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不谈生意的企业公关

作者:李三

(文 / 李三)

一次不谈生意的企业公关0

莉兹·摩恩  

5月21日,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行50多人来到北京,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举办一个国际文化论坛,中方出席的有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德国方面领衔人物则是第五代贝塔斯曼家族代表人莉兹·摩恩女士。人们意识到,也许这是一次特殊的公关活动。摩恩女士率领豪华阵容访问北京,其成员包括负责读书俱乐部和出版事物的首席执行官、负责电视媒体的RTL电视台台长、负责人力资源的董事会成员及基金会的一些主要成员……虽然嘉宾们闭口不谈生意,但实质目的显然是为贝塔斯曼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有悠久历史的贝塔斯曼集团,是当今世界名列前茅的媒体巨头。据说,贝塔斯曼家第5代摩恩一家本可以成为德国首富,因为从摩恩家族的财产上看,仅莱恩哈德·摩恩名下,就有43亿欧元。莉兹·摩恩女士是贝塔斯曼集团第五代掌门人摩恩的妻子,她的公开身份是贝塔斯曼基金会副会长,而基金会掌控着贝塔斯曼媒体集团57%的资金,这个“百分比”意味着她在贝塔斯曼王国里举足轻重。

此次论坛上文化部长孙家正在他的讲话中鼓励民间文化交流,他指出:目前中国有25万多家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文化产业目前的市场价值约有1000多亿人民币,在2020年这个产业的规模将扩大到5000多亿。

在大会半小时的茶歇时间里,莉兹·摩恩女士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简短专访。

三联生活周刊:率领庞大代表团来中国,您此行的目,除了国际文化论坛,是否还有其他考虑?

摩恩女士:我此次访问北京主要是参加中国文化部和贝塔斯曼集团合作的一个文化活动。我们的举办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促进欧洲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在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达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用我们欧洲人习惯的说法,最后达到相互信任,甚至相互爱戴。

一次不谈生意的企业公关1

贝塔斯曼第五代掌门人莱恩哈德·摩恩  

一次不谈生意的企业公关2

GERHARD ZEILER(欧洲最大的私立电视台RTL台长)  

一次不谈生意的企业公关3

EWALD WALGENBACH(贝塔斯曼直接集团首席执行官)  

三联生活周刊:您作为基金会成员访问中国,是否也有拓展中国业务的成分?

摩恩女士:自从嫁给摩恩以后,我一直协助着我的丈夫,我本人却从来不直接参与贝塔斯曼的经营。我们的信条是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如果集团领导希望得到我们的帮助,我们当然很乐意提供意见。

一次不谈生意的企业公关4

《爱敞开心扉》  

我还是一个小姑娘的时候,就对中国很感兴趣,几乎阅读了所有能找到的关于中国的书籍。后来也经常通过电视和报纸关注中国的发展变化,每一次来这里,都有新的发现。 EWALD WALGENBACH(贝塔斯曼直接集团首席执行官):中国市场一直是贝塔斯曼集团在亚洲关注的焦点,从1995年进入中国以来,我们主要开展读书俱乐部业务,在中国目前有150会员,在未来3到5年,我们准备把读书俱乐部规模发展到500万,我们现在已经拥有在全中国开展业务的营业执照。

GERHARD ZEILER(欧洲最大的私立电视台RTL台长):在电视方面,我们在中国还没有真正开展业务,本次主要是与中国电视台的一些同行探讨合作的可能性,这些合作会首先涉及到文化和娱乐节目。但是我们知道,距离节目制作和播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会密切关注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与中国的中央电视台保持经常的联系。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注意到,您的身份是贝塔斯曼基金会副会长,而您丈夫是贝塔斯曼掌门人,能解释一下基金会与贝塔斯曼媒体集团的关系吗?

摩恩女士:在欧洲,通常情况下,父母积累的财富在身后一般是由子女来继承的。贝塔斯曼在经历了100多年后,特别是在我丈夫担任领导的40多年中,有了很大的发展,业务扩展到60多个国家,也积累着可观的财富。我丈夫和我觉得把这些财富都留给子女们继承,是不妥当的,所以我们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媒体集团57%的资金由基金会管理,但是集团的具体业务是独立的,基金会对集团具体事物没有决定权。

三联生活周刊:2002年初,贝塔斯曼集团当时的董事长米德尔霍夫突然辞职,一些德国媒体认为,您作为基金会的主要负责人起到了一定作用,情况是这样吗?

摩恩女士:基金会从来不参与集团内部事务,更不可能参与人员变动。米德尔霍夫先生离职是他与集团董事会在发展战略上产生分歧导致的,我本人和我丈夫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公司是有章程的,我们不可能破坏规则。作为基金会的副会长,我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基金会的正常运转,我个人非常喜欢音乐,组织很多公益活动,也参加许多社会活动。

三联生活周刊:在米德尔霍夫担任总裁的时候,贝塔斯曼集团一直在准备上市,而且比利时的一家公司已经拥有了贝塔斯曼25%的股份,贝塔斯曼是否会依然上市?

