。依据民国时代编辑的《武当剑法》,我们可以发现它就是以直刺为主要招式。青冥剑上的花纹也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在黑夜中以眼修道。武当剑有内炼外炼之说,外炼就是那一刺,内炼则以剑修道,方法是“日月奔,以通过眼睛吸收太阳月亮的能量”。

“不仅是武当,民国初期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各门派武功开始正式接触大众的时代。”徐皓峰说,“比如著名的武当剑谱,就是上世纪20年代末张学良的结拜弟兄,东北军阀李锦林整理出来的,由此也助长了旧派武侠小说创造的一个兴盛期。不过由于道家修身术本身的宗教神秘色彩,和它为了追求个人层次的提高。而故意设计很多障眼法的举动,使得当时的武侠作品还处于一个剑仙神怪的阶段,刻意将武功中意识对于力的操控,夸大神秘化。从张三丰利用《无根树》,用词曲的形式来讲修炼法以来。道家经典就喜欢将普通问题复杂化,比如意念操纵气感这一原则,在太极拳拳谱中就要写成晦涩的‘意气君臣’;道经里讲龙虎,水火,天地,都不过是在指代阴阳。”

“抛开道教一些深奥的抽象理论,内功就是道家的一种修炼健身术,本来与技击无关,比如推手,练习到高水平,才完全控制对方。对手无法脱开你的手,因为外家功夫的攻击需要一定距离来实施。内家是等接触到对方身体时,才猝然发力。打坐可以算是练习功夫的基础,就是一个吐纳,以求拳与呼吸的自然配合。”曾任教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作为吴氏太极拳传人的丁志钧教授对记者说:“内力在武术中的作用无非有两点:首先是从自身控制引导对方的力量,就是太极拳经上的‘沾粘连随’,最高境界就是信手而行,随便的动作都可以算是招式,就好比风清扬的独孤九剑一样。再次是提高发力的效率,通过放松人腕、肩、肘等九大关节来使力道可以畅通无阻地发挥的境界。所谓打通经络,效果就是放松,最终目的是将对方的力量传导到地下,或者返还给他。”根据丁志钧的介绍,他的师傅吴图南曾在民国初年拜宋书铭为师,而宋氏先祖就是身为张三丰门下“武当七子”之一的宋远桥,传有《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通过对宋氏太极拳拳理的描述,我们也许可以揣摩一下《倚天屠龙记》中武当派功夫的真实面目:“人身手足六阴六阳十二经,阳循行于表面,比如皮肤。阴循行于里,宋氏的这套拳就是六阳经的功夫。六阳经就是金庸笔下九阳经的原形。和小说里不同,这个气摸不到看不见,练久了才有感觉,例如本能地聚集在身体的某一处,提高自己的抗打击能力。那么多口诀所要表现的原则也就是普通的几个,比如‘气愈聚而不愈散;气愈顺而不愈逆’。”

堕入凡尘的剑仙—内功与道家1( 有“精武元祖”之称的霍元甲 )

有了这些解释,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金庸的作品中,内功的神话在逐渐的消逝:这不过是新派武侠小说逐渐成熟的一个必然趋势,“只要武侠还处于一种剑仙神怪的状态,就难以和普罗大众的心理产生真正的共鸣”。徐皓峰表示:“金庸乃至后来的新派武侠作家一方面想使得主人公的武功成为一个亮点,又必须使得这些侠客英雄成为真正有情感和缺陷的文学人物,这两种不同特质的冲突使得人物的身份有了割裂感,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张无忌,他一方面是个拥有近乎鬼神之技的英雄,武林盟主,另一方面却是个情感不成熟,软弱而多疑的男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惟一的出路就是降低武功本身的神秘性与威力,所以我们看他晚期作品中,内功本身的重要性和威力呈现一个逐渐降低的过程,而主人公开始依赖于神兵利器和其他外界因素,虽然独孤九剑仍然很虚无,但毕竟是一种可以描述、量化的技术,而这一趋势发展到最后,就必然出现了韦小宝这样纯粹依靠机变、运气,甚至石灰粉与火枪等现代手段的反英雄。”■

天山派

堕入凡尘的剑仙—内功与道家2( 电影《龙争虎斗》剧照 )

“三分剑术”乃天山派剑术的绝诣,所以叫做“三分”,乃因这路剑术中每一手都只使到三分之一为止,敌人刚要招架,剑法已变。一招之中蕴含三招,最为繁复狠辣。这路剑术并无守势,全是进攻杀着。每一招都如箭在弦,虽然含劲不发,却都蕴着极大杀机。三分剑术要旨在以快打慢,以变扰敌。三分剑术中绝招,称为“穆王八骏饮瑶池”,连刺八剑,一剑快似一剑。

峨眉山

堕入凡尘的剑仙—内功与道家3

峨眉最初是一个由女子所创的武林门派,开始的时候叫做玉女拳法,后因祖师入了佛门,又以称女子为“蛾眉”和佛教圣地之“峨眉山”的双重含义而得名。峨眉派功法介于少林阳刚与武当阴柔之间,亦柔亦刚,内外相重,长短并用,攻防兼具。《入拳经》上讲:“拳不接手,枪不走圈,剑不行尾,方是峨眉”,“化万法为一法,以一法破万法”。总之是以弱胜强,真假虚实并用,站在女子的地位融会了南拳、少林、武当等众家之长。峨眉派的绝技,不仅包括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还有峨眉剑法。金庸让尼姑们在峨眉山上成立了峨眉一派,而峨眉山佛教会会长曾说,峨眉历史上没有尼姑,书中峨眉剑术有灭剑和绝剑。

