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拉盖:12年开发之后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王家耀)
北出锡林浩特市,一条宽约五六米,可以供两辆大客车并排行驶的柏油路蜿蜒穿过草原。1月6日早上8点,锡林浩特汽车站只有三辆长途客车,一辆开往天津、北京,一辆开往通辽,一辆开往乌拉盖。记者此行目的地就是号称黄金牧场的乌拉盖草原。锡林浩特距乌拉盖400多公里,长途客车每天只有两班,分别是上午8点和10点发车,错过了就要等第二天。
一往无垠的戈壁滩、光秃秃;黄沙间或有成片低矮的枯草;其余的就全是被污染成灰色的雪。长途客车时而走柏油路,时而驶上已经结冰的土路,速度很慢。偶尔会看到散落在枯草处的牛群,数量很小。入目处,大部分地方是松软的黄沙。公路两边的草场上设有铁丝网,同车的牧民说,铁丝网圈起的地方是禁牧区。
同车的一位老年牧民说,雪厚的地方就是草比较茂盛的地方。30年前,大雪后,他们会在雪地中牧马,他的祖辈甚至骑马套狼打猎。老牧民有些惋惜——现在的草原根本看不到几百成群的骏马了。
如今的草原,已经很少有牧民养马。下午2点30分,经过6个半小时的长途跋涉,客车终于到达乌拉盖综合开发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乌拉盖开发区管委会所在地——巴音胡硕镇。巴音胡硕镇很小,管委会的4层办公楼是镇子上最显现代气息的建筑。顺着政府驻地门前的一条主要街道,两边有网吧、西服专卖店、摩托车修理店、小饭馆,看起来更像是内地的一个镇政府驻地。
脆弱的草原
( 东乌珠穆沁草原、西乌珠穆沁草原、乌拉盖草原共同构成了乌珠穆沁大草原,西乌珠穆沁的生态防线已被风沙撕袭 )
东乌珠穆沁草原、西乌珠穆沁草原、乌拉盖草原共同构成了乌珠穆沁大草原。乌珠穆沁大草原的东南侧是科尔沁草原。乌拉盖是草原、湿地的名称。乌拉盖草原总面积约有5013平方公里,位于锡林郭勒盟、兴安盟、通辽市三地接壤处,地处大兴安岭西麓。
乌拉盖草原管委会提供的资料显示,乌拉盖草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天然草原自然风貌保存最好的黄金牧场之一”。草场属温带草原区,草质好、产量高,可利用草场达4597平方公里,牧草种类有61科、501种,亩均产鲜草300公斤。肥美的鲜草养育了千年牧民。狼、狐狸、黄羊、旱獭、天鹅、大雁等数十种野生动物也因此而活,各种动物和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物链条。
( 在草原上,草给牧民带来的利润更直接 )
乌拉盖河、斯尔吉河纵贯全境,两河全长360公里,流域面积两万平方公里,河水年总流量10.4万立方米。草原全靠河流滋养而成,千百年来,乌拉盖河、斯尔吉河一直是乌拉盖草原的“母亲河”。
乌拉盖牧场场长白音查干是土生土长的蒙古人。从他记事起(大概是上世纪60年代末期),草原上的生活方式就开始悄悄起了变化。拖拉机开进了草原,大片的草原被开垦成耕地,起初是漫撒子,主要种植小麦。后来开始种植油菜。农耕侵入草原,一直保持到今天。
农耕侵入前的草原,白音查干用手比划着,草原的草有一米多高,牧民们住在蒙古包里,骑马放牧。草原深处,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草甚至有两米多高。晚上经常会听到群狼嚎声。人在草原上经常会遇到狼,为了防备狼的侵袭,牧民们晚上轮番下夜。狼是草原的天神,是智慧的。人和狼经常在草原上斗智斗勇。乌力吉形容当年打狼的情形,就像是军队的一场战斗。三面山头分别有手持马棒和套马杆的猎手,猎手们骑在精选的战马上,只留有一个口子。另外的猎手骑马将狼群赶入包围圈。牧羊犬做先锋,和狼厮杀,猎手们的套马杆和马棒也会毫不留情。
现在人越来越多,牲畜越来越多、机械化设施越来越先进。草原上的草渐渐矮了、少了。狼也渐渐少了,现在已经听不到群狼的嚎声了。白音查干说,“如果开车往草原深处走,偶尔会听到独狼的嚎声。”
12年前,刚成立开发区时,整个乌拉盖牧场(1000余平方公里)只有两三万头牲畜,2004年已经达到十五六万头,草场的面积却并没有扩大。有关资料显示,澳大利亚一平方公里的草场只放养牲畜一到三头。
