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悬一线的中国虎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蔡伟 于萍)

命悬一线的中国虎0

命悬一线的中国虎1

2004年的8月24日,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的发现地,四川省宝兴县计划投资1.8亿元建设宝兴夹金山大熊猫生态旅游区。这个规划总面积累计达1200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将成为我国特大型大熊猫生态景区。熊猫由于上个世纪初被外国人首次发现并公诸于世界,一时间曾引起世界轰动,并被世界动物保护基金会(WWF)作为标志而闻名于世。相比之下,生活在中国境内的老虎,这种远比熊猫濒危的动物的命运,却远较熊猫不幸得多。

据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脊椎动物学研究专家邓学建介绍,野生老虎在我国的情况可以用“岌岌可危”来形容。而具体数量,也没有一个确切的记录,据邓学建估算,野生虎在我国的数量目前大概仅有110只左右。“大熊猫在野外的数量大概也有1000只,这样看来野生虎比大熊猫还珍贵。”曾有国外研究人员估算中国存活的野生华南虎目前大约有20~30只,但根据月前湖南省首次完成的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显示,野生华南虎的实际生存状态其实更加悲观。

此次湖南省首次进行的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表明,国际上普遍认为已经灭绝的野生华南虎在湖南省仅存6只左右。其分布情况大致为:湘西北石门县壶瓶山两只、桃源县一到两只、湘南宜章县两只、桂东县一只,基本上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近3000名专家历时5年完成的这次调查,依然没有发现野生华南虎的活体。而在历史上,湖南省在近几百年间,曾经是华南虎聚居最多的几个省份之一。

相比之下,曾经被认为情况稍微乐观的野生东北虎在我国的现状同样岌岌可危。由于东北虎(也被称为西伯利亚虎)同时还生活在俄罗斯、朝鲜等远东地区,野生东北虎的数量据统计尚有数百只。我国的野生东北虎数量据说有30~50只,但在我国东北地区,确切拍摄到的野生东北虎,现在仅有两只。

140年前,一位俄罗斯自然学家记述了当时他受沙皇俄国派遣,为沙皇俄国侵略扩张服务而专程考察黑龙江沿线的情况。在足迹踏遍三江流域及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区回国后,他写下了《黑龙江旅行记》一书。从该书文字记载不难看出,当时的野生东北虎遍布整个中国东北林区。仅仅过了100多年,1998年中、俄、美三国专家在吉林省延边自治州进行的调查表明,在1997年至1998年冬季,少则4只,多则只有6只野生东北虎出现在吉林省。同时发现的还有4~7只最稀有的大型猫科动物之一远东豹的痕迹。而根据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项目协调员于孝臣数年前在黑龙江省对东北虎和豹的调查显示,东北虎在黑龙江省的分布较90年代初又有了明显的向中、俄边境地带退缩现象。目前东北虎在黑龙江省的分布已退缩成老爷岭南部、老爷岭北部、完达山东部和张广才岭南部4个孤立分布区;黑龙江省境内现存东北虎5~7只,且多为孤立游荡个体。东北虎和豹在中国黑龙江省已处于灭绝边缘。

如此稀少的野生虎豹,除了人类的过度捕杀,专家认为妨碍其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猎物种群的密度太低。在中外专家的全部调查过程中,连野生马鹿、梅花鹿和狍子这样的动物都极为罕见。仅存的野生东北虎再次出现了与人类的冲突,不过这种现象已经成为老虎研究人员的圣节了!今年年初,吉林珲春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外监测工作人员通过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捐赠的远红外线照相机,成功地拍摄到了我国第二张野生东北虎照片,这只老虎由于袭击了农民的马匹而被发现。然而在成功获得了野生东北虎的照片后,如何对农民的损失进行补偿却仍没有完满的解决方案,而这仍将是老虎生存的最大危机之一。

人类古代曾经受到过所谓“虎患”的伤害。但是通过对历史的研究,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曲解。史料记载中国古代“虎患”较为严重的明清东南地区,老虎造成的伤亡每年不过数百人,远远无法与其他自然灾害相比。事实上中国上古时期,从未有历史记载老虎对人类的威胁,相反人们甚至将虎视为农业生产的保护神,原因正是老虎能够吃掉危害农业的野猪。正是由于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人口大量的增加和大规模垦山,迫使失去栖息地的老虎不得不与人类争夺生存空间。老虎生存状况的变化也影响着历史:由于华南虎在唐宋时期退出平原地区,以后出现的“调虎离山”、“纵虎归山”、“坐山观虎斗”等成语让后人都将老虎误认为是山地物种。

