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鸟人”
作者:曾焱(文 / 曾焱)
勃朗峰一跳
1000年前,一个叫做奥利维埃·德·马尔梅斯巴利的英国人,从修道院塔楼纵身飘落,这也许是历史上第一个殉身飞翔梦想并且有名有姓记载在册的真实人物。在他之后,“像鸟儿一样”——人类渴望身体飞行的道路漫长又伤痛,从地心引力手中抢到的自由短暂到只能用秒来计算。2004年4月,历史性的一幕出现了:法国人洛伊克·让·阿尔伯特借助自己设计的连体“翼服”,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翱翔:他在海拔6000米处从直升机上跃出,沿勃朗峰北面30度斜坡俯冲而下,然后保持在离雪地仅5米的高度,低空滑翔1000米,历时5分钟。
摄影家菲利浦记录了这激动人心的1000米:洛伊克张开双翼,掠过冰峰,冰隙,然后是巨大的冰川。他左右挪移,不断调整自己在空中的方向,他的影子被阳光投在雪面上,和山鹰一模一样,孤独,急遽。“上辈子,这小伙子肯定是一只鸟。要么就是蝙蝠。”《巴黎竞赛画报》的报道开头就是这么一句。
如果没有遇到帕特克·德·加亚东,洛伊克将永远是出色的跳伞运动员,难以幻化成“鸟”。他生在法属留尼旺岛,父母开办的跳伞俱乐部成了他从小到大的冒险教材。从16岁开始,洛伊克迷上各种各样的自由落体方式,为了获得多在空中自由漂浮一秒钟的快感,他尝试过所有的跳伞项目:传统的定点跳,高危险度的BASE跳(从陡峭的悬崖或建筑物等固定物体上跳伞),极端刺激的空中滑板……在几年的时间里,少年洛伊克完成了大约8000到9000跳,走遍了凡尔登等地的所有峭壁,跳成了世界锦标赛的特技跳伞冠军。在这之后,他便懒得再计算被跳伞者视为荣誉标志的起跳次数。洛伊克加入法国国家队,专注于连续造型跳伞项目。他辗转各地集训,到加普,洛伊克见到了名气响亮的帕特克。帕特克刚刚发明了一种连体翼服,缀有三片以特殊织物为原料的羽翼,想以此减慢跳伞时的下落速度,使得人像鸟儿一样,实现水平滑翔。不到20岁的洛伊克被这个想法激发了内心深处的飞翔渴望,他突然发现,自己的终极目标根本不是做个跳伞世界冠军,而是要做世界上完美掌握飞翔技巧的第一人。他成了帕特克的助手,只要不在空中 训练,两个疯子就分分秒秒琢磨着改进那件“翼服”。1998年,帕特克不幸死于事故。洛伊克继续梦想旅程。就在同一年,他拿出了改版后的“翼服”:和帕特克的发明相比较,新“翼服”更简洁,易于操作,而且上托的浮力显著加大。理论上,从1000米高度自由下落的人体,最多能向水平方向移动500米,但穿了“翼服”之后的洛伊克,在实验飞行中将理论距离增加了五到六倍。在留尼旺岛上进行的一次飞行中,他从7000米高空跳下,水平飞行距离达到14公里。数据显示,他的垂直速度在“翼服”的帮助下从每小时180公里过渡到60公里,而水平速度很快就达到每小时120公里。经过精确的勘察和计算,洛伊克终于完成了勃朗峰上的一飞冲天。紧接着,他又赶到日本,在富士山侧翼重演了这幕现代神话。
洛伊克的下一个目标,是希望着陆时不再需要借助降落伞,做一个彻头彻尾的“鸟人”。他说,会有这么一天,而且很快。
“翅膀”进化史
列奥·瓦朗坦时期(Leo Valentin)洛伊克·让·阿尔伯特时期(Loic Jean Albert)帕特克·德·加亚东时期(Patrick de Gayardon)
洛伊克·让·阿尔伯特在法国留尼旺岛开办了第一家职业跳伞学校
伊卡洛斯的翅膀
希腊神话里有个叫代达罗斯的,用羽毛和封蜡做成轻盈的翅膀,带着儿子伊卡洛斯一起飞翔。渴望高空的伊卡洛斯忘记了父亲的叮嘱,慢慢飞近太阳,封蜡被太阳融化,羽毛脱落,伊卡洛斯坠落大海……在西方,“伊卡洛斯”便代表了为飞翔不惜付出生命的梦想者。
如果不算那些爬上高塔往下跳的勇者,大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出现第一批使用人造翅膀实践飞翔梦想的人,他们被称作“鸟人”。1961年的时候有人做过统计:到这一年为止,全球为人所知的“鸟人”一共有75个,其中72人在瞬息即逝的自由落体中陆续死去,而那活着的三个,因为选择了放弃。
克雷姆·索恩,鲁道夫·勃朗……30年代的“鸟人”背上材质坚硬支架笨重的翅膀,向地心引力挑战。他们从高空下跳,尽可能坚持到最后一刻再开降落伞,可惜设备过于简陋,落体速度快到往往不及开伞人已坠亡。到50年代初,有人发明了用帆布或丝绸缝制的翅膀,但在减弱落体速度方面没有什么效果。这个时代最后的明星是法国人列奥·瓦朗坦,被媒体追封为“世界上最勇敢的人”:1954年5月13日,瓦朗坦依靠一对硬材翅膀,在自由落体的过程中平行滑翔了5公里。全世界都在为第一个不依赖动力装置的真正意义上的“鸟人”欢呼,等来的依然是悲剧落幕:飞行轨迹偏离,坚硬的翅膀撞上回航的机身,再没有机会打开降落伞。
百分之百的死亡,还是挡不住梦想的冲刺。经过几代人三十多年的反复试验,90年代成为法国跳伞运动员帕特克·德·加亚东光芒四射的年代。他发明了“翼服”(Wing Suit)。帕特克用柔韧的ZP织物取代硬质原料,设计成中间能充气的双层结构,缝制在双手和双脚之间。在手臂的下方,帕特克为自己安装了一个变流装置,力图使身体的空气动力外形更加完美。这个天才的设想,使得“翼服”在安全和滑翔性能上都大大超过前面几代“鸟人”的翅膀,帮助帕特克完成了几次轰动世界的卓越飞行:在美国大峡谷间低空滑翔,从离法国南部最高峰只有数米的上空飞过……“翼服”的缺点在过于繁复,它分别由缝制在身体和手臂及两腿间的几片独立羽翼组成,操控难度很大,而惟一一次错误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998年在一次高空飞行中,帕特克死于事故:临上天之前他为变流装置做了最后一次修正,装了两条并行的手动控制线路,结果在空中操作失误。
洛伊克·让·阿尔伯特的新一代“翼服”简化了结构。它外观犹如连衣裤,将“鸟人”完整地套进去,而人的四肢担当了支架功能。根据风筝和山崖跳伞的原理,“翼服”在飞行途中能被速度所形成的风力充满,变成一块面积达2平方米左右的浮力箱,产生的浮力相当可观。
帕特克出事前一年,一个电视记者曾问他,发明“翼服”的用途是什么。帕特克说:“我觉得一项新的运动就要诞生了。跳过200次伞的人将有望试试翅膀的滋味。” 那也是梦想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