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物语:囤积的风险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钢铁、铜和铝等工业原材料的价格可谓坐了过山车,到了5月末,一片肃杀中居然峰回路转,大幅度反弹了。比如钢铁中的线材,从每吨2800元升到每吨3200元,涨价将近15%,其他原材料品种也有类似的升幅。
有跌自然有升,升跌是市场的本能波动。但原材料的大起大落却还是令人生疑。同样受宏观调控的影响,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产品一直没下跌,国际市场上的原油还不断上涨,电价则酝酿上升,而同样与国际市场联动的工业原材料却波动巨大。还是以钢材为例,3月中旬以来国内钢材特别是建筑钢材价格出现明显回落,5月上旬左右,线材、螺纹钢代表品价格已经回落到每吨3250元和3440元左右,较3月初下跌了750元以上。根据中钢协统计,螺纹钢价格从去年10月份开始攀升,到今年2月份达到顶峰,历时4个月,每吨平均每月涨243元;但此后,价格逐周回落,在4月9日至5月21日的5周时间里暴跌944元,平均每周下跌近200元。
这里面的蹊跷,还是颇费人思量,但随后揭示的事实却也非常简单。钢铁价格的大起大落,乃纯粹的人为因素,钢铁的流通,并非顺畅地由出产厂家流入使用一方,而是钢厂、中间商加上用户囤积居奇,尤其在钢材飞速飙升的阶段,中间商和用户对后期价格走势预期向上,大量囤积。钢厂也跟风涨价,造成买方恐慌心理,买涨不买落,价格因而偏离理性地上涨。宏观调控讯号一出,市场预期下降,恐慌心理下,囤积者蜂拥抛售,又造成价格大幅度下落。据说不少品种钢材价格,已经落到了生产成本以下。现在,算起来正好两个月,第一波抛售潮已过,囤积商品基本出清,钢价也止跌回升了。
囤积出现在钢材上,一点也不令人惊奇,钢铁等原材料的固体特质使它们便于保存,保存成本更是低廉。相对的,石油煤炭等原材料,开采者宁愿它们保存在地下,根据销路开采。电力一旦生产出来,进入电网,只能随时消耗,若要保存,还得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花更多的成本。所以如果电力和石油煤炭出现过剩,很可能是厂家过剩,生产设备过剩,钢铁铜铝还可能多一种过剩,库存过剩。
钢材的价格变化常常是一个信号
钢铁铜铝的抛售潮已经过去,价格稳定后,人们又开始预期,由于上一轮的抛售,库存甚至出现匮乏现象,一切将很快进入正常轨道。政府和媒体也“暖风”频吹,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控,宏观经济已基本达到了软着陆的预期效果。恰在此时,美国财政部长和美国央行理事们也频频发表言论,认为美国经济尚未过热,虽然就业率为30年来最高,但物价通膨率并不高,是在正常范围。但是,这个时候,我们是否该想到,虽然表面的囤积已经被市场消化掉,但更多的囤积是否还没有显现出来,一轮旨在使过热的宏观经济降温并使其走上正常轨道的调控将要调整的问题还要深层。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就是防止未来不良贷款的大量出现。4月底,发改委提出在对所有在建、拟建固定资产项目进行全面清理,重点清理项目包括钢铁、电解铝、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水泥、党政机关办公楼和培训中心、高尔夫球场、会展中心、物流园区和大型购物中心等项目,以及2004年以来所有新开工项目。随后,银监会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对多种行业贷款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涵盖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汽车以及后来新加入的电石与铁合金。接下来,有消息称,银监会将对高尔夫球场、会展中心、物流园区、大型购物中心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贷款进行全面检查。有人估算,仅在购物中心一项,涉及的银行贷款就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而一个18洞的高尔夫球场项目仅草皮开发费用就在1.06~1.5亿元人民币,如此巨额资金,大多由银行贷款支持。在已经查处的铁本事件中,这家注册资本金仅3亿元的企业从中行、农行、建行等5家金融机构贷款30余亿元,大部分贷款显然无法收回,要转成银行坏账。
这些当然还不是明显的“囤积”。5月中旬杭州举行的防交会上,10万套二手房待价而沽,但卖家却相对少得多,成交比去年至少萎缩了一半以上,是历次房交会最冷清的一次。二手房交易萎靡说明以投资为目的的“囤积”房产人开始了抛售。银行方面,建行已经发文,对投资性购房贷款,建行将降低贷款比例、缩短贷款年限。温州工行规定,第3套房贷款利率上浮20%~70%,而超过3套则不办理房贷。我国现在的空置商品房面积接近亿平方米,被投资者屯在手上的二手房还不算在内,如果出现恐慌性抛售,房价是否也会出现类似钢铁的状况。市民买房投资,究其实与中间商人囤积钢铁本质相同,无非希望高价出售,只是如果风吹草动,集中出售,影响范围会远大于钢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