根据邓教授的介绍,虎是猫科动物中分布最广的一种,而我国幅员辽阔,曾经有过非常广的野生虎栖息地。但现在野生虎分布区已经缩小为互相隔绝的一块一块。“学界一般认为,老虎起源于亚洲东部,尤其是我们中国。在中国,老虎早在大约200万年前就已经分化出来,远远早于狮、豹等其他猫科动物。尤其是华南虎,这是我国特有的类群,因此又被叫做‘中国虎’。华南虎被认为可能是所有老虎的祖先。”

作为中国独有的老虎亚种,华南虎是其分布范围曾经广泛分布于东起浙闽边境,西至青川边境,北抵秦岭黄河一线,南达粤桂南陲的广大地区,只是由于人类对其活动范围的入侵和捕杀,才逐渐萎缩到华南诸省。史上湖南作为野生华南虎的分布中心之一,其西北的张家界直到1952年还有老虎进城。

野生虎栖息区的被破坏与减少,是野生虎数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野生虎栖息地的丧失严重威胁了野生虎的生存,而其他一些人为对野生虎栖息区的破坏,又加剧了野生虎数量的锐减。它们是互为因果的关系。”邓教授介绍说,“原因很好理解。野生虎需要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但现在它的地盘很多都被人类占领;另一个是野生虎栖息需要大量食物。虎主要以大中型食草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为食,但现在这类动物大多被人类圈养或捕杀,造成野生虎食物的匮乏。这两个原因导致野生虎的栖息区越来越少,甚至可以说,野生虎已经无处咆哮。”

兽中之王:重返自然的难题

命悬一线的中国虎2

大自然是动物最好的家园 

国内动物园和私人养殖机构日益增加的人工繁殖老虎一度让很多人对老虎的命运产生了盲目乐观。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老虎这种兽中之王不可能变成一种新家畜。它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独立于人类的呵护,而这正是它们重返自然的难题

人类拯救老虎一件轰动的举措是去年9月,两只在上海动物园降生的小中国虎在“拯救中国虎”国际联合会的穿针引线下,从北京飞往南非学习野外生存技能。人工繁殖使老虎在动物园中的数量有了极为微小的增长。位于哈尔滨的世界最大东北虎养殖中心里,目前据说已经有了170只东北虎,而且预计今年还会有至少数十只小老虎出生。国内另一个超大型老虎人工繁殖基地是位于桂林的熊虎山庄。这个用铁丝网、水沟对外隔绝的老虎繁殖基地是一位热爱动物、并依靠养殖业致富的香港人创办的。据说熊虎山庄1993年在广西平南起家,由地方政府协助从各地调集了将近19只不同种群的老虎,到1997年之前就已经发展到50只的规模。

人工维持这一数量的老虎,如何获得足够的财力的确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难题。环境和动物保护学者们并不喜欢这种具商业性质的公园,在这里,人们只需花钱就可以看到东北虎如何吃下小鸡和山羊。但“拯救中国虎”国际联合会的创始人全莉女士却认为,将濒危物种的保护引入旅游业等商业行为,实现动物保护良性循环,正是正确引导人类和动物关系的一个有效办法。事实上,南非观赏猎豹和挪威观鲸业都已经成为当地保护这些野生动物,并将动物保护纳入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

全莉女士曾经在采访中表示,老虎对鸡和山羊的捕杀,是老虎野化的一个巨大飞跃。这正是中外专家热衷讨论的话题:如何重新把老虎放养回原始森林?它们是否还能适应野生生存环境?对此的争论无休无止。

熊虎山庄的科研主任郭洪文认为,他们繁殖老虎的速度如此之快,在于调入老虎血缘的多元化和科技方面的优势。但另一个问题也许抵消了这一增长的意义——由于人工繁殖的老虎大多源于有限的几只虎种,老虎丧失野性成为他们生存的另一个危机。苏州老虎繁殖基地的华南虎专家黄恭情研究员指出,中国动物园中几乎所有的华南虎都是上世纪50年代擒获的6只野生华南虎的子孙,长期的动物园生活以及近亲结婚,已经使基因状况急剧退化。现在老虎最大的困境,是在技术上解决中国虎繁殖的基因问题。

