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量取胜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国画大师陆俨少
艺术品拍卖的井喷屡屡被令人咋舌的高价所印证,这一次,是国画大师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百开册页》以6930万元成交,创下了中国书画拍卖有史以来的最高价。而且,这个高价比原纪录傅抱石《毛主席诗意山水册八开》高出两倍多,两个纪录相隔的时间,还不到一年。
艺术品拍卖的纪录当然不比体育运动的纪录。体育挑战的是人类个体体能的极限,而拍卖,则是财富的极限。体能是上天所赐,几百万年人类才有了现在的面貌,指望在几年中有大的变化几不可能,而人类创造财富的历史却要短暂得多,尤其工业革命后更是迅猛。并且,艺术品并非股票一样,永远托管于交易所中,不停地处于交易状态。而是偶尔从收藏家的密室拿出,转换主人。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就有了这次翰海拍卖会上的惊人价格。
7000万价位的必然性之一,是这套册页有百张,虽然每幅尺幅仅43.5×27.5厘米,刚过一平方尺,但如此大的数量,却极为罕见。近来屡创纪录的基本是名家册页,就是因为册页创作围绕同一主题,广泛发挥,比起单幅作品耗费心思和精力,尽管每幅作品尺寸较小,但加起来,却分量颇重。另外,由藏家自制的册页,因要邀集多位著名画家,更要耗费心思于收集求画的过程,更显珍贵。《杜甫诗意百开册页》就包含着种种历险,1959年,为纪念杜甫诞辰1250周年,陆俨少拟作杜甫诗意图40开,后经吴湖帆建议,增至百开。百开的创作,总共耗时3年,完成后先后在上海、浙江等地展出。“文革”中,《杜甫诗意百开册》被迫上缴上海中国画院,其间被人窃去35开,仅退还65开。80年代,陆俨少又补画了遗失画作。古今画作中,历代画家虽倾心于以“百”为尺度创作巨制,册页中不乏百开,但多为人物、山水、花鸟合集,百开纯山水册页绝无仅有。
7000万的另一个原因,恐怕是和时尚与炒作有关的因素。过去创造价格纪录的作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鲜有册页,多是大尺幅的名家画作,包括张大千的泼墨,傅抱石的人物。而自去年始,市场上劲刮册页风,先是齐白石12开的山水花卉,既而是傅抱石的山水,随后是今年吴昌硕的花卉12条屏,陈老莲的册页,再就是陆俨少的百开册页。每次破纪录的均是册页,自然给人以册页升值的期待,一旦有重头册页推出,以现在的市场热度,不破纪录也难。熟悉创作规律的人一定知道,艺术品的价值在于作品的独特以及创作中的灵感和发挥,册页多为同主题创作,以量取胜,创作过程中的不断重复并不能使艺术的原创灵感增加,反而容易耗损,人们耳熟能详的传世作品鲜有册页。如果说这次拍卖纪录前无古人,更多的,应该是量上的结果,虽是画家盛名,更多的是参拍者对数量的重视和基于数量上的价值计算。以量取胜似乎也迎合了这个时代的复制特征。
陆俨少能否算近现代最伟大的画家,目前难有定评,比如有一个说法,“陆俨少是当代国画家中,很好地继承了中国画传统的一位”,他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继承和完美的技法上。陆氏画云画水,可谓一绝,晚年陆俨少独创“云山之法”,一笔之间的变化,浓淡、黑白、疏密、虚实互相之间的变幻,全凭灵性。但这些,并不能说他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提起谁是20世纪中国画的大师,两年前《美术》杂志曾经做过讨论,与会者列举齐白石、吴昌硕、黄宾虹、张大千、徐悲鸿、林风眠、潘天寿、傅抱石、刘海粟、李可染等画家,他们中有的中西合璧,将印象派色彩引入国画中,创作出不同以往的意境;有的把素描用线引入国画,使画面有了筋骨;有的承接文人画传统,引入新题材新意境。所谓大师者,或承前启后,开一代宗派;或画法创新,使世人知道一种不同样式的艺术形式;或者意境超绝,展现自己独特的抱负和心境。陆俨少是一位伟大的山水画家,但并非一个划时代的艺术大师,美术史上的地位还是不及傅抱石、潘天寿、黄宾虹等人。如果论单幅作品,陆氏的作品并不如前面列举的诸人。曾有一段时间,陆氏山水画涨到每平方尺5万元,后来又回落到1~2万元之间,现在,随着书画价值普遍提升,又有上涨。
从国际比价上看,中国书画虽涨到将近千万美元,与毕加索单幅过亿的油画世界纪录尚有差距。但中国画的另一个特征,即由熟练而生发出的写意特征却可能阻止国画的绝对高价位。国画由熟练而“写”,写即如同写字,同一题材不断创作,量大而影响单价。不过西学东渐后也有纯粹意义上的创作,如徐悲鸿的《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巨幅作品,傅抱石的《丽人行》,挑战更高纪录,靠得还是这些公众熟知的,仅此一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