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德波顿和他的七本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于萍)

阿兰·德波顿和他的七本书0

阿兰·德波顿

阿兰·德波顿1969年出生于瑞士苏黎士,8岁被送到伦敦读书,12岁随父母迁居伦敦。18岁时,阿兰·德波顿进入剑桥大学读书,专业是历史,兴趣却是哲学。大学里他就酷好读书,并开始写作。之后他为《国务新人》、《每日电讯报》等英国媒体撰写专栏,并开始以写作为职业。现在他是英格兰作家委员会成员,英国伦敦大学高级研究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员。

阿兰·德波顿从1993年起共出版了七本书,其中前三本都是爱情小说,分别是:1993年的《爱情笔记》(Essays inLove)、1994年的《爱上浪漫》(TheRomantic Movement)和1995年的《亲吻与诉说》(Kiss and Tell)。这三部小说均引起了英国文学界的关注,因为德波顿打破传统小说写作的路数,将哲学思考贯穿于情节之中。但小说中亦庄亦谐的哲学思辨并未引起评论界及读者的反感,反而被称赞为“哲理性的思考像一个个探空气球频频升空,紧接着又被现实的子弹纷纷射破……”其中《爱情笔记》曾入围法国费米纳文学奖。

1997年,他开始非虚构类作品的写作,当年出版了《拥抱逝水年华》(How Proust Can Change Your Life)。这本书出版时被归为“自助手册”类图书。书中,德波顿详细描述了文学大师普鲁斯特的家庭关系、生活细节、言行举止……甚至连普鲁斯特对女友说的奉承话和每日菜谱都包含在内。但德波顿并不是写了一本普鲁斯特奇闻逸事录,他用“如何能够坚忍”、“如何学以致用”这样的标题来分节,并从那些生活琐碎中发掘出这位文学大师的智慧与生活哲学,从而表明,普鲁斯特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这本书一出版立刻在英美引发争论:许多媒体赞美这本书“机智”、“幽默”、“富有魅力”,《纽约时代书评》甚至将该书称作“治疗现代人诟病的良药”;但抨击也很激烈,德波顿的老东家《国务新人》认为他对普鲁斯特的理解流于肤浅,《泰晤士报·文学评论副刊》则认为德波顿不过是借普鲁斯特的名表达了自己的哲学困惑。更多媒体也指责他的浅显哲学总结实际上是对文学大师的不敬。但不管怎么说,这本书持续热销,最终成为当年英美最畅销图书,而德波顿也跃升为知名作家。

2000年,他的第五本书《哲学的慰藉》(The Consoloations of Philosophy)出版。这本书被认为是他写作风格与哲学思想的最典型体现。书中讲述了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尼采等哲学家应对人生苦痛的故事,同时贯穿了德波顿的哲学态度:哲学最大的功能就是以智慧来慰藉人生的痛苦。这本书行文简单流畅、通俗易懂,具有德波顿一贯将哲学生活化的风格。该书同样成为英国畅销书,并被BBC第四频道改编成名为“哲学—一陕乐指南”的电视节目。翻译此书的学者资中筠对书的评价也很高,她说:“这本小书的文字使我有久违之感。那种特别英国式的散文风格,简洁而优雅,机智而含蓄,能用小字眼就不用大字眼,惯以轻描淡写代替浓墨重彩,给读者留有无限回味的余地,这些都深得英国古典散文的传承。”

《旅行的艺术》(The Art of Travel)出版于2002年,是德波顿的第六本书。这次他锁定旅行这一主题,以亲身经历展示旅行的动机、舒适及失望。同样,这本书也是借物说理——旅行智慧隐喻着人生哲理,因而被英国《当代作家》称为“关注旅行的同时阐述了艺术”。

上述六本书均被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出版,而惟一没被引进的是德波顿2004年的新作《地位的焦虑》(StatusAnxiety)。这也是本哲学思考手册,但显然没有前六本那么好运,它被英国文学评论界称为“糟透了”。书中对现代人地位焦虑的阐述被认为片面、肤浅,而其中一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错误理解,被讥讽为“如同一个没有摩托车的人拿着头盔闲逛”。书中的结论——“人对地位的需求是基于对被关爱的渴望”,加上德波顿一贯的“心灵自助手册”风格,使人们感觉他的作品与美国来的“心灵鸡汤”很是相像。但在接受国内一家媒体采访时,德波顿是这么评价“心灵鸡汤”的:“我觉得这些美国人写的书实在有点傻。”德波顿的瑞士童年经历,以及对法国籍作家的推崇被认为使他具有了超出英国地域的“广阔欧洲视角”,但上面那句话,让人觉得他也是个典型的英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