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迟到了4年的“第13亿公民”
作者:李菁(文 / 李菁)
( 幸福的三口之家 )
仿佛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出生更有意义,小张亦弛(暂名)在妈妈的身体里多住了9天,才姗姗来到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2005年1月6日凌晨,这个7斤多的小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宣告了中国“第13亿公民”的诞生。
“第13亿公民”其实并非一个精确的数字概念。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到2004年底,中国大陆人口的数量是12.9988亿人,而2004年每天的净增人口测算是2.08万,以此推算,2005年1月6日凌晨,我国内地(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人口将达到13亿。官方于是将1月6日零时以后第一个出生在北京妇产医院的孩子定为中国第13亿个公民,这个公民必须是纯自然分娩并且母婴健康。
1月8日,在北京妇产医院的一个房间里,“第13亿公民”正安静躺在婴儿床上,一旁是眼神始终没舍得离开他的父亲张彤。“十三少,你往哪看呢?想什么心事呢?”房间的温度很高,忙前忙后的张彤一会就满头大汗。医院不许夜间陪护,早上8点一开门,张彤就来了医院。“回家睡不踏实,老想着给我儿子取名的事。”张彤说“张亦弛”只是暂定的名字,大名还没想好;幽默的他给孩子起了个小名:“十三少”。
1973年出生的蓝慧满脸幸福地看着这对父子。蓝慧在壳牌公司的法律部工作,1997年她与在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做空勤的张彤结婚,他俩都是来自四口之家的北京人。像很多年轻人一样,他们并没有急着考虑生育:“我们并没有那么前卫,想做‘丁克’一族。就是觉得两个人的生活挺轻松的,想晚几年再要孩子。”2004年初,小两口才计划要一个孩子。1968年出生的张彤属猴,他想在自己的本命年里要一个跟自己一样属相的儿子。蓝慧的预产期是2004年的12月27日,住进医院后一直拖到1月5号晚上。直到蓝慧要被推进产房时,两口子才听说“第13亿公民”的事情,当时包括蓝慧在内,共有8名孕妇待产。结果零时刚过两分钟,蓝慧“拔得头筹”,自然产下了“第13亿公民”。
1995年2月15日,同样出生在北京市妇产医院的赵旭成为中国的“第12亿公民”。如今,小赵旭在朝阳区垡头小学上四年级,赵旭的父母都在工厂做事,全家月收入大概不到2000元,一家就挤在一个仅11平方米大的房子里。当时有人这样评价:以中国1973年的生育水平计算,1986年我国人口就应达到12亿——小赵旭的出生也整整“晚”了9年。
( (后排左起):张庭尧、张庭华、郑平、张庭孟、张庭凯
(前排左起):胡瑞清、张庭顺、张世杰 )
第13亿公民与一个家族的变迁
张彤出生时,他父母的年龄都是27岁。
在张家有记忆的范围内,出生于19世纪末期的张鼎忱是这个大家族的第一代,如此推算,小“十三少”应该算是这个大家族的第五代。
“我的祖父张鼎忱以前是河北省邯郸县邮电局局长。”今年66岁的张庭孟是张彤的大伯,张家的第三代。张庭孟说,他小时候只记得大人们提过,张家是从山西大槐树逃荒,一路向东,从他的曾祖父开始就定居在北京。
“第一代”张鼎忱学过法语,信奉天主教,张庭孟回忆,因为后来社会动荡,张鼎忱早早就退了休,“有公职时靠工资养活一家,后来他又在通州买了一块地,交给当地人经营”。
1916年,张家的第二代——张庭孟的父亲(张彤的爷爷)张世杰出生。在那个年代,张鼎忱一家的生活应该算是中等以上,张鼎忱也让6个子女至少完成了初等教育。“我伯父是老辅仁大学毕业的,四姑(次女)是北京铁道学院第一批毕业生,后来分配到天津铁路局工作。”张家的长女(也是第四个孩子)张世兰则做了修女。
张世杰则在育英中学高中毕业后,曾在上海有过一个短暂的教外国人汉语的生活,后回北京娶妻生子。“父亲后来在长椿街幼儿园工作,负责孩子的生活、注册等,其实就相当于总务长。”张世杰和长他一岁的胡瑞清一共生育过6个孩子,其中长女夭折,其余五个均为儿子。
“在我还小的时候,那时候家境还不错,家里也只有我和弟弟两个孩子。”张庭孟是张世杰和胡瑞清的长子,也是张家首位“第三代”。“听我母亲回忆,我小时候的生活过得很好,连着吃点心,甜的吃腻了就吃咸的;咸的吃腻了再吃甜的。”张庭孟笑着回忆。这样的生活细节很长时间都只存在于“回忆”中,“后来我又多了好几个弟弟,家道渐渐败落,到了解放后一度很落魄,爷爷后来也没了钱,母亲不工作,一大家人全靠父亲的工资养活,天天吃窝头、棒子面。”张家生活的变化其实也是中国社会起伏变迁的缩影。
也正因为家境衰落,张庭孟初中毕业后,早早就参加了工作。“那时候在甘肃玉门计划建第一个天然气厂,我17岁离开了北京,独自一人在外地工作、生活。”这个筹建的厂子最终也没有建成,张庭孟后来辗转来到位于廊坊的华北油田。
这个家庭许多成员的命运都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张庭孟的二弟张庭华原本在矿业学院上学,后来因为越南来了一批留学生,学生人数增多,张庭华被转到轻工学院。又不幸因为色弱,后来在北京地铁做一名热处理工。后来张庭孟将弟弟调到华北油田第五采油厂,直到退休,张庭华才回到北京。
后来的几个弟弟张庭尧和张庭顺都只有初中毕业。“那时候家里条件已经很差了,我母亲的意思是,初中毕业就行了,供不起那么多孩子再往上念。这也是我当时去外地工作的原因,可以接济一下家里。”
张彤的父亲张庭凯是第二个儿子,也是这五个孩子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个——张庭凯毕业于当时的北京师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学古典文学的张庭凯与历史系的同学于红结婚。两人在丰台区苹果园中学教书,张庭凯后来担任苹果园中学的校长。1986年,45岁的张庭凯在筹办一所学校时,猝然离世。
像中国大多数家庭一样,张家家族之间也保持着密切的来往。“那时每逢节假日、星期天,我们都会到母亲那里相聚。”粗略算来,不算第五代,那时聚会的家庭成员已近20位。但这恐怕在中国家庭当中并不算多的。张庭孟的母亲后来一直与患小儿麻痹终身未婚的幼子生活在一起,直到去年10月才以90岁的高龄去世。
有趣的是,张家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即张庭孟的爷爷和父亲、母亲,都经历过“四世同堂”。以现在城市年轻人的结婚年龄和生育年龄而言,恐怕很难再出现“四世同堂”的情景。这也使张庭孟对家族某些细节的回忆充满了历史感:他记不清爷爷张鼎忱去世的确切年份,却记得“是在基辛格访华那年走的”,爷爷看了新闻后说:“这个美国人来中国,也不知道穿了棉衣没有?” 13迟到张彤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