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燃烧石油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刑海洋)
法国飞行表演队取消飞行表演的时候,北京刚开始它持续4天之久的大雾天气,当时,一家报纸很浪漫地用“天气惜别国庆长假”的字眼来形容铺天盖地的大雾。
如果仅仅是雾,这种把天气拟人化的行为还无可厚非,但当天,北京的空气质量播报中空气污染指数达到了326,10月8日更是达到了403,都是重度污染的五级天。如果知道自己呼吸的不仅仅是水汽,而是煤灰和其他气态排放物,想必作者就不会这么浪漫地描述天气了。秋冬天多雾,地表比大气降温快,形成逆温层,到了早晚时分,空气容纳水分的能力降低,水珠悬浮于空气中,而不是像平时可以扩散到高空中去,这本是自然规律。但白天雾气仍不能消散,污染物逐步积累,使人艰于呼吸,还是让人难以接受。
气象专家给市民的建议,开始时是到郊区旅行,后来是尽量少出门。但除非是远郊区,空气质量并没有改观。甚至在卫星云图上,整个华北地区上空都是青色的,罩在一层雾中。当时几天的风力大多是一二级、二三级,几乎等于没风,并且风向经常转换,正好把郊区范围包裹在这一污染圈内。这时房地产商也拿不出更好的健康概念,因为即便是郊区,除非牺牲了交通便利的足够远,我们呼吸的都是重度污染的空气。这时,呆在家里难道能带来额外的优势么?恐怕也不能,污染水可以限制在江河里,空气却不能。所以说,出现了大范围的空气污染,任何人都摆脱不了干系,也几乎是没办法自我施救。
至今尚未看到有关这次连续重污染天居民疾病状况的报告,但询问周围的亲戚朋友,总会有一个大概的概念。当然,如果仅仅出现了胸闷,还不能和污染联系起来,因为大雾天人体汗液无法挥发,一些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胸闷等不适症状。但既然有了如此严重的污染,居民健康毫不受影响也不合推理。实际上,世界上很多次污染事件都是和雾联系在一起的,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重工业区的5天内,有几千人发病,其中心脏和肺病患者的死亡率最高。这件公害的原因就是,在逆温产生的大雾天里,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几种有害气体和粉尘大量地进入了人体肺部深处。1948年10月,美国匹兹堡南部一个小镇,也是大雾持续了4天4夜,被迫在这种毒雾里呼吸的人们,有5000多人不停地咳嗽、喉痛、胸闷。17位居民相继死亡,这是环保史上著名的“杀人雾”事件。
法国特技飞行表演因北京南苑机场能见度低而被迫取消
上世纪50年代之前,严重的污染事件多是和钢铁厂硫酸厂联系在一起。但随后,光化学事件使人认识到汽车尾气的危害,再后来,由于对燃煤污染的认识,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措施,限制煤炭,鼓励燃油,使产业升级。北京的大气治理,实际上浓缩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经验,外迁工厂,限制汽车尾气等,按理说环境质量应该按既定方向发展。但今年,截止这次大雾,离全年227个二级以上的蓝天的目标还有49天,比去年要困难得多。因为从上半年看,蓝天数目已经少了5天。你可以说天公不作美,没有那么多西北风,但沙尘暴带来的重度污染天数不是也相应减少了么。其实,沙尘暴所带来的黄沙虽然也算大气悬浮物,但对身体的危害要比污染物小得多了。最近,丹东审判了一例用汽车尾气杀人的案子,案犯打开汽车空调,利用排出的一氧化碳把被害者杀死,而靠向人扬沙土,你是不能把人杀死的。据北京市环保局的说法,北京的污染源多样,环境复杂,靠现有的措施已经很难再提高空气质量,诚如斯言,我们还要在这样的空气氛围中等待。
几乎在北京大雾弥漫的同时,另一个消息,一个非常令人不快的消息,或许提供了解决的一线可能。9月28日,美国原油市场的价格突破了50美元,接着又连创新高,到了北京的大雾天气,石油期货的价格已经高到了53美元,更有分析人士看高到60美元。过去的一个月内,石油价格已经从44美元起步,上涨了20%。这次上涨,飓风“伊万”摧毁加勒比海石油设施是导火索,但任何人都看得出来,石油能从不到30美元涨到现在,背后的供求关系一定发生了变化。OPEC改变了过去竞相增产的策略,以不变应万变,这是供给方面的主导因素。需求上,则是先有去年的1.8%的上升,又有了预计中今年2%的上升,而过去的20年中,亚太地区的需求由1985年的5亿吨增至2002年的9.92亿吨,约占同期世界石油消费增长量的67%。全世界的石油,虽然还能开采50~60年,但长期趋势看,数量越少,价格恐怕越高。现在的问题是,石油支撑了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是否还能支撑发展中国家的这一过程,或者说,我们一直用西方国家的观念理解现代化,把汽车当成现代化过程的标志产品和工具,是否有给人家抬轿子的嫌疑呢。
历次污染事件,都刺激当事国的环境治理,当然,并没有人因噎废食。过去,消费者从烧煤转到烧油,是一种合理办法,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是否该想一些其他替代品。粮食涨价了,还要吃,这是没有替代的,但代步工具却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