大理

云南大理在北宋时是个小国,据说,在段氏统治的大理国时期,大理爱种茶花,所以金庸创造的大理段家武功是武侠里最优美的功夫之一,段家绝学“一阳指”、“六脉神剑”在金庸世界里是“蛤蟆功”的克星。一阳指是指一指点敌人手腕上“腕骨”、“阳谷”、“养老”三穴。一指点三穴的手法正是一阳指功夫的精要所在。

青城山

古称“青城天下幽”,青城是道教始祖张道陵创立的道教,道家重在养生,以修身养性为主,所以青城武功与道家“外活四肢,内经活络,修命强身”的动机密切相关,长短兼施,以柔克刚。《笑傲江湖》中所描述的青城剑术非常霸道,以“青城十八破”著称。青城派的招牌剑术“平沙落雁”,在“笑傲江湖”里改为“屁股向后平沙落雁式”。

崆峒

甘肃东部平凉市西郊,是六盘山支脉。功夫里的“崆峒派”出自于《倚天屠龙记》里的杜撰。崆峒的功夫是《七伤拳谱》,此拳法出拳时声势煊赫,一拳中有七股不同的功力,敌人抵挡不住源源而来的功力,便会深受内伤。但七伤拳如果由内力未臻化境的人来练,对自己便有极大的伤害,人体内有阴阳二气,金木水火土五行,一练七伤,所以称“七伤”,先伤已再伤人。书中崆峒派武功和道教文化给民众的印象一样,神秘奇诡。据说,金庸发明此种功夫的逻辑是,崆峒山是道教发源地之一,道教最讲究阴阳调和、五行平谐,所以会有“七伤”的忌讳。

武当山

武当派两位前辈在“两仪剑法”这路剑法上花了数十年心血,剑法中有阴有阳,亦刚亦柔,但这种剑分阴阳,未能混而为一,并非一流功夫。武当长拳是武当派的入门功夫,传说张三丰将九阳神功里“以己从人,后发制人”的道理化入武当派拳法中演化为太极拳。一招“云手”,左手高,右手低,一个圆圈已将敌人手臂套住。一招“双风贯耳”,连消带打,双手成圆形击出,正是太极拳中“圆转不断”四字的精义,随即左圈右圈,一个圆圈跟着一个圆圈,大圈、小圈、平圈、立圈、正圈、斜圈,一个个太极圆圈发出。

点苍

大理点苍山。在温瑞安和古龙小说描述较多,点苍派的点苍剑法招数古朴,内藏奇变,以鬼异多变著称。

华山派

长拳十段锦本是华山派普通的入门功夫,但华山派以为剑为百兵之祖,最是难学。华山派剑法中还有养吾剑、希夷剑、淑女剑、松风剑、中平剑、夺命连环三仙剑等,又以独孤九剑是华山派剑法之最。独孤九剑,有进无退,招招都是进攻,攻敌之不得不守,自己当然不用守了。创制这套剑法的独孤求败前辈,名字叫做“求败”,他毕生想求一败而不可得,这剑法施展出来,天下无敌。

泰山

《笑傲江湖》里金庸提出了武侠功夫中的“地理决定论”,清人魏源说“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泰山派剑法里最狠辣的“泰山十八盘”,是泰山派名宿见泰山山门下十八盘处羊肠曲折,五步一转,十步一回,势甚险峻,将地势融入剑法,十八盘有“缓十八、紧十八”之分,十八处盘旋较缓,另外十八处盘旋甚紧,一步高一步,这路剑招也更狠。至于泰山派的第一绝招“岱宗如何”,要旨不在左手剑招,而在左手的算数,左手不住屈指计算,算的是敌人所处方位、武功门派、身形长短、兵刃大小,以及日光所照高低,计算繁复,一击而中。

嵩山

嵩山包括少室山和太室山。少室山是少林派,太室山是嵩山派。后者出于演义。金庸在嵩山设计出两派分野,是为了在正邪的功夫世界中刻画功夫政治。少林功夫原有708套套路,其中拳术和器械套路共有超过550套,另外的包括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各类功法。不过,随着年代久远及历年的天灾人祸破坏,现存只剩下545套套路,其中能够修炼的只剩下200多套。“易筋”和“洗髓”是少林高深的内功心法,就是改变筋脉、骨骼,让筋骼变得刚柔相济,“洗髓”即清洗、排出体内的毒素。少林武功在金庸小说中,也以“易筋经”和“九阳真经”最出名。

衡山派

衡山同样是以剑法闻名,衡山剑法“一招包一路”中,一招之中,包含了一路剑法中数十招的精要。“芙蓉剑法”36招,“紫盖剑法”48招。“泉鸣芙蓉”与“鹤翔紫盖”两招剑法,分别将芙蓉剑法、紫盖剑法每一路数直招中的精奥之处,融会简化而入一招,一招之中有攻有守,威力之强,为衡山剑法之冠,是以这五招剑法,合称“衡山五神剑”。 金庸武当内功九阴真经江湖内功堕入凡尘剑法道家文化剑仙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