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G14看G7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李意)
2003年11月18日,欧洲G14组织举行会议,准备以更强硬的立场面对欧足联和国际足联,探讨俱乐部球员因代表国家队出战世界杯和欧洲杯决赛而缺阵的赔偿问题
1990年,英国ITV体育电视台的董事长格雷戈里·戴克,邀请英格兰足球俱乐部的老板们开会,讨论ITV能否获得所有俱乐部的比赛转播权。在此之前,电视与足球的联系还不是非常紧密,除了世界杯、欧洲杯这样的大赛,电视里每年转播的比赛很有限,周末的时候,球迷们只能在电视里看到比赛集锦。
欧足联主席约翰松
电视台和俱乐部的老板们达成协议,要建立一个新的联赛模式,在得到英国足总的批准之后,英超联赛在1992年问世。ITV的报价是3000万到4000万英镑,天空电视出的价钱是3亿英镑,格雷戈里·戴克的主意催生了“英超”,但他没有获得转播权。而英足总与各俱乐部在挣大钱上面的意见一致。
尽管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不断有商人向英国的足球俱乐部投资或提出收购计划,但那时候的英格兰足球还有一种田园诗的味道。英超联赛的问世,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足球是一桩大生意,俱乐部和足球圈外的大商人都可以做这个生意。
1999年,传媒大王默多克提出以6.23亿英镑收购曼联,这招致曼联球迷的极大不满,球迷游行示威,英国工商部很快裁决默多克的动议无效,当时所根据的理由是“有违公众意愿”。今年10月,曼联俱乐部又经历了一次收购风波,美国商人格雷泽尔提出以7亿英镑的价格收购曼联。10月8日,格雷泽尔的代表与曼联两位大股东、爱尔兰赛马大亨马尼耶和麦克马纳斯联络,希望收购他们手中的曼联股份,摩根银行为格雷泽尔筹措资金。10月24日,曼联董事会决定停止和格雷泽尔的谈判。而格雷泽尔的代表指责曼联CEO未能尽到一名执行总裁的职责——将股东利益最大化。
曼联18%的股份掌握在以球迷为主的中小股东手里,他们可以凭借这些股份在经济意义上宣称自己是曼联的主人。曼联球迷、曼联股东联合会的主席尼克·泰勒10月曾给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写了一封信,他说:“一个从来没去过老特拉福德的商人,怎么可能了解曼联的遗产、传统和文化?国际足联是世界足球的主管团体,你们应该对这件事高度关注并确保一家有影响力的俱乐部正常运行。”
然而,国际足联、欧足联、英国足总很难有切实的理由出面干涉一桩经济行为。俄罗斯石油商人阿布是切尔西队的主人、泰国总理想收购利物浦队,美国一个橄榄球队的老板自然也可以收购曼彻斯特的一个足球队。
欧足联是否要限制资本的力量呢?欧足联主席约翰松近日警告说,如果各个顶级俱乐部“国际化”的情况继续蔓延,欧足联将再次实施对俱乐部球员的国籍限制。他说:“今天我看一场英格兰俱乐部对希腊俱乐部的比赛的话,前者可以没有一个英格兰球员,后者也可以不出现任何一个希腊球员。这实在令人担心!”约翰松还提出,在合理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某支足球俱乐部的首发阵容里,起码要有六名本国球员——而如今的现实往往相反,比如皇家马德里队的六大巨星中,只有劳尔一人是西班牙人。
约翰松拿皇马来举例是很正常的,因为他讨厌这家俱乐部。而皇马在欧洲的比赛上遇到任何稍显严厉的处罚,也会做出这样的反应——欧足联不喜欢我们。其中原因就在于皇马是G14的领头羊,类似于如今的大连实德和徐明。
G14集团成立于2000年初,在布鲁塞尔设有常设机构,其成员包括意大利的国际米兰、AC米兰、尤文图斯,西班牙的皇马、巴塞罗那,英格兰的曼联、利物浦等欧洲最顶尖的18家俱乐部(发起时为14家,后扩展为18家,仍有望扩展到22家)。在G14成立之前,AC米兰老板、电视大亨贝鲁斯科尼就曾提出,由这些欧洲顶级俱乐部自己组织一个“欧洲顶级联赛”,他的电视网负责转播。贝鲁斯科尼的这个提案给欧足联造成极大的震动,直接促成了欧足联对欧洲冠军杯的改革,这项创办于1955年的比赛一直采用主客场淘汰赛,1999~2000赛季,欧足联将其更名为“冠军联赛”,32支球队要打两个阶段的小组赛,到决出冠军一共进行157场比赛。32个球队参加的世界杯不过64场比赛,冠军联赛如此大规模的扩充就是为了获得更多利益,特别是对那些顶级俱乐部而言。而皇马则提出,抽调顶级俱乐部中的队员去为国家队打比赛,应该将国家队比赛收入的50%返还给俱乐部,这个提议遭到了欧洲各国足球协会的反击,因为国家队的收入是各国足协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皇马的这个提议是资本控制的俱乐部向民族国家为构建基础的足球组织发出的挑战,巴西队来和中国队进行了一场表演赛,皇马就大加批评,认为罗纳尔多和卡洛斯不该来参赛,皇马自己到中国来挣钱才天经地义。
