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长大成人,官司缠身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李孟苏)

彼得·潘,长大成人,官司缠身0

电影《彼得的·潘》

一部电影和一个名誉权官司

10月底,一部讲述詹姆斯·巴里创作《彼得·潘》的电影《发现永无乡》在英国上映。这是大牌电影公司米拉麦克斯推出的重磅炸弹,男主角巴里由强尼·德普扮演,凯特·温斯莱特扮演女主角希尔维娅·卢埃林。1898年,巴里在伦敦西区肯辛顿公园遇见了希尔维娅的4个儿子(当时她的第5个儿子还未出生),就成了他们的玩伴,并以孩子们为原型,创作了彼得·潘和“遗失的男孩们”。希尔维娅和丈夫相继去世后,巴里成为孩子们的监护人。

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在生活中都有名有姓,包括鼎力支持巴里的美国人、演出商查尔斯·弗罗曼,和巴里合作写喜剧剧本的阿瑟·柯南·道尔,希尔维娅的姐姐艾玛。影片中的很多细节也是真实的。但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却大大偏离了历史真实,所以戴维斯和艾玛的后人将制片公司告上了法庭。

影片中,巴里初次遇到希尔维娅时,后者新寡,丈夫死于癌症。真实情况是,希尔维娅的丈夫阿瑟·卢埃林·戴维斯当时仍健在,对妻子和孩子关爱非常。巴里婚姻破裂的原因也是因为认识了希尔维娅。实际上巴里的妻子有了外遇才导致离婚。影片虚构了一个保姆,说她是希尔维娅去世后对孩子们影响最深的人,而现实中没有这样一个人。

彼得·潘,长大成人,官司缠身1

詹姆斯·巴里(右一)与朋友  

真正激怒剧中人后代的是片中的好莱坞式制造冲突和高潮的桥段。电影中希尔维娅的姐姐艾玛是个苛刻的女人,不仅欺负妹妹,还老阻挠巴里和男孩们接触,以至于巴里以她为参照写出了邪恶的胡克船长。

米拉·麦克斯坚持说,影片是“虚构”而不是传记片。编剧大卫·迈吉辩解说:“我不是对巴里创作彼得·潘的事实重现。我只是想讲一个关于成长、责任感的故事。”

彼得·潘,长大成人,官司缠身2

现实生活中,艾玛嫁进了名门望族,后代中出了不少著名作家、爵士、艺术家,他们对这样的解释自然大大不满。艾玛的一位被封了爵的曾侄孙女说,从家庭信件中看,艾玛“是个善良的母亲”。一个做电影制片人的曾孙说:“20世纪70年代BBC拍过一部巴里的传记连续剧,很忠于史实。事情到了美国就完全是另一回事儿了,他们对一个人、一个家族根本不了解,他们不关心真相如何,他们什么都敢拍,只要能赚到钱,只要能在美国电影院让观众看到,而那些看电影的人主要是15到30岁的人。”

两本书和无止境的版权保护战

巴里一生中没有自己的孩子,他热爱儿童,于是在1929年秘密立下遗嘱,将“彼得·潘”的所有版权捐给伦敦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他曾说过,“彼得·潘曾是这家医院的病人”。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建于1852年,现在是英国最大的儿科研究和治疗机构,日常经费依赖于私人捐赠,巴里的赠与是医院最大的经费来源。但巴里在遗嘱中规定,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不得透露出从“彼得·潘”中获取的收益。

彼得·潘,长大成人,官司缠身3

1912年,伦敦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的护士  

巴里绝没有想到,他的善举会带给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数不清的大麻烦。

今年9月,迪斯尼下属的亥伯龙儿童图书公司出版了一本名为《彼得与追星人》的书。亥伯龙公司宣传说,这本书是“彼得·潘前传”,讲述了他如何发现永无乡,如何遇见胡克船长,如何学会飞翔……该书的两位作者在美国大名鼎鼎,一位是幽默作家、普利策奖获得者戴夫·巴里,一位是悬念小说作家雷德利·皮尔森。

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认为迪斯尼侵犯了他们的版权,委托律师团调查此事。同时,儿童医院的另一桩版权官司还没有结束。

彼得·潘,长大成人,官司缠身4

1851年,伦敦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  

2002年9月,美国一家小出版公司出版了加拿大一位不知名的作家艾米莉·索玛的作品《雨后——彼得·潘的新历险》。在此书中,永无乡是一个陷阱,彼得·潘被三个小英雄救出来,长成了快乐的成人。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起诉作者和出版社侵权,索玛提出和医院共享她新书的版权,被拒绝。2003年1月案件在旧金山首次开庭审理,被告方请来斯坦福大学法学院著名的法学教授担任辩护律师,此人曾参与过对迪斯尼、微软的知识产权诉讼。案件现在处于停滞,2005年10月将再次开庭审理。