学会捕杀鸡和山羊的老虎能否看作是真正的野化成功?专家们认为,野化关键在老虎在自然界捕猎的能力,而人类提供的鸡鸭牛羊等牲畜很难真正训练虎的野外捕食。因为在自然环境下,老虎不仅面临着食物的匮乏,野外草食动物的警觉及速度都远非家禽家畜所能比拟。“老虎是单一生存的。它们在动物园的生活方式无异于是被人宠养的小猫。与其让它们不像老虎一般地活着,倒不如让它们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一位动物专家这样评论人工饲养老虎的现象。而国家林业局全国野生动植物研究与发展中心的副研究员陆军说:“目前中国还没有掌握虎的野化放归技术和方法。”

据全莉介绍,南非经过野化训练的孟加拉虎,现在已经能够成功地在野生状态下用十几秒的时间捕猎羚羊。如果这是人类野化老虎的一个成功信号,那么另一个更大问题难以回避——这个问题早在华南虎野化计划启动之初就曾遭到不少专家的质疑。以中国科学院动物所解焱博士为代表的专家指出,中国目前基本上没有适合放归人工繁育老虎的地方。如果中国放养野化老虎的栖息地都没有,那么即便小老虎能够在南非成功野化,未来又将把他们放归何处呢?

据国际野生动物保护机构的调查显示,老虎生存所需的领域与猎物密集度相关。在猎物密度高的尼泊尔某国家公园,雌老虎的领域范围为10~20平方公里,雄老虎的领域范围为30~70平方公里。在猎物密度低的地区如苏俄远东地区,雌虎的领域范围增长为200~400平方公里,雄老虎的领域范围更高达800~1000平方公里。解焱博士表示,中国虎最需要的是理想的栖息地。只有尽可能地保护好有华南虎踪迹的山林,才能有效保护华南虎。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多名专家已经为寻找老虎的放养和栖息地做了大量工作。去年“拯救中国虎”专家考察组曾试图在重庆的雪宝山、大巴山,湖南的朱树桥水库区,江西的乐安、宜黄和资溪以及福建的梅花山这7个地区找到适合华南虎生存的放归地。从专家组提供的评估结论来看,虽然这些区域原本都是华南虎的主要生存地,但现今当地猎物数量早已不足以维系老虎生存,各地缺乏栖息地恢复和猎物(山林中各类动物)重建的经验,而且7个地区均有居民,实施移民搬迁及补偿有诸多困难。

虎的大事年表

18世纪早期,西至土耳其、东至俄罗斯和中国的太平洋沿岸、北至西伯利亚、南至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都有虎栖息分布。共有8个亚种,即:波斯虎、孟加拉虎、印支虎、西伯利亚虎、华南虎、爪哇虎、苏门答腊虎和巴厘虎。

18世纪后期,先进的工具使得对老虎的狩猎更加有效;农业的开发和人类大量侵入虎的栖息地使虎的数量急剧下降。

1887年,在伊拉克摩苏尔捕杀的一头虎是伊拉克所知的最后一只虎。

19世纪后期,中亚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为谋求虎皮大量捕虎,导致老虎数量的急剧下降。

1906年,巴基斯坦最后一只虎被捕杀。

1900年,估计全世界野生虎有10万只,其中在印度有4万只左右。

1911年,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和尼泊尔国王在11天的狩猎活动中共杀死39只老虎。

1922年,在苏联格鲁吉亚共和国最后一头虎被捕杀。

1970年,在土耳其最后一头虎被捕杀。

1970年,波斯虎灭绝。

1972年,印度政府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令,禁止捕杀虎,并且建立虎保护区。

1975年,虎被列入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CITES附录Ⅰ动物名单。

1979年,中国政府宣布保护华南虎,禁止捕杀,以挽救华南虎于濒临灭绝的境地。

1980年,爪哇虎灭绝。

虎骨贸易:亟待改变的观念

命悬一线的中国虎3

旧习俗和迷信,导致老虎器官地下贸易不绝 

具讽刺意味的是,老虎在亚洲许多国家的被捕杀,正是因为人们对它们某种神秘力量的崇拜和迷信

造成野生虎数目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显然是人类的猎杀。而在亚洲和中国,对老虎的猎杀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文化因素。“老虎在中国面临的悲惨现状跟中国人对虎的观念有关。”邓教授这样说,“我们对虎鲜有爱护之情,反而有很重的战胜它们的情绪。而虎又是中国传统中药的一个原材料,虎骨、虎鞭都可以入药。虎皮在中国人看来,也是地位的象征。”