贝鲁斯科尼的“欧洲顶级联赛”提案给欧足联造成极大的震动
欧足联官员艾格纳如此评价G14:“金钱是他们惟一的动机,这个机构是一种利己主义的产物,从不考虑足球行业的大局。他们是一个游说集团。”托马斯·库特也将G14称作是“院外游说集团”,而不是野心勃勃的跨国公司,库特本是“院内人”,他是欧足联的官员,但跳到了“院外”,担任G14集团的总经理。他否认国际足联和欧足联是自己的敌人,“这两个组织都是以民族国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几乎没有考虑到俱乐部的自身利益。一个显然的事实是:欧足联执委会成员中竟然没有一个俱乐部的代表,而俱乐部却是现代足球的主角。时代变了,所以我们认为,国际足联和欧足联也应当与时俱进。我们的目标就是让俱乐部有权参与直接关系到自身活动的决策中来。”
韩日世界杯上,欧洲球队表现欠佳,2002年7月,欧足联主席约翰松宣布再一次改革欧洲冠军联赛,即2003到2004赛季开始,前16名不再进行小组赛,而是直接打主客场淘汰赛。减少32场比赛,让球员得到休息。G14很快作出反应说,欧足联的决策方式缺乏透明度,对于欧洲冠军联赛改革赛制的决定在没有与各个俱乐部协商的情况下作出是不可接受的。他们的算盘是,减少16强的比赛场次就是减少了收入,而G14俱乐部打进16强较多,相比之下,实力一般的小俱乐部不会因此受到太多损失。
2002年,ISL、基尔希传媒集团破产,欧洲俱乐部普遍财政状况吃紧,G14的声音开始变得有些消沉。库特说他们从未有过创办新的欧洲联赛的计划,而更关心如何发展G14与欧足联之间的合作。但“泛欧洲”的联赛模式一直是个梦想。1998年就有传言说,苏格兰、荷兰、葡萄牙、比利时、瑞典等国家酝酿成立“大西洋联赛”,凯尔特人、流浪者、阿贾克斯、本菲卡、布鲁日等俱乐部常年在本国联赛中占据领头羊的地位,但本国联赛的影响力有限,电视转播收入有限,如果这些俱乐部搞起大西洋联赛,就有可能形成与英、意、德、西、法相匹敌的另一赛事。但这些俱乐部放弃本国联赛(只参加杯赛),本国的小俱乐部就更缺乏打出精彩比赛的机会,收入会进一步减少。
不论大西洋联赛还是G14潜伏在心底的“欧洲联赛”,它们都更像是美国职业体育的翻版,美国棒球、橄榄球、冰球、篮球这四大职业联赛都没有升降级制,而是一个商业联合体,各俱乐部打来打去,但不会因为降级而遭受经营风险。联赛升降级的金字塔模式、最底层的球队也有机会拿到欧洲冠军,这是欧洲足球的基本原则,它现在的形式植根于久远的社会生活传统,要改变这个传统也决不那么简单。
英超联赛不会闹出俱乐部向足总要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事,因为商业运营本就是归联赛联盟管,足总杯则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传播体系。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加快,G14对欧足联的挑战倒和目前中超的7家俱乐部造反有点儿八杆子打不着的关系,G14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能更大,G7是为了能让自己少亏钱。G14向欧足联叫板,用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来挑战原有的足球组织形式;G7向中国足协叫板,用商业规则挑战原有的官僚规则。足球资本要追逐利益,G14要和欧足联继续博弈,G7要和中国足协继续斗争。但把咱们的俱乐部叫做G7并且和G14相类比实在是玩笑话,因为两者之间的差异性远远大于类似性。G14已经从欧洲扩张到亚洲和美国,有全球市场的开拓计划,以资本为后盾球星为号召吸引着万千球迷,我们的俱乐部却没有草根属性,球迷们像看待几个小贼分赃一样,冷冷地注视着慷慨激昂的商人与慷慨激昂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