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ail捅破的一层窗户纸和泛滥的虚荣狂潮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尚进)

Gmail捅破的一层窗户纸和泛滥的虚荣狂潮0

Google的两位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  

从技术的角度看Gmail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分布列阵性质的电子邮箱系统,除了数据压缩上的海量技术外和新开发的交互界面外,与传统的电子邮件系统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Gmail注定要刷新个人书信的模式。因为Gmail所带来的1G 容量的信箱,相当于1.65张CD唱盘的容量,或者300首MP3歌曲,再或者1500张高分辨率照片。slashdot的博客专栏写道:“我要疯狂的订阅网络杂志,看看多久能灌满我的电子邮箱”,紧接着有人应答道:“Gmail的超大容量,完全可以让我在网络上存下我这辈子的所有情书。”

从目前的成本测算显示,Gmail的每个信箱一年的维护成本是2美元,于是一贯充满极客风格的Google开始了有条件免费的生意。尽管在Gmail的每一封邮件随机夹带小广告与Google的口号“Don't Be Evil”有些不吻合,但是面对电视和杂志这些收费的介质依旧充斥广告的时代,免费的Gmail带点广告并不过分。但是最大的争议不是广告本身,而是会自动扫描用户信件,并且依照信件内容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譬如你Gmail中提到吃饭,那么往往出现餐厅招牌菜之类的广告。这种技术一下子触怒了隐私保护主义者,他们呐喊道:“Gmail在偷看别人的信件”,也有人担心Gmail会带来网络版的《手机》现象,因为Gmail提供对邮件内容的搜索。华盛顿特区的隐私权倡议团体电子秘密信息中心(EPIC)和伦敦的国际保密机构在内的30个隐私权倡议团体指责Gmail侵犯了个人隐私,完全不应该存在。甚至写威胁信要求终止Gmail服务,这样的激进做法和以前隐私权倡议人士的做法大不相同。过去隐私权倡议人士,会对一项产品可能危害到个人隐私的部分提出警告,然后由使用者决定到底要不要用这项产品。

Gmail的讨论令看待新技术的观点更加分化,拥护新技术的人们坚持认为,消费者可以自己做决定,诉求政府法规应该是无能的最后手段。但是拥护隐私权的基本教义派则顽固地坚持,只要有新服务会损害隐私权,就应该休克停止。隶属于美国民主党领袖委员会的政策促进委员会副总裁罗布·艾提普森(Rob Atkinson)对保守派讽刺道:“不管什么新技术涌现,以EPIC为首的许多隐私权团体,基本的立场就是反科技。”负责Privacilla.org的隐私权倡议人士吉姆·哈珀波说道:“EPIC 主张拥护科技,但是基本上她们想要指定技术的应用,用来防止成功的商业应用。实际上扫描电子邮件已经出现好几年了,当Google提出商业化应用的时候,这个技术突然之间就变成隐私权的问题。我们不难看出那些倡议保护隐私的人,其实反商业,而并不拥护隐私权。”转过头来想一想,目前普遍使用的电子邮件系统隐私不正在公开被偷看吗,即便生活中的个人隐私又有多少能保护呢,而Gmail仅仅是捅破了这层窗户纸。Gmail的发言人在应答中写道:“我们并不是拿隐私换钱,也不是拿1G的空前容量来吊大家胃口上瘾,以后好收费服务。”

即便保守派仍然耿耿于怀,但是微软和雅虎都已经不能容忍Gmail的狂潮了,微软的Hotmail免费邮箱容量从目前的2MB扩容至250MB,收费19.95美元/年的高级Hotmail邮箱容量则将从10MB 扩容至2G。国内的网易甚至也来凑热闹,试图做中国版的Gmail。而之所以能引起众多竞争者模仿Gmail,实在是Gmail 一夜之间成为了香饽饽。

目前Gmail还在内部测试阶段,但是渴望拥有一个Gmail,已经成为了北美和欧洲的一股时尚潮流。内部测试期只有两个方法能获得Gmail,要么是BLOGGER.COM的注册积极会员,要么就得有已经成为Gmail会员的前辈邀请。于是一场满足时髦虚荣心的Gmail浪潮风起云涌。eBay上已经有近300个Gmail邀请权利被挂牌出售,拍卖的价格从1.29美元到100美元不等。还有人要拿价值200美元的大峡谷旅游票来交换一个Gmail测试账号。甚至还有人提出用影星布拉德·皮特热映的《特洛伊》中的道具服装来交换。红十字会也成为了受益者,有人提出献血就送Gmail,而参与者最多的Gmail私下交易公告中写道:“想先拿到Gmail并不难,我们用一个Gmail账户换一份对布什竞选对手的选票。只有民主党才会促进新技术,其他人只会用隐私保护的挡箭牌来阻止世界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