虎骨中医药用途的历史可追溯至超过1000年前,并遍布中国、韩国、日本,以及其他拥有亚裔人群的国家。据中医药及民间传说,老虎几乎所有部位都有治疗作用。眼睛可治疗癫痫症,尾巴可治各种皮肤病,胆汁可治儿童痉挛,虎须治头痛,而虎骨普遍用来治疗风湿,也可治虚弱、僵硬或中风。在印度,老虎脂肪用来医治麻疯病及风湿病。在泰国,虎爪用来做镇静剂,虎牙用来医治发烧,虎鼻皮用来治狗咬伤。在越南,虎骨制成油膏以医治风湿病及一般虚弱。源自中国古代习俗和文化中对老虎身体的迷信,导致今日老虎器官商业市场的日益走高。

如果按治疗风湿病的处方,一名患者每天所需虎骨约为3到6克,每年虎骨消耗量则达到1~2公斤。以此推算,仅仅为十几万患者一年所需的虎骨,全世界的老虎早就该灭绝了。

据全球最大的野生物贸易监察机构野生动物贸易研究组织公布的材料,在野生老虎仍然有迹可循的几个东南亚国家,特别是柬埔寨、印尼、老挝、缅甸和越南,市场上仍公然非法出售老虎制品,且贸易量仍然相当大。各国当局并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对付盗猎者和虎制品贸易商。在90年代后,尽管印度和俄罗斯提供给亚洲医药所需的虎骨数量日益减少,但这两个国家的虎皮市场规模仍然颇大。由于老虎日见稀少,一些大型猫科动物,如豹被当成虎骨替代品的来源,也成为盗猎对象。可悲的是,某些豹的数量,如生存在东北亚地区的远东豹,数量甚至比东北虎更为稀少。

老虎数量的急剧减少,人类通过有限的老虎进行人工繁殖应该是可行之道。然而国际组织对人工饲养老虎的担忧是,担心不法商人利用人工饲养来获取虎骨和其它传统中药所需的成分。中国和泰国目前有几家大型老虎人工中心,因为国际贸易禁令的限制,这些中心现在都已成为旅游观光景点,即便是试图出售自然死亡老虎的尸体都受到禁止。但仍有争议——支持建立养虎中心的人士认为,养虎场可以减轻对野生虎的猎捕压力;反对者则认为,保护野生虎最好的办法是杜绝人们使用虎制品。

就像熊胆制成的药剂早已被证明有多种人工合成药剂作为替代一样,老虎的药用价值在传统和迷信中被夸大了。尽管它的药用价值的确存在,但正如全莉所说,“我不反对用养殖场死去的老虎制药,但我不会使用它,因为其实它的作用和疗效不会胜过阿司匹林。”

大猫资讯

命悬一线的中国虎4

“大猫”就是指猫科动物中的豹属,因为比较大型,所以有了这样的称呼。目前地球上仅存以下几种:

