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缩小

字体增大
以电影节的名义向电影志哀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上官本寂)
春电影节在酷冬季节遭受了生平第一次艺术流放。它的主办者一定沉浸在比当地气温更加寒冷的心境中。
当然,《天下无贼》和《功夫》取得了惊人的票房收入,但这能证明什么?上世纪50年代之后,备受诟病的好莱坞体系卷土重来,并已然成为世界电影业的主流力量,中国电影界甘愿献身于它,被它无情击退的何止是小制作小班底的艺术制造,还有电影节,以及整个中国电影。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文隽曾欣喜于圣诞节期间上述两部影片的辉煌战果,可她在感言的末尾也希望繁华不仅仅属于特殊的档期安排,更寄望于平时的电影票房不要跌得太难看。
黯淡的电影节还重重地粉碎了我们的“电影迷恋”。发明这个词汇的美国文化批评家苏珊·桑塔格将其特指为电影所激发的某种爱。在观众和制作方两个方面,一度茂盛的电影迷恋遭遇了寒流的合围:剧组说了,某某明星要赶片子,不能出席电影节;某某明星对电影节的提名说无所谓;在普通影迷那里,对电影的热爱已经降温,那种建立在大量观赏基础上的、常常被电影节唤起的对电影的审美品位荡然无存。 名义志哀电影电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