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在衣橱里的时装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西门逸)

挂在衣橱里的时装书0( 2004年退出时装江湖的美国设计师汤姆·福特(左)选择以一部同名时装书《Tom Ford》为其10年职业生涯竖碑立传 )

“120元,不够你买错一件衣服,明白这句话其中辛酸的人,请立即到缴费处付款,谢谢!”香港填词人黄伟文的时装书《Y》摆在香港页一堂书店的书架上,上面有这句极富煽动力的广告语。香港文化人迈克评论说:“事实摆在眼前,他的购物狂回忆录和他蹲在寂寞芳心俱乐部填的词一样精彩。”

黄伟文不仅填词了得,在圈内,更是一个出色的形象设计师、一个时装精通人士,甚至以一个时装买手自居。迈克回忆了一次与黄伟文擦肩而过的经历,“我笑嘻嘻说,哎呀,你忘记拉半截裤链;他笑嘻嘻答,没有忘记,这是时装。”

对时尚的幽默表达,黄伟文同样在他的时装书中表露无遗。风趣的语气,狂放不羁的文风,配以精挑细选的服装图片,更有他在购物、观看时装展览期间的第一手照片。

这本《Y》其实是黄伟文为潮流杂志《Milk》的专栏汇编。对时尚观察员来说,最难堪的事情是变幻莫测中常常会被华丽光影而看走眼。看起来大大咧咧的黄伟文却是一个细致地更改错误的人,他用粗线笔在书中作注、更正甚至是涂鸦。比如,他在2004年3月写“Chanel真的出男装”,后来证实只是百货公司“老佛爷”指定的Chanel时装秀上的女装男穿。这篇错误判断的文章仍然在这本书上印出来,不过却被他用笔画了几个大大的叉,道歉说“Sorry,麻烦大家这几版当没有看过”。

如此的直率性情应用在时装评论上,确实是让人读得痛快淋漓。Vivienne Westwood被他封为“西太后”、川久保玲成为他的“终极情人”、汤姆·福特在他的文章中是“带Tom Ford的人头来见我”、潮流的六本木山庄被他以“狮子山下”的歌词篡改——“我们大家,六本木山下相遇上,总算是欢笑多于悲伤。”黄伟文的《Y》创下了新的故事,小开本仅仅140个页码,标价120元,并非专业时装评论员,只是出于对时装购买的私人兴趣,仍然没理由地便成为畅销书。

挂在衣橱里的时装书1( 卡森·克雷斯利的新书《Off the Cuff》 )

显然,剪下一块布做一件衣服需要理由,砍倒6000棵树来出版一本书也需要理由,但出一本时装书似乎不需要理由——对那些时装设计师来说。在2004年中已退出时装江湖的美国设计师汤姆·福特选择以一部同名时装书《Tom Ford》为其10年职业生涯竖碑立传。这本在2004年12月出版,由他亲自参与编辑的时装书,动用了众多大牌时装摄影师的一些从未公开发表的照片,披露了他在为GUCCI与YSL左岸工作时关于这些时装大牌的大量内幕故事,更是他对时装业、设计以及品牌制造的一次大视野检阅。“恺撒大帝”——卡尔·拉格菲尔德也许比美国人聪明,不必等到他退休,早在1999年,他便自己组建7L书店,自己出版图书。

正如那本《Surface》杂志认为的——是杂志而非模特先穿上了令人兴奋的服装。这句话没错,但时装杂志的浮躁(总在不断变幻风尚更迭)、功利(总会被时装品牌以某种方式来引导)令其穿上的衣服并不一定适合你。至少卡森·克雷斯利(Carson Kressley)是这样看的,这个电视风头栏目《粉雄救兵》中的领军人、“时装品位家”出版的时装书显然比寻常时装杂志更具教养意义。

挂在衣橱里的时装书2( 1.优优周的《戏码I》 )

这本名为《Off the Cuff》的时装指南书在美国大热,他说是“为那些热爱自己的男女作风格指南精选”,他更劝告说某些时装杂志所谓的时尚走向其实是“经常出错误的答案”。这本书的大多数章节都在琐碎中演绎,包括如何挑选袜子的尺寸大小,以及挑选一对明智的鞋子,理由不仅是外形设计或者潮流,克雷斯利更会告诉你因为“拇指囊症”的麻烦,你该听他的。

对于那些喜欢按图索骥或者是在时装搭配上有着辛酸经历的人来说,“书中不仅有黄金屋,书中更有时装衣橱”这样的描述更是创出了时装与出版之间的全新通道。伦敦风格生活书局Thames & Hudson新推出的时装插图集《Fashion Illustration Next》,被《VOGUE》杂志赞为“一道给那些时尚饥饿分子提供的盛宴,一本重要的素材书”,便是在2004年底火热冬季市场的一本时装书,在香港创作界抢手不已。这本素材书直接面对着全球时装插图创作者的名录、插图的素材与技巧、时装设计的参考以及那些琳琅满目的搭配方式。

挂在衣橱里的时装书3( 2/3.香港填词人黄伟文的时装书《Y》 )

时装书的市场通道显然更为左右逢源:时髦一点的文化人、文化一点的时装人都会为这种特别形态的书垂青。这种文化与时装的“交集”正成为新一代时装人的共同特质。正如卡尔·拉格菲尔德看到海迪·史利曼的摄影作品也颇为感慨地说:“在我所见的年轻人中,他是能对现代精神融会贯通的。”

这个新晋设计小生海迪·史利曼为自己出的第一本书是摄影书,尽管里面也充满时装或Style影像,但已经是剑走偏锋。在他的影像中,我们能看到他为苏格兰乐队Franz Ferdinand制作的唱片专辑影像,当然,相辅相成地,他们穿的都是海迪设计的Dior男装。

最有希望成为中国“时装之都”的上海,最近也出现了一本奇怪概念的时装书,名为《戏码I:三菱跑车之爱情神话》:时装+小说。作者优优周是个杂志人、填词人、专栏作家、形象设计师,更开设了一家专卖欧洲各种独立设计师服装的Showroom,她把她的《戏码I》演绎成为“中国首本赋予时装概念的小说”。在小说之外,书中附设了时装影像、时装搭配展示,更附设现金抵用券。

“因为对时装文化的热爱,因为从小到大都觉得时装对情绪的表达非常有帮助,因为它可令你对世界倾尽爱,因为是All About YOYOCHEW的世界!”优优周说。

已经经营成系列的,全球范围内的首席时装书大师当属《Visionaire》首屈一指。最新一期限量版的《Visionaire》在2004年底推出,号称为全球首本无墨杂志(不说无文字),当然如果你不把网络杂志计算在内的话。这期杂志动用的是激光切割高科技,全部以沉重的黑纸,穿插在彩色厚纸板里。封面主色是银和黑,一部分以激光切割,另一部分是银箔压印的建筑物图案。合作者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卡尔·拉格菲尔德。

时装书走到《Visionaire》的地步已经算是走火入魔。工业上运用激光切割和雕刻技术来制作标语,裁剪花边和皮革、做精致木工和时装图案已有10多年的历史,“艺术世界总是由于资金短缺而成为最后一个使用新科技。”纽约出版商大卫·莱斯这么说。

汤姆·福特在他的书中语气深长地说:“我们看待一个牌子,不仅是怎么穿,还要以一种个人性格来看待之。”时装书正是如此,不能穿在身上,但你可以挂在你的时装衣橱中。■ 汤姆·福特衣橱香港时装黄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