1937年,巴里去世,遗嘱开始生效,医院获得了“彼得·潘”在英国、美国和欧洲大陆的版权。按照三地版权法,版权有效期限为作者去世后50年之内,“彼得·潘”的版权到1987年12月31日就到期了。但是1988年,英国和欧盟修改了版权法,规定版权有效期限延长到作者死后的70年。英国政府还专门为“彼得·潘”补充了一个条款,赋予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在英国国内永久性拥有版权。1996年,美国修改版权法,也作出同样延长期限。按照新制定的《版权期限延长法案》,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在美国对“彼得·潘”拥有的版权有效期应该延长到2023年。

根据版权法规定,未经儿童医院许可擅自使用“彼得·潘”的名字和形象,都是侵权行为。之前,儿童医院多次为保护版权采取法律行动,都取得了成功。但这两次因为涉及到的利益巨大,情况变得复杂。

1929年,巴里立遗嘱的时候,估计“彼得·潘”一年版税收入为2000英镑。1992年,斯皮尔伯格拍摄《胡克船长》,购买“胡克船长”的版权,就花了70万英镑。索玛的“彼得·潘”写得极不成功,只卖了1000册。儿童医院担心的是,如果索玛胜诉,别的大公司会群起效仿,抢走巨大利益。医院负责人私下诉苦说,这些案子的诉讼费用十分高昂,也是医院所难以承受的。

摆在面前的难题还有:被告之一的迪斯尼拥有“彼得·潘”的动画版权和卡通形象版权。迪斯尼态度很强硬,说儿童医院拥有的版权已于1998年到期,不在《版权期限延长法案》保护范围之内。而为加拿大作家索玛辩护的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伊丽莎白·雷德认为,儿童医院只拥有“彼得·潘”的剧本版权,他们滥用了版权法,极大地妨碍了创作自由。“彼得·潘”现在已经是公共财产,而索玛的书则是全新的创作。

根据欧盟的版权法,“彼得·潘”在英国以外的欧盟国家的版权保护期限至2007年。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现在能做的就是在全英国火速寻找像J.K.罗琳那样富有想象力的作家,为《彼得·潘》撰写续集,争取在2007年之后,医院能凭借续集中的“彼得·潘”继续筹集资金。医院的理事们已经邀请英国文化界名人组成了顾问团,挑选作者人选;提名的作者要在明年1月31日之前提交一份故事大纲和简单的章节,从中确定最后人选,在明年末推出“彼得·潘”的新冒险。

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为保护彼得·潘,惟一能够控制的就是要求作者:原作中的主要人物,彼得、温迪、达林一家人、叮叮铃、胡克船长、男孩子们,一个都不能少。除此之外,别无所能。

(感谢爱丁堡大学法学院高级讲师Graeme Laurie对本文写作的帮助)

一个拒绝长大的男人和一个拒绝长大的男孩

彼得·潘是詹姆斯·巴里吗?巴里最新的传记已经动笔,作者要证明的是,巴里不是恋童癖,也不是同性恋,他只是热爱儿童,渴望过儿童的生活

肯辛顿公园和海德公园是连着的,没有特别明确的界限,奇怪的是,彼得·潘塑像却在海德公园的一个角落,塑像很小,不注意就擦肩而过了。

彼得·潘就是在肯辛顿公园,飞进了詹姆斯·巴里的生活。

电影《彼得·潘》  

“彼得·潘”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巴里1902年出版的《小白鸟》中。在小说中,一个暴躁顽固的伦敦单身汉秘密帮助一对贫穷的夫妻及他们的儿子大卫。单身汉带着大卫在肯辛顿公园中漫步,对他讲了彼得·潘的秘密——当夜晚来临、公园大门关闭后,小男孩彼得·潘就成了公园的国王。

此时,现实生活中,巴里已经和卢埃林·戴维斯一家相处得很熟了,和戴维斯的4个儿子乔治、杰克、彼得、迈克尔(最小的孩子尼克当时还没有出生)尤其亲近。这一家人成为《彼得·潘》中达林一家子的原型。巴里坚持说,戴维斯家的老大乔治不是、至少不完全是彼得·潘的原型。不过,巴里对乔治有些偏爱,在他看来,乔治象征着一种理想的男童状态:机灵、可爱、快活、有些自大、反复无常。1928年,《彼得·潘》剧本最后定稿出版,他把剧本献给了乔治五兄弟。他写道,他是把五个男孩不同的性格“糅在一起才造出了彼得·潘,就像未开化的人用两根木条擦出火来”。