体长:1.37米~2.18米之间(不包括尾巴长度)。

体重:雄狮体重最高可达225公斤;雌狮最高是168公斤。

现存数量:23000只。

现状:遭受威胁。

主要威胁来源:为保护家畜而被牧场主猎杀。

生活习性:豹属动物中惟一的群居动物。每天都要昏睡19小时。咆哮的分贝可达114(螺旋钻机的分贝只有100)。

分布习性:多分布在平原、干燥的丛林、灌木丛或半沙漠。

分布地域:欧洲、亚洲和美洲都曾有狮的踪迹;现在野生狮只存活于印度Gir森林保护区,仅存300只。

分类:分为亚洲狮和非洲狮。

虎文化:一张文明的斑斓皮

尚进

对以虎为首的猫科动物的崇拜,已经渗透到全球文化的每一个角落。新旧石器时代的岩画自不必说,河南省濮阳西水坡出土的6000年前蚌塑龙虎,被视作最古老的虎文化遗迹,而蚌塑龙虎的布局恰恰与后世盛行的“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一致。商代礼器司母戊大鼎也揭示这商代的虎文化,在鼎耳的外廓饰着一对虎纹,虎口相向,口中含着人头。而埃及金字塔壁画中也频繁出现虎和狮的身影。不论古代还是近代文化中,虎始终扮演着特殊角色,其特殊性远远不同于被称为百兽之王的狮子,也不同于豹子或者大山猫等其他同科兄弟。宋朝诗人陆游在《剑南诗稿·嘲畜猫》也曾经借用“俗言猫为虎舅,教虎百为惟不教上树”,嬉笑版形容了本是猫科动物的老虎。正如19世纪著名的法国生物学者兼诗人马萨·埃韦拉所说的那样:“从古代人们就对虎身上的斑纹充满好感,古罗马人相信虎身上的绚丽,如同有毒的蜘蛛和花朵一样可怕,同时也对所有漂亮的东西充满敬意。这种思潮直接影响了现代人,英国士兵军装上醒目的红色俨然与虎纹同源。”

中华虎的文化暗示

对于中华文化而言,虎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的意义,远远大于其他文明对于虎的凶猛和花纹的外在崇拜。心理学者阿斯特拉塔曾经在《文明的心理暗示》中提及中国生肖对于人心里的暗示作用,虎在生肖中排名老三,至少让十二分之一的人一出生就自然而然的对虎产生了自我认同感。

中华文明最具特色的文字也满含虎的影响,汉字中的“王”被认为是古人依照虎前额上的花纹构成来描绘的。

《周易·乾卦文》以“云从龙,风从虎”留下了关于虎的最初文字记录,从其中也不难看出古老文化中将含很大虚构成分的龙,与现实世界的虎放在一起,所构成的对照作用。所以龙虎相合成为雄伟强盛的象征,成为中华男性文化中很有原始意味的一个暗示。而在中华传统中,人们都坚信虎乃极其有力的动物,它们能驱除火灾、失窃和邪恶这些当时普通家庭所认为的灾祸。所以从汉朝开始,虎画就经常被挂在墙上或者大门以避邪。久而久之这种对虎文化的推崇在民间发展成为一种默契,儿童戴着虎头帽、穿着虎头鞋成为驱邪的象征。

而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虎符,则将虎文化提升到军事的极致。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且可以一分为二,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任何调兵遣将均需要两半虎符相勘。《史记》中就曾经记录公元前257年,秦围困赵都邯郸,信陵君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窃得虎符,调兵救赵。郭沫若在50年代以此故事为本编写了话剧《虎符》。而在现代汉语词汇中与虎文化并没有什么关系的“琥珀”,在上古年间实际上也是虎文化的派生品,当时人们坚信虎乃动物界的神灵,如果一头虎在500年后变得雪白,然后还能再活1000年,当它们死后,它的灵魂将渗透入地下变为“虎之魂”,这便是“琥珀”。

古戏剧中的虎

命悬一线的中国虎5

虎已经成为一种符号

命悬一线的中国虎6 

元朝杂剧《虎头牌》,昆曲《虎囊弹》、清朝传奇《虎囊弹》、京剧《胭脂虎》、《虎牢关》、《卧虎沟》等,虎的形象和称谓几乎出现在各个时期的歌舞和戏剧中。晋朝葛洪在《西京杂记》里曾经对汉代长安流行的一种角抵戏进行过细致的描写,其中有一出《东海黄公》成为了虎与戏剧的最早记录。《西京杂记》上写道:“东梅人黄公,少时为未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功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复得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遂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戏马。”而《水浒传》中频繁出现的“大虫”,则让我们看到了宋朝人对于虎的惧怕,而武松、李逵都打死过猛虎,可见当时老虎的数量和分布远没有达到今日需要保护的地步。

