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车 电车 GO:走在路上的老古董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于萍 尚进)
19世纪中期之前的世界城市都是步行者的城市,而有轨电车的出现开始终结这种“步行者时代”
120年的电车史和现代化文明人的不同风格
“所有经历20世纪工业文明发展的城市人,都必定经历了电车,除非他身处非洲、中亚或者南美洲”,法特·加尔纳斯在《机械化文明絮语》中写道。实际上,翻看20世纪初的百科全书之类的,你会发现有轨电车被定义为架设在固定轨道上,以输电线供电、驱动牵引电动机的电车。而后来去掉地面轨道改留“辫子”的无轨更成为中国人对于电车的大多数印象。在1884年的加拿大多伦多农业展览会上,美国人范德波尔试用电车载客,取得成功。4年后,另一名美国人斯波拉格经过一系列的改进,终于把载人有轨电车由试验推向应用。从1890年到1920年,有轨电车在世界各大城市发展起来。美国城市史学家桑姆·沃纳曾说:“19世纪中期之前的世界城市都是步行者的城市”,而有轨电车的出现开始终结这种“步行者时代”。
1897年,世界上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在罗马通车,它一出世,便参与了历史,而且彻底影响了历史。1904年,由于电车的逐渐被接受,曾在罗马风行一时的有轨马车销声匿迹;到1908年,罗马的电车轨道线路已达80公里,运营20条线路,由私营的SRTO公司经营。此时繁荣起来的罗马城邦经济,不能说跟电车的兴起无关。“一战”期间,电车将战争对生活的影响直观化,男职员们都自愿或者被迫的奔赴了战场,女性司售员出现在了电车上。到了1929年,罗马电车线路运行规模达到400公里,包括57条有轨电车全日线路和2条有轨电车夜宵线路,成为意大利最大的电车系统,同时也是欧洲最大的电车系统之一。此时罗马的电车线路走入鼎盛,但同时也透露了衰落的端倪:有轨电车开始从市中心退出,围绕市中心设立了一条电车环线,在环线以内,行驶公共汽车。而到了1934年,无轨电车的出现威胁了有轨电车的地位,更不幸的是,“二战”开始了。在1943年的一次铁路枢纽爆炸中,电车线路遭受重创,加上电力不足,许多线路还停运或缩线,有轨电车成为街上鲜为一见的玩意儿。1946年,意大利共和国的成立让电车的命运似有好转,但所有线路刚刚修复开通,新的威胁又出现,公共汽车和私人汽车的不断增长,让司机们渴望更多的空间驾车和停车,有轨电车被当作迟缓、讨厌和过时的东西。自1954年至1959年许多线路改成无轨或公共汽车,更多的铁轨被拆。有轨电车开始为现代化让路。当1960年罗马奥运会举办的时候,成为有轨电车的噩梦,城市交通系统重新组织、高速路的修建,使电车线路逐步减少,到1973年,仅存4条。有轨电车的末日正一步步走近,而此时无轨电车早已在罗马消失。但80年代后期,空气污染、交通拥挤、公共汽车运力不足,现代化的弊端让罗马怀念起有轨电车的旧日风采,1990年,新的轻轨电车线路开通,这标志着有轨电车的复兴。但被现代化迷惑的人们在初期似乎对它很抗拒,除了怀旧风能够慰藉一些上了岁数的人以外,年轻人们更喜欢跨上轻便摩托。
实际上罗马仅仅是20世纪工业化文明中的一个代表,罗马有轨电车史,将电车与科技、经济、战争、现代化进程、体育,乃至社会风尚紧紧连接在一起。如同卡尔文在《纽约客》上评论芝加哥悬空电车与欧洲的古典电车时写的那样,“电车说明了不同现代化文明人的不同风格,欧洲人总是希望把老电车赋予文化的味道,而芝加哥人则很简单,就是好玩,让没见过电车的孩子们看看,北美洲也有过电车”。
张爱玲的叮铃铃和沈从文的抱怨
中国的有轨电车最早出现在香港,但是在文人笔下出现最多的却是上海的电车。其中以喜欢听着电车声响入睡的张爱玲为代表,她在《公寓生活记趣》中描写了她眼中人性化的上海老电车:“‘电车回家’这句子仿佛不很合适——大家公认电车为没有灵魂的机械,而‘回家’两个字有着无数的情感洋溢的联系。但是你没看见过电车进厂的特殊情形罢?一辆衔接一辆,像排了队的小孩,嘈杂,叫嚣,愉快地打着哑嗓子的铃:‘克林,克赖,克赖,克赖!’吵闹之中又带着一点由疲乏而生的驯服,是快上床的孩子,等着母亲来刷洗他们。车里的灯点得雪亮。专做下班的售票员的生意的小贩们曼声兜售着面包。有时候,电车全进厂了,单剩下一辆,神秘地,像被遗弃了似的,停在街心。从上面望下去,只见它在半夜的月光中袒露着白肚皮。”
这里电车俨然成为城市的一员,市井气,却还带着点忧郁。但掩藏在电车走走停停后的,是普通人无法望穿的历史沧桑。1908年1月31日,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在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上试车,2月,法国记者沙必格在《中法新汇报》中报道:“静安寺附近,一群人在观看一辆鲜艳的红色电车,这种电车既看不见蒸汽,又看不见机器,但却能自动……围观者议论纷纭,或曰电车之开,势必与人力车有一番竞争,或曰发展电车将给上海公众带来福利。”这种疑惑几乎是所有第一次见到电车的人都有的。
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条电车正式通车。此后电车随上海一道在历史中起伏,日军进犯时期经受萧条,解放时期接受统一化管理,“文革”中遭受破坏。而在1971年,上海的各路有轨电车已经开始逐步停运,到了1977年,有轨电车全部被无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取代。张爱铃迷恋的“叮铃铃”的电车声,终于一点一点连成虚线,被时间与空间切断。但在老上海人的记忆中,电车依然是城市的背景符号,像张形容的那样:“背景是条纹布的幔子,淡淡的白条子便是行驶着的电车。”