摩恩女士:比利上市公司GBL是通过交换股权,拥有了贝塔斯曼25%的股份,我们会遵守合同,但是GBL公司对贝塔斯曼集团事物没有任何表决权,75%的股份依然掌握在我们手里。只要我还活着,贝塔斯曼就永远不会落入他人之手。

贝塔斯曼王朝的前世今生

第一代:卡尔·贝塔斯曼

1835年7月1日,他在居特斯罗建立了C.贝塔斯曼出版社。该社的第一本畅销书是基督教歌本《宗教麦勒》。还出版教育类的书籍,推出了两份报纸。

第二代:亨利希·贝塔斯曼

1849年,当亨利希从父亲手里接管企业后,开辟了文学类书籍,出版了格林兄弟的著作等,也开始出版实用类书籍,主要是历史、哲学、语言学方面。他于1862年推出的报纸《保守民众之友》连续发行了30年。出版社员工逐渐增加到70人。

第三代:约翰内斯·摩恩

1887年,亨利希·贝塔斯曼去世,企业大权落到女婿约翰内斯·摩恩手里。他忠实于岳父岳祖的“路线”,热衷于宗教和政治。1910年,他早早地引入了职工有薪休假制。

第四代:亨利希·摩恩

1921年,亨利希·摩恩接管企业。20年代末,他开始有计划地出版文学与娱乐类书籍。1939年,出版社员工增至400人。在第三帝国时代,贝塔斯曼除出版文学书籍外,还成了纳粹军队正式读物的主要出版发行者。它最后陷入了与纳粹政府的矛盾中,由于私购纸张等问题,贝塔斯曼出版社于1944年以“对战争没有重要性”的名义被关闭。1945年3月,位于居特斯洛的出版社大楼在英军轰炸中几乎完全被摧毁。

第五代:莱恩哈德·摩恩

莱恩哈德·摩恩是贝塔斯曼集团成为世界顶级企业的真正功臣。1950年6月1日,“贝塔斯曼书友会”诞生。今天,它拥有全球2900万会员。1952年,推出成套的词典。1956年,印刷厂转向胶版印刷。今天,它是欧洲最大的胶版印刷公司。1958年,建立了自己的唱片公司。1962年,在西班牙巴塞罗纳建立国外第一个图书俱乐部。1964年,收购柏林电影公司Ufa,从此与现代影视结缘。1969年,收购格鲁纳与雅尔出版社25%的股份,步入杂志圈。1980年,收购纽约的世界最大简装本书出版社Bantam Books。1986年,收购美国的出版社RCA和Doubleday。1987年,在纽约建立了贝塔斯曼音乐集团(BMG)。1998年,收购美国出版社Random House。现在,贝塔斯曼已是英语出版界老大。1984年,当德国首次允许私人办电视时,贝塔斯曼在汉堡办了个合资公司U fa,占有私人电视台RTL40%的股份。1997年,Ufa跟私立广播公司CLT兼并,从而产生了欧洲最大的电视集团。1997年1月,贝塔斯曼在上海组建中国第一个图书俱乐部。莱恩哈德已经83岁高龄,当下“新摩恩时代”的主要角色是比他小20岁的第二任妻子莉兹·摩恩。

莉兹于1958年进入贝塔斯曼图书俱乐部工作,很快成了莱恩哈德的女友。1982年,终于与莱恩哈德缔结姻缘。起先,她负责一些社会性质的项目,比如“新声”歌唱比赛等,后来进入了贝塔斯曼基金会理事会和贝塔斯曼股份公司监事会。2002年,董事长米德尔霍夫辞职后,她开始担任贝塔斯曼基金会副会长。从此,贝塔斯曼更加家族化。

贝塔斯曼基金会控制着贝塔斯曼股份公司75%的发言权。当然,最后这个决定还是由莱恩哈德做出。用莱恩哈德的话说,公司的任何决定“只有在家庭代表同意的情况下才能作出”。管理公司董事会由7人构成,家庭成员莉兹、莱思哈德和儿子克里斯朵夫占了3席。

时空间隔甚远的两个贝塔斯曼故事

莉兹·摩恩在《敞开心扉》中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1946年,当我的丈夫,一个24岁的年轻人,从美国人战俘营回来时,400个雇员中只有100个留了下来。出版大厦就在战争结束之前被炸毁了,只剩下了一堆石头废墟。他父母亲的房子被英国人占住了,而且他父亲由于哮喘无法领导公司。当他父亲到火车站接我丈夫时,多年来一直是家里司机的海因里希·亨克说:‘你父亲病情很严重,现在你必须来管理公司。’莱恩哈德·摩恩的大哥,汉斯·海因里希,在战争的最初几天里就倒下了;他的弟弟盖尔德仍然还是战俘;他二哥西格伯特在西伯利亚的苏联监狱里一直呆到1954年;所以我丈夫是惟一能够接手的人。”

就这样,1946年的冬天,莱恩哈德·摩恩作为一个实习生与雇员加入公司,在“只是想要有一片屋檐可以遮住我们的脑袋而生存下去”的信念支撑下,开始重建出版公司。

还有一个故事,时空间隔甚远,但其中的关联很耐人寻味。

去年在上海,贝塔斯曼当时在中国的管理者艾科曾给莉兹·摩恩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公司要招一位司机,最后剩下两位候选人。艾科请他们作一次试车,第一位候选人疾驰过整个城市,准时到达了目的地;第二位则小心谨慎,中规中矩,但因为他提前出发,他也同样准时到达了目的地。”

贝塔斯曼最终选择了谁?答案是:第一位候选人果然得到了司机的工作,而第二位则在公司的行政管理部门得到了一个职位。“这件逸事展示给我们在这家企业中起决定作用的精神和即兴创造力,它就像我们的国家在战后也许曾出现过的那种力量。”莉兹·摩恩在他的书中这样说。