热兵器时代的猫科动物

命悬一线的中国虎7

嬉戏中的华南虎

所有人都相信虎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偷袭珍珠港的暗语被安排为“虎虎虎”。始创于1961年的北约老虎会,被视作当代人对于虎皮条纹推崇的极致。本是北约各国空军进行战斗机技术交流的飞行展,自从1969年第一家涂满虎皮条纹的战斗机出现以后,黄黑条纹成为了最酷的外表,此后所有的参展者都不约而同的把自己的参展飞机涂上斑驳图案。而包括虎在内的猫科动物,也成为了20世纪兵器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二战”时期的德国以虎、豹来命名的主战坦克曾经是所有步兵的噩梦。而此后这种猫科动物的命名方式彻底流行开来,英国的大山猫直升机、美洲虎战斗机,德国著名的豹2坦克都依照猫科动物来命名。

大猫资讯

美洲狮

体长:1米~1.68米。

体重:最高达80公斤。

现存数量:少于50000只,其中美洲约有30000只。

现状:遭受威胁。

主要威胁来源:人类抢夺了它们的食物

生活习性:借助较长的后腿,可跳跃高达12米;喜欢正面袭击猎物;捕食范围广泛,从老鼠到驼鹿,都是它们的猎物;不能咆哮,但可以发出长时间的尖叫。

分布习性:丛林、沼泽、灌木丛、半沙漠。

命悬一线的中国虎8

体长:1.45米~2.9米。

体重:最高可达260公斤。

现存数量:5000~7000只。

现状:濒临灭绝。

主要威胁来源:被捕杀用于药材制造;栖息地和食物的减少。

生活习性:喜欢从背后袭击猎物。印度的牧民为了防范虎的袭击,经常穿上背后画有眼睛的猎服。虎平均每天要吃40公斤的肉。

分布习性:草木茂盛的丛林;红树林沼泽。

美洲豹

命悬一线的中国虎9

体长:1米~1.5米。

体重:最高可达60公斤。

现存数量:超过300000只。

现状:在非洲东、南部和部分亚洲地区遭受威胁;在北非、中东地区濒临灭绝。

主要威胁来源:被猎杀或人为毒死。

生活习性:行踪诡秘。1990年,三只美洲豹被发现偷偷摸摸住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的一个火车站里。每只豹都有独特的脚印特征。雌豹每天最多可以交配100次。

分布习性:只要不是沙漠和5000米以上的山脉,都可以存活。

美洲虎

命悬一线的中国虎10

体长:1.19米~1.7米。

体重:最高达90公斤。

现存数量:少于50000只。

现状:遭受威胁。

主要威胁来源:食物减少;被牧场主猎杀。

生活习性:可以游泳,甚至能够穿越巴拿马运河;会捕鱼。

分布习性:热带、亚热带雨林;沼泽草地,灌木丛,林地。在拉丁美洲,美洲虎和雷电、暴雨一起被当作宗教图腾。

雪豹

命悬一线的中国虎11

体长:0.86米~1.24米。

体重:最高达52公斤。

现存数量:4500~7500只。

现状:遭受威胁。

主要威胁来源:因皮毛珍贵而被猎杀。

生活习性:尾巴长度可占总体长的90%,雪豹甚至可以用尾巴将自己包裹起来取暖;脚掌宽阔,以便于在雪地行走;已经在海拔5800米的山脉发现雪豹的足迹。

分布习性:高山上的悬崖陡坡。

印度豹

命悬一线的中国虎12

体长:1.12米~1.4米。

体重:雄豹最高可达55公斤;雌豹最高可达40公斤。

现存数量:12000~15000只。

现状:遭受威胁;在伊朗、北非地区濒临灭绝。

主要威胁来源:食物减少;被猎户或牧场主猎杀。

生活习性:是速度最快的陆地对物,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105公里(人类的最快速度是每小时37公里);能够在3秒钟之内由静止状态加速为每小时80公里。印度豹奔跑时,可长时间腾空飞跃。

分布习性:草地、林地、热带草原、半沙漠。

利比亚山猫

命悬一线的中国虎13

体长:0.66米~0.81米。

体重:最高达16公斤。

现存数量:少于200只。

现状:濒临灭绝。

主要威胁来源:非法猎杀和诱捕;疾病导致其食物的减少;50年代西班牙政府曾将利比亚山猫当成害兽鼓励捕杀。

生活习性:是世界上最珍贵的野生猫类;它们的食物85%为鼠类。

分布习性:森林和灌木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