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锦麟的“独角戏”
作者:李菁(文 / 李菁)
杨锦麟
今年年初,因一次采访去香港。工作之余,承蒙时事评论员曹景行之邀,得以有机会到凤凰卫视总部走访。一见之下才知道,“凤凰”并非多数人想象那般气派挺拔的整幢办公楼,而是只占据了一座写字楼的整层。穿过细细长长的办公空间,一直被带到靠近角落那间办公室时,才颇为惊讶地得知有凤凰“三剑客”之称的曹景行、杨锦麟与何亮亮竟然就“挤”在这一个略显局促的房间里。
光看背影,也很容易地辨别出坐在左边办公桌旁的那位是杨锦麟。他扭过头匆匆寒暄几句,两眼便再没离开过手里的那几张纸,脸上的妆和挂在一旁的那身“招牌式”唐装,提示着他马上又要走到摄像机前,传递新一轮的讯息。
说起那身唐装,杨锦麟会讲起一串故事一一它也正是杨锦麟与“凤凰”几段若即若离的缘分之后,终于“互定终生”的最好见证。
“2001年,资讯台筹划创办一个京港台《三剑客》的栏目,邀我作嘉宾,和大陆、台湾的学者一起做节目。”节目要求主持人必须身着唐装,虽然台里只给他800元置装费,杨锦麟一高兴,花了不少钱一口气在深圳和香港订做了五套。“但这个节目有个麻烦,虽然造价很高——租借信号等问题,一分钟8000美元,我们几位嘉宾彼此看不到对方,只能对着镜头瞎掰”,另外,在一些话题上面嘉宾们毕竟仍有顾虑,互相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对方的立场和态度,“互动的火花比较弱”,一次从台北公干回来,杨锦麟发现节目已不见了,他的唐装也就此搁置起来。
其实这一次只是杨锦麟与凤凰时断时续的诸多合作之一。“说起我和凤凰最早的缘份,曹景行先生应该算作一个重要人物。”杨锦麟说。同为大陆赴港的新闻从业人,曾先后任职于《亚洲周刊》和中天新闻频道总编辑的曹景行对杨锦麟十分欣赏。曹景行到了凤凰后,不断引荐杨锦麟参加一些新闻评论节目。有一次和曹景行先生一起,参加窦文涛筹备的《锵锵三人行》的试镜,“可能我们两个老头子逗不起来吧,和窦文涛的风格不一样,效果不是很理想”,还有一次在自家楼下接受过闾丘露薇的访问,闾丘那时还是“新人”,“我还记得她充满期待的眼神”。杨锦麟这种偶然的新闻链接,构成了记忆中的凤凰片断,再以后曹景行的《时事开讲》开播,使杨锦麟成为了这个节目的常客。
“好朋友的场子一定是要捧的。”生性爽朗的杨锦麟于是乎也就有了断断续续应邀参与《时事开讲》节目的机会,这大概就是和凤凰卫视有缘的开始。
很长一段时间杨锦麟似乎在凤凰没有得到“名份”,他的身份仍是“特约评论员”。那身闲弃已久的唐装也再无用武之地。“这些唐装也不能穿上街,穿回家太太也不会满意的,这么土,后来就算了,废物利用了,新闻今日谈也穿,时事开讲也谈,连线直播也穿”,像打游击一样穿梭于各个节目之间。
两年后,杨锦麟有了自己的“独角戏”,那身唐装也终于成为他不弃不离的“戏服”。
“时事开讲”在商业和社会效益大获全胜不久,凤凰高层酝酿一档新的栏目:“有报天天读”,栏目主持人最后落在杨锦麟身上。之前,杨锦麟试了十几次镜,“站在毫无感情的镜头面前,根本找不到感觉,自己都没有信心”,杨锦麟打趣,“权当是再就业工程”。
凤凰高层给这个新节目12分钟时间,“我想他们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用我做主持人的”,为此杨锦麟总结也许是自己身上不同于主流的“异质感”起了作用。