过度地放牧导致部分草原地区开始退化、沙化。白音查干是主张严禁过度放牧的,他举例说,欧洲一些国家一般养牛,不养羊。牛是用舌头卷草吃,而羊在草低矮时,会刨食草根,这对草原的破坏很大。
过度开垦也让草原退化、沙化。《乌拉盖综合开发区地方志》的记载是,1971年,耕地面积为35.44万亩,年播种面积为25.77万亩。1981年耕地面积为21.05万亩,播种面积压缩到11.28万亩。1993年乌拉盖开发区成立后,进一步加到了种植业的科技投入,1993~1997年连续5年开垦宜农耕地27万亩,耕地面积增至50.09万亩。1998年,乌拉盖开发区制定了“退耕、还林、还草、还牧”战略。到1999年底,乌拉盖开发区耕地面积40万亩,播种面积22万亩。
内蒙古草原监测管理站的专家认为,草原退化的另一个原因是,近年来全球性气候变暖、天气干旱,湿地呈现不同程度的萎缩。
1998年,蓄水量在内蒙古地区排第三位的乌拉盖水库决堤,此后直到2004年,乌拉盖地区降水量大幅减少,常年干旱,众多水淖先后干涸,草生长非常缓慢,草原的退化更加严重。
拯救草原
“草就是钱!”在草原上采访,随处可以听到当地官员、牧民们的这一说法。草变成羊,羊变成肉出售或者直接出售,乌拉盖综合开发区生态办的李志江笑称,只要有草,牧民们就了生活保障。
1月7日,记者乘坐一辆越野吉普奔向离巴音胡硕镇最近的乌力吉的放牧点。乌力吉和老伴、儿子、儿媳、女儿一共有300多只羊,4850亩草场。老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300多只羊可以接羔300多只,每只羊羔200元,一年可以收入6万多元。刨去买饲草、饲料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每年可以积攒3万多元。
乌拉盖草原有三大牧场,乌拉盖、贺斯格乌拉、哈拉盖图。乌拉盖牧场场长白音查干介绍说,牧场660多名职工,平均每名职工200头牲畜,人均月收入1800元。张海生告诉记者,在乌拉盖真正贫困的不是牧民,而是原来小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
牧民们告别了传统的游牧方式,住进了砖瓦房,在分到的固定草场里放牧。马很少见到了,牧民开着摩托车圈羊;结婚时用轿车。一些富裕的牧民甚至把孩子送到400公里以外的锡林浩特寄宿学校去读书,初中每年大约需要3000多元。巴音胡硕镇的歌厅、网吧挤满了年轻的牧民。
乌拉盖草原监督管理局局长聂龙坦称,部分草原地区确实出现了退化。为此,他们采取了大量措施,几年前就开始实行禁牧、休牧、轮牧政策,并且严禁超载放牧。每年4月5日到6月20日草发芽时期为禁牧期,进入雨季,草进入旺盛成长期,方始放牧。200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超载放牧的处以每个超载单位30元罚款;第四十七条规定,在禁牧、休牧的草原上放牧的处以每个羊单位5元以上、10元以下的罚款。
为此,草原监督管理局与每户牧民签订了《草原平衡责任书》。执法人员不定期巡逻。但只有十几名执法人员的草原监督管理局要想保护5000多平方公里的茫茫草原也实属不易。
国家每年给的草原生态治理基金是一亩草场40元,国家每年投入乌拉盖草原的治理经费大概是600多万元。搬迁一个村就要花200多万元。聂龙的观点是:“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护草原生态。“加快发展,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才能将牧民从草原深处移出来,又能待得住还要有钱挣。
2004年,蓄水量2.8亿立方米的乌拉盖水库重新修好开始蓄水后,有关部门开始研究在乌拉盖建设一座大型的水力发电站。预计水电站一期工程将于2005年4月份开工,2008年全部完工。聂龙认为,一旦水电站建成,它本身创造的效益及其附属产业创造的效益将是不可估量的。届时可以安置大量牧民。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监测管理站的专家不像聂龙那么乐观,他们认为,水电站建成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势必破坏草原生态平衡。 乌拉盖开发乌拉之后12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