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与大熊猫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西方人与大熊猫0

最早命名熊猫的大卫神父Jean Pierre Armand David

1869年3月11日,在四川宝兴邓池沟天主教堂担任神父的皮埃尔·埃蒙·大卫在日记中写道,他在一个猎人家中看到一张“极好的著名的黑白熊的外皮”。3月23日,猎人们以很高的价格把一头猎杀的年幼“白熊”卖给他,“它除了四肢、耳朵、眼睛周围为黑色外,其余全为白色。这一定是熊属的一个新种”。从此之后,大熊猫这一物种正式为生物学界所知,大卫神父也因此成为将大熊猫引入西方科学界的第一人。

1826年,大卫生于法国比利牛斯山脉附近埃斯普莱特(Espelette)城中一个小有地位的家族中。当时,出身名门望族但又并非长子的人通常都会投身于神职工作,大卫也不例外,成为一名圣方济会的传教士。虽然当时大多数传教士部被派往南美、埃塞俄比亚、非洲、波斯和中国这些极为遥远的地区,大卫神父最初却被派往意大利里维埃拉的一所大学教授科学。在担任教师的10年中,作为一名杰出的自然学家,大卫在法国科学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因此,当他在1862年终于夙愿得偿动身前往中国时,接到的使命中还包括应众多科学家要求添加的一条:为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收集标本。

到1888年为止,大卫神父在中国一共发现了200种野生动物、807种鸟类。其中63种动物和65种鸟类是西方生物学家们前所未知的。除了大熊猫,大卫神父发现的著名物种还包括麋鹿(Pere David'sDeer)、娃娃鱼(A.davidianus)、鸽子树(Davidiaceae)等等,从它们的命名上,一眼就能看出大卫神父的影响。

至于大卫神父为什么给大熊猫命名为“Panda”,有两种说法。一说大卫神父的名字缩写为P.A.David,Panda恰好与其谐音。另一种说法称,在发现熊猫的宝兴地区,当地人亦操尼泊尔语。在尼泊尔语中,熊猫被称为“nigalya—ponya”,意为“吃竹子的熊”,而Panda就是它的变音。

最早见到熊猫的雨果·魏古德 Hugo Weigold

1914年,德国生物学家沃特·斯托齐纳(Walter Stoezner)组织了一支探险队,前往中国西南部进行野外考察。曾经创立赫里戈兰鸟类观测站的生物学家雨果·魏古德是这支后来被称为“斯托茨纳中国西藏探险队”中的一员。

1916年,在康定以北的山脉中进行考察时,魏古德从当地人手中买到了一只被擒获的熊猫幼仔。但没过多久,这只熊猫就死掉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斯托茨纳探险队草草结束,成员或返回德国,或留在中国南方任教,魏古德追寻熊猫的工作也告一段落。

魏古德作为第一个见到活体大熊猫的西方人被记入历史。他的运气比有“中国人”之称的美国植物学家恩斯特·魏尔森(Ernst Wilson)好。后者曾经在卧龙花了几个月寻找大熊猫,但除了熊猫粪便,什么都没看到。

猎杀熊猫的罗斯福兄弟 Kermit Roosevelt &Theodore Roosevelt.Jr.

以“大棒政策”和“最博学的美国总统”著称的西奥多·罗斯福生了两个大有乃父之风的儿子。1929年,克利姆特·罗斯福和小西奥多·罗斯福组织探险队来到中国,开始了他们猎杀大熊猫的残忍旅程。

西方人与大熊猫2

在《追踪大熊猫》(Trailingthe GreatPanda)这本书中,罗斯福兄弟写道,“我们同时对渐行渐远的熊猫背影开枪。两枪都命中……它应声而倒,但又爬起身,跑进浓密的竹林。我们知道他逃不出我们的手掌心……”

在当年赞助罗斯福兄弟前往中国猎杀熊猫的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TheField Museum)中,现在依然展出着罗斯福兄弟猎杀的熊猫标本。在罗斯福兄弟之后,进入中国猎杀熊猫的西方人还包括1931年的杜兰探险队、1934年的萨吉探险队和1935年的英国猎人布洛克赫斯特(C.H.Brocklehurst)。他们猎杀的熊猫后来成为在西方博物馆展出的第一批熊猫标本,西方的“熊猫热”自此开始。

第一个将熊猫带到西方的露丝·哈克内斯 Ruth Harkness

1934年,美国探险家威廉·哈克内斯受纽约动物学会委托,前往中国捕捉大熊猫。由于手续上的耽搁,直到他一年后患癌症去世,也未能踏上卧龙一步。他的新婚妻子露丝,一个纽约时装设计师,为继承丈夫遗志来到了中国。

1936年11月9日,露丝·哈克内斯在野外找到了只有3磅重的大熊猫幼仔“苏琳”。在后来出版的《淑女与熊猫》(The Lady and the Panda,anAdventure)中,露丝声称苏琳是她和其他探险队员在夹金山下的竹林中发现的,但也有人指出,这只小熊猫是她从村民手中买来的。在12月7日出版的《时代》杂志上,捉到苏琳被评为当年最重要的科学发现。

用两美元贿赂了海关人员后,露丝以“随身携带哈巴狗一只”的名义将苏琳从上海带到美国。1936年12月18日,苏琳作为第一只被携至西方的大熊猫抵达旧金山。不过,纽约动物学会下属的布朗克斯动物园(BronxZoo)却把大熊猫弓形腿和脚趾内翻的特征当成了佝偻病的表现,拒绝以2万美元的价格买下苏琳。1937年1月,苏琳不得已落户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Brookfield Zoo)。露丝从这笔交易中得到了8750美元,虽然远远低于预期,但已足够让她的另一次搜索熊猫之旅成行。

1937年12月,露丝在成都从猎人手中买回另一只熊猫“美美”(Mei—Mei),1938年将其运回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动物园本想让这两只熊猫交配产子,但苏琳在1938年4月不幸死于肺炎。美美一直活到1942年,死后解剖时才发现,它和苏琳一样,虽然拥有小姑娘的名字,但却是不折不扣的男子汉。

这时期值得一提的人物还有英国人弗洛伊德·丹吉尔·史密斯(FloydTangier Smith)。他是威廉·哈克内斯最早的探险同伴,后来与露丝一道寻找过大熊猫,不过却与露丝不太合得来。史密斯在第一个将活体大熊猫带往国外上被露丝打败,但他却在另一项上创了纪录。有“熊猫人”(Panda Man)之称的史密斯是向国外偷运大熊猫数量最多的人,仅在1936年到1938年间,他就在

西方人与大熊猫3

四川汶川收购了12只活体大熊猫,但最终只有6只被活着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