第一个月,“有报天天读”的收视率排在22位以后,但接下来,一路向上,到第三个月时,已蹿至第十位。那段时间,这个节目的“始作俑者”——凤凰老板刘长乐都忍不住得意起来,“他那个身材,走路一向不是很快的,但那段时间看了我,几乎狂奔而来,‘第六了’、‘第四了’!”很快,市场上也有了反馈,有人愿意给这个读报节目投广告了,这意味着,“有报天天读”首先解决了生存问题,凤凰高层也把节目时间增至一倍。
在很多场合,杨锦麟都爱用一个朋友的打油诗自嘲:“老杨读报,吓我一跳,国语不准,英文走调,体型太胖,样子太老。”但刚开始的心态也并非这么放松。有人觉得他这身打扮不伦不类,“一个观众气不过,曾经批评我说又老又丑,读什么报纸,讲话又漏气,下来吧,让美女来主持吧”,一直乐观豁达的杨锦麟承认自己那段时间心理压力颇大,“我其实也是个很骄傲的人,觉得这样的指责对我人格和自尊心都是一种磨砺”,但董嘉辉的一席话让他自此释然:“有一个人骂你,说明至少有1000人看你。”
而那身唐装,“穿得我自己都扒不下来了”,竟阴差阳错地变成了杨锦麟的标志性装束。“有一次三峡截流我穿西装上场,刘(长乐)老板还不太习惯,说你怎么今天改西装了,我想这辈子如果还在凤凰工作的话,大概只能和唐装做伴。”听起来电话那头的杨锦麟永远在笑呵呵地说话。
凤凰卫视有个规定,如果在7点以前上班,可以打出租车来,很长一段时间杨锦麟不好意思享受这个待遇,当广告一天一天多起来后,“感觉终于自己有所奉献,我现在也打的来上班了”,至今,杨锦麟的“独角戏”已有上亿元的广告收入,“我这个糟老头子给商业电视带来这些收益。也算是满意吧”。
自杨锦麟之后,各类评报读报节目充斥荧屏,杨锦麟说在某地更看到了身着唐装、比自己还胖的一位同行。但曹景行对自己的同行有这样一句评价:“杨锦麟是别人学不了的!”了解其经历的人都知道,杨锦麟不是在读报,而是用他50余年的人生历验和学识见闻在为观众作解读。
如今在《联合早报》或《信报》,经常能看到署名“陈子帛”发表的关于两岸问题发表的诸多评论,这个陈子帛其实就是杨锦麟。“相当长一段时间,‘陈子帛’比杨锦麟名气更大。”2000年,杨锦麟预测陈水扁的得票面是33%,和实际结果只相差零点几。“我多年来仍然沾沾自喜”。有人对此评价说,于一位时事评论员来说,他的预测的准确度就是他评论的水准。当年为了生计,他成了有名的快枪手,而今杨锦麟仍为香港《信报》写专栏。
“我们老板(刘长乐)常开玩笑说,他头上有两把刀,一把是窦文涛,一把就是杨锦麟。”“有报天天读”和其后的“周刊点点评”在香港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言语的分寸,择题的尺度,自是一个微妙而深奥的话题。“我从来不觉得自己置身事外,有时看到不好的事情,我很急切,真的很急切。我把经受的苦难、得到的欢愉都融进每一次的点评当中。”
我能点评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深度掌握全球信息及社会的脉搏,实为不易。当初不经意的一个栏目,却促成日后巨大的成功。看似偶然,却是“厚积薄发”的必然。《南方周末》将“2003年度致敬之年度电视栏目”授予了“有报天天读”,其致敬理由是:“作为一栏以摘要播报报刊资讯为主要内容的节目,‘有报天天读’体现了强烈的个性:对政治和社会的敏感,同情心与批判精神的结合,加上在电视媒体上难得一见的真性情的流露。杨锦麟的成功源于他的学识、他的经历、他的坚持,以及他骨子里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真挚而深厚的爱。”
2004年9月16日,凤凰卫视2005年广告演示会在北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