相比上海的电车,北方城市的电车更多了些热闹和诙谐的气味。1906年,第一条白牌电车出现在天津街头时,天津人把电车看成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标志,很多人拒绝乘坐,街上还不断出现“好人不坐电车”的标语。电车公司便采用降价、设立“有奖乘车”等促销手段,逢年过节还在电车后挂出彩车,如同当时的报纸所描述:“编制水龙云月,内烛以五彩电灯。”实际上,电车逐渐被市民接受,并显露出对整个城市风貌的影响。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时的《电车公司行车章程》上,除了规定购票方法、上下车安全等,还有诸如“乘客的形象与气味不得有碍同车之客”、“不得侮弄同车之客”、“衣服不洁可能污染其他乘客之衣者不得登车”等规定,可以说是天津最早的城市公共文明章程。这分明是老幼病残弱专座规则的早期范例。有轨电车还改变了天津的传统城市模式。“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此后天津陆续开通红牌、蓝牌、黄牌、绿牌和花牌电车,并由于黄、蓝、绿三条路线在法租界的梨栈一带(今劝业场)交会,该地成为商家必争之地,迅速繁荣起来。天津可以说是电车替代步行者的中国典型。
但是也有不喜欢电车的老爷子,沈从文1922年住在会馆的时候就抱怨北京的电车噪声让人烦恼,他在《天安门前》中就饶有兴味地描述了电车为骆驼队让行的情景:“骆驼队本来是沙漠中的舰队,在市中心的天安门前发现时,就更加显得这个城市的古老。当时北京电车开行还不多久,若遇骆驼队伍横贯马路时,电车司机照规矩还得暂时停车,等待一会儿,像是人人都得承认这是八百年前北京建都以来的成员,对待它们应当表示一点客气或尊重。”
老北京的电车于1924年12月17日开通,因为司机的脚下有一个脚蹬的铃铛,所以老北京人给它取了个外号:当当车。在1937至1945年北京沦陷期间,因为在通货膨胀下车票价格持续稳定,“坐电车”与“吃咸盐、买邮票、请教员”一起,被称为“四大贱物”。后期由于电车人人熟悉,老百姓开始拿它打趣,由于旧时北京有轨电车每到一站停下,乘客登车后,售票员都以铜哨通知司机启行,于是就出现了“老太太上电车——你先别吹”这样的歇后语。
我们的新时代还需要电车吗
老北京的电车于1924年12月17日开通,因为司机的脚下有一个脚蹬的铃铛,所以老北京人给它取了个外号:当当车
环保成为电车复苏的最大理由
有轨电车在受工业革命影响较早的城市,呈现的是发展—鼎盛—衰退—复兴的起伏过程。它因科技进步而起,因经济繁荣而兴,在现代化面前一度成为障碍,如今却是缓解现代化弊端的救星。面对空气污染、交通拥堵,有轨电车的环保价值与便捷成为推进它复兴的最大驱动力。一度采用天然气发动机的汽车被认为是“绿色车辆”,其环保性可以与电车相媲美。
这种误区在20年代曾经引起不少欧洲工程师之间的争吵,因为天然气发动机的颗粒排放物较老式的柴油机有明显下降,肉眼不可见黑烟,但不能断言这就是“环保的发动机”。因为颗粒排放只是众多污染排放指标中的一个,而天然气发动机的某些其他污染指标比柴油机更高。而以电力为驱动的电车,却可称得上“绿色”,即使电站用煤抑或天然气发电,由于本身的大规模生产,产生的污染相比多如牛毛的汽车而言也微不足道。这种特性让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在20世纪末重新开通了有轨电车。在罗马、苏黎士、墨尔本,一直都可寻见有轨电车的踪迹;而伦敦也将于今年年底开始修建名为“跨河计划”的有轨电车路线,以解决从伦敦北部至南部的地铁拥挤问题;7月20日,在雅典消失了44年的有轨电车,也以奥运之名重新开通。似乎环保成为电车复苏的最大理由。
而北京作为目前中国无轨电车硕果仅存的老城市,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电车阻碍汽车交通,或者电车延续文化传统那么简单了。“北京还需要电车吗?”这样的疑问早已经在80年代就被频繁提起。实际上电车与城市的关系越来越水乳交融,在如何看待电车的问题上也能看到一个社会对于文明延续的态度。法特·加尔纳斯的《机械化文明絮语》对此就很有见地,他在结尾写道:“恢复或者保留电车的城市不一定是保守主义者,但能够肯定的是,没有过电车的城市,在20世纪的历史上它肯定不是真正的文明之城。”
“HIT FM诺基亚巡游车队”出位时尚,动感出击
日前,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88.7 HIT FM和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HIT FM诺基亚巡游车队”现已全面启动。作为率先在北京街头亮相的时尚靓丽车队,诺基亚巡游车队不仅成为北京街头时尚的“眼球杀手”,同时也让诺基亚和FM88.7“出位出色、动感时尚”的品牌特点得以百分百传达。
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涂彩亮丽的“诺基亚巡游车队”将在北京活力人群齐聚的CBD、大型购物中心、大学校园、运动场馆、酒吧街等时尚区域高频次出现,并与现场听众互动游戏,派发时尚礼品。
作为都市年轻白领及活力人群所热爱的品牌,“HIT FM诺基亚巡游车队”不仅活动形式别出“新”裁,自成一派,也为电台广告创意出更为高效的客户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