巴里第一次见到孩子们是在1898年、肯辛顿公园,最大的乔治才5岁。乔治是个很早熟的孩子,总在不厌其烦地教育巴里。他们不知道这个小个子男人是谁,只知道他爱抽烟斗,总是咳咳地咳嗽,会滑稽地抽动耳朵,还会用眉毛变戏法。

1904年之前,巴里以写剧本为生,还给无数杂志供稿。1888年,他写了一部关于苏格兰人的喜剧,初尝成名的滋味。正是巴里的这个剧本让苏格兰的“菜园派”(19世纪末期苏格兰作家运用方言土语描写苏格兰生活的一个文学流派)开始受到重视,巴里也成了“菜园里最大的一棵卷心菜”,苏格兰当代作家阿兰·波德说。

1904年,巴里写出了三幕儿童剧本《彼得·潘》。因为演出涉及到的舞台特技问题,在排演期间巴里就改写了6遍剧本。剧本被一些演艺圈著名人士斥为疯子写的垃圾。排练时,舞台工作人员递给巴里一杯茶,在他耳边说:“看戏的男孩们永远都不会喜欢它。”

巴里的合作伙伴、演出商查尔斯·弗罗曼读了剧本后,却像被施了魔法,完全着了迷,跑到街上拉住每一个路人,手舞足蹈地对人家表演剧本中的每一个情节。扮演温迪的演员强烈要求剧院为其购买保险金,因为她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通读剧本而是学飞——除了《仲夏夜之梦》,没有哪出戏是这种情况。

1904年圣诞节后到来年4月初,《彼得·潘》共演出150场。其后每年圣诞节,弗罗曼都要安排上演此剧。1911年,巴里把剧本改写成儿童小说发表。影片《寻找永无乡》就是以巴里的这段历史为背景拍摄的。英国权威电影杂志《帝国》评价这部影片“贯穿着一种翱翔在天的想象力”,拍摄得很成功,因为影片中的主题是永远不会老去的。

不愿长大,害怕老去,真的是巴里个性中的另一面吗?巴里新传记的作者罗德里克·格雷厄姆认为,彼得·潘是巴里童年和青年时期痛苦经历的反映。

巴里1860年出生在苏格兰中部基里缪尔一个织布工人家庭,他的很多玩伴没能成人就夭折了,包括他的哥哥大卫(死于溜冰事故)。残酷的现实给巴里造成一个印象:那些死去的孩子永远也长不大了。

17岁,巴里还没长出胡子,只有5英尺(152厘米)高,再没长过个儿。女孩子们把他当孩子看,他越来越害羞、自闭,扔进人堆里悄无声息。巴里对成人世界越失望,就越想回到童年,什么也不学,只是玩游戏。

巴里终生都保持着孩子气,出名后,他说:“能写书当然好了,但你能摆动你的耳朵吗?”但是,肖伯纳从来不认为彼得·潘就是巴里自己。在肖伯纳看来,巴里简直是一个活了1000岁的老头子,“他给你的印象是他很快乐,实际上在他的心里有一座地狱。”

肖伯纳认为忧虑的根源是因为他一生没有生育子女。1894年7月,他和女演员玛丽·安斯泰尔结婚。婚礼举行前两天,他写道:“我们的爱没有带给我任何东西,除了痛苦。”在瑞士的蜜月也不愉快。玛丽曾对朋友说她非常震惊,但没有说原因。他们的婚姻持续了15年,因玛丽有了婚外情而离婚。这时,有流言说巴里阳萎。如果真相如此,很多事情就可以解释了。

卢埃林·戴维斯夫妇去世后,巴里成为孩子们的监护人,他和男孩们之间的关系开始受到猜疑。“永无乡”被收进了词典,一些成年人理解它是一个“同性恋的、天真的、没心没肺的”地方。

至今都没有发现什么证据证明巴里曾对孩子们做过不恰当的事。正相反,在尼克临死前有人问他,巴里是否对乔治和迈克尔产生过柏拉图式的爱情。尼克回答说:“我200%地肯定,从来没有过一个带着欲望的吻(除了吻脸颊)。当然,他的脑子里产生过很多奇怪的想法——带魔力的想法——是我这种平常人根本想不到的……我能确认的是我……从来没听说过一个词或看到过任何涉嫌同性恋或恋童癖的动作。他是清白的——这也是他能写出彼得·潘的原因。”

巴里死于1937年,卢埃林·戴维斯家已经有两个男孩先他去了永无乡,还有两个守在他的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